塑膠花大王李嘉誠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10%的利潤是合理的,11%的利潤是可以的,那我隻拿9%”。
萬事皆因果,有前因才會有後果。假如你不付出自己的水,它就不會回報你。所以,想得到更多的回報,你必須先舍得付出。
俗話說:“放長線釣大魚。”釣魚必先有魚餌,就是要以小“予”換大“取”。商家“放長線釣大魚”,就是“欲取先予”的運用。
美國銀行業巨頭花旗銀行多年來一直打算在馬裏蘭州能夠開展全麵的銀行業務。過去,花旗在該州隻能經營信用卡和其他一些小的服務項目。根據該法律,州外銀行隻能提供有限的幾項服務,而不準開展廣告宣傳,設立分行和其他業務活動。1985年3月,花旗銀行提出了要在馬裏蘭州建立一個大型的信用卡中心的建議。並且指出這個中心可為該州增加1000個職員就業的機會。此外,花旗還奉獻該州100萬美元的現金,作為占用土地的報償。由於他們能夠聰明地想出了這個對馬裏蘭州有利的方案,使得花旗銀行能成為在馬裏蘭第一家被批準經營全部銀行業務的州外銀行。
日本在1952年時,全國的電視機擁有量也不過3000台左右,每台電視機售價高達23萬日元。當時,大學畢業剛參加工作的職員每月薪水不過1萬日元,因而,若想買電視機,除非兩年不吃也不喝。由於電視機太少,企業當然不肯在電視上做廣告,因而開辦電視台自然不會有多少收入。1952年在日本首家開播的NHK(日本廣播協會)電視台做預算時,預計“第一年度虧損額為4億日元,第二年年度將達到5億”但日本第二家開播的電視台——日本電視的創始人正力鬆太郎卻獨辟蹊徑。電視台開播後,正力鬆太郎便在街頭、公園、車站等人流穿梭之處設置了電視機,播放職業棒球、相撲、拳擊等各種節目。果不其然,人們紛紛為此吸引,無不駐足觀看。看到人們紛紛被電視台節目所吸引,如醉如癡,各家酒吧,茶館,乃至澡堂和理發店都競相購置電視機,以招攬生意。在東京銀座、新宿等大街上,凡備有電視機的店鋪,無不顧客盈門,生意興隆,反之則店堂冷清,無人涉足。就這樣,盡管全日本隻有數千台電視機,而電視觀眾卻數以百萬計,於是,各家公司爭相到電視台做廣告。節目開播僅半年,電視台便已經開始盈利了。正力鬆太郎正是使用了“欲取先予”的行銷術。
欲取先予的策略在我國古代的軍事上曾得到廣泛運用,有許多成功的戰例。“將欲取之,必先予之”。戰爭是你死我活的,在某種條件下,要想奪取和保存某種東西,必須付出一定代價,必須暫時放縱之,以等待時間,創造條件,最後把它奪回來。
先幫助別人,才可能得到別人的幫助
有一天,上帝對教士說:“來,我帶你去看看地獄。”
他們進入了一個房間,許多人正在圍著一隻煮食的大鍋坐著,他們眼睛直呆呆地望著大鍋,又餓又失望。每個人手裏都有一隻湯匙,因為湯匙的柄太長,所以食物沒法送到自己口裏。在這裏的都是一群餓鬼。
“來,現在我帶你去看看天堂。”上帝又帶教士進入另一個房間。
這個房間跟上個房間的情景一模一樣。也有一大群人圍著一隻正在煮食的鍋坐著,他們的湯匙柄跟剛才那群人的一樣長。所不同的是,這裏的人又吃又喝,有說有笑。
教士看完這個房間,奇怪地問上帝:
“為什麼同樣的情景,這個房間的快樂,而那個房間的人卻愁眉不展呢?”
上帝微笑著說:“難道你沒有看到,這個房間的人都會喂對方嗎?”
人生在世要學會分享、給予和奉獻。
在地獄裏那群吝嗇鬼,他們寧願被饑餓煎熬,也不願意先去喂對方。
在這個世界上,個人的力量總是單薄的,一個人無力去解決生活中的所有問題,而且要一個人走完這漫漫人生之路,是多麼孤寂,又多麼危險。任何一個人都離不開他人的幫助。常言:“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也要三個幫。”我們都知道,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一直處在一種平等互惠的原則上,也就是說,當你想要得到某位人士的幫助時,必需了解他的需要,給予他幫助,隻有這樣你才會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或者在需要幫助時,別人才會幫助你。正所謂“投之以桃,報之以李”,一個人隻有大方而熱情的幫助和關懷他人,他人才會給你以幫助。所以你要想得到別人的幫助,你自己首先必須幫助別人。這也是欲取先予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