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大太監李蓮英在民間傳說中大都是反麵的,但是我們卻不得不承認,他具有相當深厚的見機行事,善於應變之功。他為人機靈、嘴巧,善於取悅於慈禧,他的順勢而為常常為慈禧解脫困境。
慈禧愛看京戲,且常以小恩小惠賞賜藝人一點東西。一次,她看完戲子楊小樓的戲後,把他召到眼前,指著滿桌子的糕點說:“這些賜給你,帶回去吧!”
楊小樓叩頭謝恩,他不想要糕點,便壯著膽子說:“叩謝老佛爺,這些尊貴之物,奴才不敢領,請……另外恩賜點……”
慈禧心情高興,並未發怒,反而好情致地問他“要什麼”。
楊小樓又叩頭說:“老佛爺洪福齊天,不知可否賜個字給奴才。”
慈禧聽了,一時高興,便讓太監捧來筆墨紙硯。慈禧舉筆一揮,就寫了一個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爺,看了慈禧寫的字,悄悄地說:“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的呢!”楊小樓一看,思忖著:這字寫錯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議論,豈非有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一時急得直冒冷汗。
看到自己所出現的低級錯誤,慈禧太後也覺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讓楊小樓拿去錯字,又不好意思再要過來,氣氛也因此而緊張起來。
旁邊的李蓮英看到慈禧的表情,就知道不好收場了,於是,他腦子一動,笑嗬嗬地說:“老佛爺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點’呀!”楊小樓一聽,腦筋轉過彎來,連忙叩首道:“老佛爺福多,這萬人之上之福,奴才怎麼敢領呢!”慈禧正為下不了台而發愁,聽這麼一說,急忙順水推舟,笑著說:“好吧,隔天再賜你吧!”就這樣,李蓮英為二人解脫了窘境。
秦朝的優旃是一個能說會道的人,很懂得。有一次,秦始皇要大肆擴建禦園,多養珍禽異獸,以供自己圍獵享樂。這是一件勞民傷財的事,但大臣們誰也不敢冒死阻止秦始皇。這時能言善辯的優旃挺身而出,他對秦始皇說:“好,這個主意很好,多養珍禽異獸,敵人就不敢來了,即使敵人從東方來了,下令麋鹿用角把他們頂回去就足夠了。”秦始皇聽了不禁破顏而笑,並破例收回了成命。
優旃之所以成功地勸服秦始皇,主要是順著秦始皇的想法而說出了事件的後果。表麵上是讚同皇上的主意,而實際意思則是說如果按皇上的主意辦事,國力就會空虛,敵人就會趁機進攻,而麋鹿是沒有能力用角把他們頂回去的。這樣的順勢說話既保全自己,又達到了目的。
《五代史·伶官傳》中也有一個這樣的故事:莊宗喜好田獵,在中牟打獵,踐踏許多民田。中牟縣令為民請命,莊宗發怒,要殺他。伶人敬新磨得知後,率領眾伶人去追趕縣令,將之擁到馬前,責備他說:“你身為縣令,怎麼竟然不知道我天子喜愛打獵呢?為何讓老百姓種莊稼來交納稅賦,而不讓你的百姓忍饑去荒廢田地,讓我天子馳騁田獵?你罪該萬死。”於是擁著縣令前來請求莊宗殺之。莊宗聽後無奈大笑,縣令被赦。
紀曉嵐久任官場,官職也不低,能夠在官場之中左右逢源,肯定有他的為官之道。這種為官之道,正是各不得罪,盡量保持中立的身份。他長期追隨乾隆遊山玩水、吟詩作對,阿諛奉承之作居多。正是這種順勢而為才使他左右逢源,成為乾隆身邊的紅人。
有一次,在書房迎候了乾隆,當乾隆出門走時,他就問身邊的人:“老頭子走遠了嗎?”哪知這話被剛走出門外不遠的乾隆聽見,責問他是什麼意思。紀昀感到事情不妙,急中生智,慢條斯理解釋起來:“萬歲不要發怒,奴才之所以稱您為‘老頭子’,是對您的尊敬。‘萬壽無疆’稱為‘老’;‘頂天立地’稱為‘頭’;乾隆稱為‘天子’。這就是我稱您為‘老頭子’的緣故。”
原本是無意中說出的一句藐視皇帝的話,被責問後,紀曉嵐就順勢迎合皇帝的心理做了一番解釋。一番花言巧語說得乾隆喜上眉梢,寬恕了他的“大逆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