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順勢而為,官場左右逢源(1 / 2)

官場上世態炎涼,人情冷暖尤為明顯。得勢時眾人捧場,賓客盈門,失勢時則門庭冷落,無人問津。這都是很正常的,因為聰明的人都懂得隻有順勢而為才能左右逢源。

古代,有一個舉人經過三科,又參加候選,終於得到了一個縣令的職位。他第一次去拜見上司時,想不出該說什麼話。沉默了一會,忽然問道:“大人尊姓?”這位上司很吃驚,勉強說了他的姓。縣令低頭想了很久,說:“大人的姓,百家姓中沒有。”上司更加驚異,說:“我是旗人,貴縣不知道嗎?”縣令又站起來,說:“大人在哪一旗?”上司說:“正紅旗。”縣令說:“正黃旗最好,大人怎麼不在正黃旗呢?”上司勃然大怒,問:“貴縣是哪一省的人?”縣令說:“廣西。”上司說:“廣東最好,你為什麼不在廣東?”縣令吃了一驚,這時才發現上司滿臉怒氣,趕快走了。

第二天,他就得到回老家教書的命令。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來的縣令之職,那麼輕易就失去了,原因就是他太不會順勢而為了。

漢宣帝時,龔遂是一名很能幹的官員。在當時渤海一帶災害連年,百姓都不堪忍受饑餓,紛紛地聚眾造反,當地官員鎮壓無效,束手無策,宣帝於是便派了年紀已經70餘歲的龔遂前去任渤海的太守。

龔遂在到任後,安撫百姓,與民休息,鼓勵農民墾田種桑,規定農家每人種一株榆樹,100棵茭白,50棵蔥,一畦韭菜,養兩口母豬,5隻雞,對於那些心存戒備,依然帶劍的人,他勸他們說:“幹嗎不把劍賣了去買頭牛?”在經過他幾年治理後,渤海一帶的社會安定了,百姓安居樂業,溫飽有餘,龔遂的名聲也因此大振。

於是,漢宣帝便召他返朝,他還有一個屬吏王先生,請求要和他一同去長安,說:“我對你會有好處的!其他屬吏卻不同意,說:這個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說大話,還是別帶他去為好!”龔遂說:既然他想去那就讓他去吧!

到長安以後,這位王先生還是終日地沉溺在醉鄉之中,不見龔遂。可是有一天,他聽說皇帝要召見龔遂的時候,他對看門的人說:“將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處來,我有很重要的話要對他說!”

看到他那一副醉漢狂徒的嘴臉,龔遂也不沒有計較太多,他還真來了。王先生問他:“天子如果問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當如何回答?”

龔遂說:“我就說任用賢材,使人各盡其能,嚴格執法,賞罰分明。”

王先生連忙地擺頭說道:“不好!不好!這樣說的話你豈不是自誇其功了嗎?大人不如這麼回答:‘這不是小臣的功勞,而是天子的神靈威武所感化!’”

龔遂認為他的話有道理,便接受了他的建議,並且按照他的話回答了漢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興,便將龔遂留在了身邊,讓他擔任顯要而且輕閑的官職。

漢元帝劉爽上台以後,還將著名的學者貢禹請到了朝廷裏麵,征求他對國家大事的意見,在當時朝廷最大的問題是外戚與宦官專權,在當時情況是正直的大臣都很難在朝廷中立足,為此,貢禹不置一詞,他可不願得罪那些權勢人物,隻給皇帝提了一條,也就是請皇帝注意一點節儉,將宮中眾多的宮女放掉一批,再把養馬的量減少點。其實,漢元帝這個人本來就很節儉的,但是在貢禹提意見之前已經將許多節儉的措施付諸實施了,其中就包括裁減宮中多餘人員及減少禦馬,貢禹隻不過將皇帝已經做過的事情再重複一遍。

這就是貢禹的聰明之處。古代的帝王在即位之初或某些較為嚴重的政治關頭,時常要下詔求諫,讓臣下對朝政或他本人提意見,表現出一副棄舊圖新、虛心納諫的樣子,其實這大多是一些故作姿態的表麵文章。有一些實心眼的大臣卻十分認真,不知輕重地提了一大堆意見,這時常招來忌恨,埋下禍根,早晚會招來帝王的打擊報複。但貢禹卻十分精明,專揀皇上能夠解決、願意解決、甚至正在著手解決的問題去提,而回避重大的、急需的、棘手的問題,這樣避重就輕,避難從易,避大取小,既迎合了上意,又不得罪人,這種順勢實在是高明。不僅達到了一種保身和目的,而且漢元帝還以此博得了納諫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