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茶亦有道(1)(1 / 3)

一、茶道源流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念經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

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成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和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徑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築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台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後,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麵旗幟,並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範仍源於中國。

中國的茶道早於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展這項事業,也沒有規範出具有傳統意義的茶道禮儀,以至於使不少人誤以為茶道來源於他邦。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為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隻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於複雜或是過於講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複雜。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範,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與中藥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麵,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有人說,西方人性格像酒,火熱、興奮但也容易偏執、暴躁、走極端,動輒決鬥,很容易對立;中國人性格像茶,總是清醒、理智的看待世界,不卑不亢,執著持久,強調人與人相助相依,在友好、和睦的氣氛中共同進步。這話頗有些道理。

表麵看,中國儒、道、佛各家都有自己的茶道流派,其形式與價值取向不盡相同。佛教在茶宴中伴以青燈孤寂,在於明心見性;道家茗飲尋求空靈虛靜,避世超生;儒家以茶勵誌,溝通人際關係,積極入世。也許有人要問,無論意境和價值取向不都是很不相同嗎?

其實不然。這種表麵的區別確實存在,但各家茶文化精神有一個很大的共同點,即:和諧、平靜,實際上是以儒家的中庸為提攜。

與無邊的宇宙和大千世界相比,人生活的空間環境是那樣狹小,因此,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便難免有矛盾衝突。解決這些矛盾的辦法,在西方人看來,就是要直線運動,不是你死,便是我活,水火不容。中國人不這麼看。在社會生活中,中國人主張有秩序,相攜相依,多些友誼與理解。在與自然的關係中,主張天人合一,五行協調,向大自然索取,但不能無休無盡,破壞平衡。水火本來是對立的,但在一定條件下卻可相容相濟。儒家把這種思想引入中國茶道,主張在飲茶中溝通思想,創造和諧氣氛,增進彼此的友情。飲茶可以更多的審己、自省,清清醒醒地看自己,也清清醒醒地看別人。

陸羽創中國茶藝,無論形式、器物都首先體現和諧統一。他所作的煮茶風爐,形如古鼎,運用《周易》思想為指導,而《周易》被儒家稱為“五經之首”。陸羽除用易學象數原理嚴格定風爐的尺寸、外形,還運用了《易經》中三個卦象:坎、離、巽,來說明煮茶包含的自然和諧的原理。坎在八卦中為水;巽在八卦中代表風;離在八卦中代表火。陸羽在三足間設三窗,於爐內設三格,三格上,一格書“翟”,翟為火鳥,然後繪離的卦形;一格書坎,繪坎卦圖樣;另一格書“彪”,彪為風獸,然後繪巽卦。陸羽說,這是表示“風能興火,火能煮水”。故又於爐足上寫下:“坎上巽下離於中”,“體均五行去百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