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普:如果沒有經過後發酵,隻能視為綠茶的一種,正宗的雲南大葉種曬青毛茶也一樣。
熟茶:茶葉看上去顏色深而黑,泡出來的湯是鮮紅色的,越陳者,顏色越接近黑色,泡開口的茶葉也是黑色的。熟餅通常指經過五年以上發酵的茶葉。最初普洱茶為自然發酵,發酵時需要很長時間。而現在人們用人工催熱發酵,因為省去了長時間的等待,因此自然發酵的效果與人工發酵的效果有著很大的區別。自然發酵的,口感隨著年度的變化而變化,人工發酵的則一下給茶葉定了性,失去了變化的活性。
熟茶:經過堆悶轉熟,一定要達到雲南省標準計量局公布的普洱茶標準。再經過一段3~5年的貯放,才可以出售。
依外形分:餅茶、沱茶、磚茶。
餅茶:扁平圓盤狀,有點像派或比薩。
沱茶:形狀像飯碗一樣大。
磚茶:大小約等於1/2磚塊,長方形。主要是由西藏及蒙古等地製造運至各地的。
普洱茶還可分為散茶和緊茶。
散茶:鮮葉經過殺青、揉撚、曬幹,製成的大葉青茶。外形條索粗壯、緊直、完整,色澤黑褐或褐紅,湯色紅濃明亮,滋味醇厚甘甜,具有特殊的陳香氣,耐貯藏,越陳越香,適於烹用泡飲。按品質分為特、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共十一個等級。
緊茶:由散茶壓製而成,外形端正勻整,並按其形狀而命名。如長方形的稱為“磚茶”,正方形的稱為“方茶”,圓餅形的稱為“餅茶”。緊茶一般分為“心形緊茶”和“磚形緊茶”。按形狀分,主要有貢茶、圓茶、沱茶、磚茶、緊茶、方茶、鑄銅香茶等,常見的有方形的“普洱方茶”、碗形的“普洱沱茶”、心形的“普洱緊茶”、圓形的“七子餅茶”。
④品飲
選具泡普洱茶通常使用壺、蓋杯或瓷壺三種,陳年普洱茶的衝泡最宜使用紫砂壺,青普洱或生茶體最好用蓋杯泡。
壺的選用最好是續溫力強的、形狀稍大的(比喝烏龍茶時大約大兩三倍),會比較好些。因為茶壺續溫力不佳容易使茶湯出現很大差異。所以茶壺應選擇壁厚、壺蓋口比例不要太大的。另外,茶壺的出水要確保流暢,有時放的茶量太多,沸水衝入壺中需要馬上倒出,所以出水不夠快的壺會影響執壺者的操控。
好的陳年普洱茶不用太講究泡法,濃有濃的味道,淡有淡的雅韻,老茶就像閱曆豐富的老者,為人處世老到圓滑,怎麼泡都好喝。
(1)寬壺留茶根悶泡法:
對於品質較好的普洱茶采取“寬壺留根悶泡法”。“留根”就是經“洗茶”後將泡開的茶湯留一部分在茶壺裏,不把茶湯倒幹。一般采取“留四出六”或“留半出半。”每次出茶後再以開水添滿茶壺,直到最後茶味變淡。
“悶泡”講究一個“慢”字。“留根”和“悶泡”表明雲南普洱茶的茶性。采取留根和悶泡,不僅能調節從始至終的茶湯滋味,而且也為普洱茶滋味的形成留下了充分的時間和餘地,達到了“茶熟香溫”的最佳境界。
(2)中壺“功夫茶”泡法:
即現衝現飲,每次倒幹,不留茶根。茶壺的容積根據飲茶者的數量而定。用這種方法能很好地衝泡雲南普洱茶。對於比較新的普洱茶或有輕微異味的茶,使用中型壺現衝現飲,頭幾泡除去新異味,提高後幾泡的純度。對於部分重發酵茶,應采取快衝倒幹法以防止茶湯發黑。對於苦澀味較重的茶葉,中壺快衝能減輕苦澀味。另外,對於一部分采用機械揉撚製作曬青的普洱茶,衝泡時用此法也較適宜,因為茶味浸出較快。
現實中常常會見到一部分貯藏不當而茶葉質地卻很好的普洱茶,或者輕度受潮,或者串味,開湯時茶味不夠純正,但濃甜度和厚度尚可。對於這類茶葉,衝泡時也采用寬壺悶泡法,隻是頭一二泡不留根,三泡起再留根悶泡。
(3)蓋碗杯衝泡法:
這種方法有利於提高衝泡溫度,提高茶葉的香氣,適合衝泡粗老普洱茶。但對於一些細嫩茶,要求衝泡者要手藝嫻熟,否則會出現“水悶氣”或燙熟茶葉的現象。蓋碗衝泡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器皿對茶湯醇度的影響,適宜評茶。
選水衝泡普洱茶用的水都是高山岩泉水,因為高山岩泉水所含礦物質非常豐富,水質軟滑,所以很適合衝泡普洱茶。
拆茶普洱茶是壓製成塊的,因而在衝泡茶的時候,應該用茶刀將茶葉一葉葉拆開。
溫壺用沸水衝茶壺與茶杯。
置茶量根據茶葉的不同,置茶量也不同。要試泡幾次才會掌握多少。一般的七子餅、茶磚,置茶量約為壺容量的四分之一。沱茶,應少一點兒。散茶,要自己試。遇到很多人喝的情況,置茶量可以更少。
基本原則:置茶量多些,風味呈現較為容易,但是一些瑕疵容易泡出,這時需要很專心地泡;置茶量少些,泡茶時可隨意,至於溫度、浸泡時間不要相差太大。置茶量不足,風味不易呈現,如果需要長時間浸泡,最好將置茶量降低一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