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茶之用水(3)(1 / 3)

據《蘇州府誌》記載,茶聖陸羽晚年,在德宗貞元中(約於貞元九年至十七八年間)曾長期寓居蘇州虎丘。一邊繼續著書,一邊研究茶學及水質對飲茶的影響。他發現虎丘山泉甘甜可口,遂即在虎丘山上挖築一石井,稱為“陸羽井”,又稱“陸羽泉”,並將其評為“天下第五泉”。據傳,當時皇帝聽到這一消息,曾把陸羽召進宮去,要他煮茶。皇帝喝後大加讚賞,於是封其為“茶神”。陸羽還用虎丘泉水栽培蘇州散茶,總結出一整套適宜蘇州地理環境的栽茶、采茶的辦法。由於陸羽的大力倡導,“蘇州人飲茶成習俗,百姓營生,種茶亦為一業”。

因虎丘泉水質清甘味美,在繼陸羽之後,又被唐代另一品泉家劉伯芻評為“天下第三泉”。於是虎丘石井泉就以“天下第三泉”名傳於世。那麼,這一泓天下名泉的具體地址,究竟在哪裏呢?如今來蘇州虎丘的遊人,有的往往未能親臨其址,一品味美甘醇的古泉之水而引為憾事。

這久已聞名天下的“虎丘石泉水”,即在這頗有古幽神異色彩的“千人石”右側的“冷香閣”北麵。這裏一口古石井,井口約有一丈見方,四麵石壁,不連石底,井下清泉寒碧,終年不斷。這即是陸羽當年寓居虎丘時開鑿的那眼古石泉,在冷香閣內,今設有茶室,這裏窗明幾淨,十分清雅,是遊客小憩品茗之佳處。

濟南珍珠泉

——天下第三泉逢人都說斯泉好

愧我無如此水清

——某縣令

珍珠泉,在山東省濟南市泉城路北珍珠飯店院內。為泉城七十二泉四大泉群之一,珍珠泉群之首。泉從地下上湧,狀如珠串。泉水彙成水池,約一畝見方,清澈見底。清代王昶《珍珠泉記》雲:“泉從沙際出,忽聚忽散,忽斷忽續,忽急忽緩,日映之,大者如珠,小者為璣,皆自底以達於麵。”此名泉勝地曾被官府侵占。新中國成立後,重加修整,小橋流水,綠柳垂蔭,花木扶疏,亭榭幽雅。附近還有濯纓、小王府、溪亭、南芙蓉、朱砂等諸名泉,組成珍珠泉群,均彙入大明湖。清代劉鶚《老殘遊記》描繪濟南“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景色,當是這一地區。

珍珠泉水,清碧甘冽,是烹茗上等佳水,當年清乾隆皇帝在品評天下名泉佳水時,以清、潔、甘、輕為標準,將斯泉評為天下第三泉。以特製的銀鬥衡量,鬥重一兩二厘,隻比被乾隆評為天下第一泉——北京玉泉之水略重二厘。以乾隆品泉標準來衡量,珍珠泉略勝聞名遐邇的揚子江金山第一泉和無錫惠山天下第二泉。

乾隆皇帝每逢巡山東時,喜歡以珍珠泉水煎茶。如,乾隆二十年(1756年)諭旨:“朕明春巡幸浙江,沿途所用清茶水……至山東省,著該省巡撫將珍珠泉水預備應用。”

曆代的文人墨客亦曾在珍珠泉畔詠題詩詞楹聯。濟南某縣令讚泉聯曰:“逢人都說斯泉好,愧我無如此水清。”清末民初人楊度題珍珠泉聯雲:

隨地湧泉源,時澄澈一泓,

莫使纖塵滓淵鑒;

隔城看山色,祁莊嚴千佛,

廣施法雨惠蒼生。

扇子山蛤蟆石泉水——天下第四泉齧雪飲冰疑換骨

掏珠弄玉可忘年——陸遊

蛤蟆石,在長江西陵峽東段。距湖北宜昌市西北25公裏處,燈影峽之東,長江南岸扇子山山麓,有一呈橢圓形的巨石,霍然挺出,從江中望去好似一隻張口伸舌、鼓起大眼的蛤蟆,人們稱之為蛤蟆石,又叫蛤蟆碚。

蛤蟆石地處灘險流急的扇子峽邊,舟人過此視為畏途。郭相業在《蛤蟆碚》中寫道:“白狗峽,黃牛灘,千古人嗟蜀道難,江邊蹲踞蛤蟆石,逆水牽舟難更難,賈客聞之心膽寒。”然而比這千萬年蹲在長江邊上的蛤蟆石更有名氣的,則是隱匿在背後的那眼清泉。

在蛤蟆尾部山腹有一石穴,中有清泉,泠泠傾泄於“蛤蟆”的背脊和口鼻之間(因蛤蟆頭朝北),漱玉噴珠,狀如水簾,垂注入長江之中,名曰“蛤蟆泉”。泉洞石色綠潤,岩穴幽深,其內積泉水成池,水色清碧,其味甘美。

唐代茶學家陸羽,約在天寶後期,涉足於巴山蜀水訪茶品泉時,曾前來品鑒過蛤蟆石泉水。在其所著《煮茶記》(見之於唐代張又新《煎茶水記》)中載:“峽州扇子山下,有石突然泄水獨清泠,狀如龜形,俗雲蛤蟆口水第四。”這蛤蟆口水自從陸羽評其為“天下第四泉”以來,引起了嗜茶品泉者的濃厚興趣,特別是北宋年間,許多著名品泉高手、茶道大師,都不避艱險,紛紛登臨扇子山,以一品蛤蟆泉水為快,並留下了讚美泉水的詩篇。如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公元1007—1072年)有詩讚曰:“蛤蟆噴水簾,甘液勝飲酎①。”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公元1045—1105年)在詩中讚道:“巴人漫說蛤蟆碚,試裹春芽來就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和散文家蘇軾(公元1037—1101年)和蘇轍(公元1039—1112年)兄弟都曾登臨蛤蟆碚品泉賦詩,讚賞寒碧清醇的蛤蟆泉水“豈惟煮茗好,釀酒更無敵”。

南宋愛國詩人陸遊(公元1125~1210年)也是一位品泉家,他在《蛤蟆碚》詩中寫道:

不肯爬沙②桂樹邊,朵頤③千古向岩前。

巴東峽裏最初峽④,天下泉中第四泉。

齧雪飲冰疑換骨,掏珠弄玉可忘年。

清遊自笑何曾足,擂鼓⑤冬冬又解船。

陸遊這首詩作於南宋乾道六年(1170年)十月於蛤蟆碚。詩人在《入蜀記》寫道:

“十月九日登蛤蟆碚,《水品》所載第四泉是也。蛤蟆碚去路臨江,頭鼻吻頷絕類,而背脊皰處尤逼真,造物之巧有如此處。自背上深入得一洞穴,石色翠潤。泉泠泠有聲,自洞出,垂蛤蟆口鼻間成水簾入江。是日極寒,岩嶺有積雪,而洞溫然如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