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開辟精神花園(1)(2 / 3)

生命終結之際,外祖父給兒女留下的遺囑是:一定要找到那個買書人,買書人不在了,找到他的後人也行,務必把這塊銀元退回去,他才能安睡在九泉之下。離開人世時,外祖父的最後心願是,拂掉心靈上的那一絲灰塵。

兒女們料理完老人的後事,坐下來研究怎樣實現老人的遺願。他們驚訝地發現,這竟是一塊無法退回去的銀元,因為父親沒有留下那個買書人的姓名,或許父親也不知道?深陷悲痛中的兒女此時才深刻地悟出老人留下的又一個遺願——讓兒女在世上幹幹淨淨地做人。

人生在世需要不斷地為心靈除塵,自省、自責、自悟、自重……拂淨心靈,既是一種自我重塑,也是一種品德純化;既是對從前的一種跨越,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種追求。

瀑布旁的睡鳥

古時候有一位畫家名氣很大,不僅因為他的畫畫得好,還因為他有一個漂亮聰慧的小女兒。附近的許多年輕人紛紛前來拜師學藝,當然,也有很多人是“醉翁之意不在酒”。畫家對前來拜師的年輕人,一概婉言拒絕。

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夜晚,畫家的門前跪著兩個風塵仆仆的年輕人。他們是兩兄弟,自小熱愛繪畫,這次不遠萬裏,跋山涉水而來,一定要拜畫家為師,否則便長跪不起。畫家被兩兄弟的誠心所打動,不僅破例收兩兄弟為徒,而且悉心教授畫技。

四年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兩人的繪畫水平提高很快,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勢,這意味著他們回家的日子近了。臨走,兩兄弟一起向畫家的小女兒求婚。一女不能同時嫁二夫,怎麼辦呢?聰明的小女兒想了個好主意,她叫兩兄弟以《安靜》為題各畫一幅畫,誰畫得好,她便嫁給誰。

第二天,兩人交卷了。哥哥畫了一個湖,湖麵像一塊鏡子,光滑平靜,遠處的山和近處的花草倒映在水麵,十分清楚。

弟弟畫了一個飛流直下的瀑布,水珠仿佛要濺出畫麵,瀑布旁有一棵小樹,小樹上有個小巢,小巢裏有一隻小鳥,小鳥正睡得香甜。最後,小女兒選擇嫁給了弟弟。

安靜並非寂然不動,無所作為;安靜的真義是既能坦然麵對人生的激流、險灘,又能冷靜看待人生的幸運、機遇,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動蕩,都能執著坦然地向著自己的目標走去。

說說苦難

“苦難是人生的一筆財富。”一直相信這句話是至理名言。但是,在一次與朋友的聚會之後,便不再引用這句話了。

那次聚會的幾位朋友都算得上是成功人士。在東拉西扯天南海北的閑聊中,一位老兄不知怎麼訴起自己的苦來。他出生在邊遠的農村,父親早逝,靠寡母和姐姐拉扯成人。

高中三年,他在縣城住校,一直穿一件藍卡其外衣。由於沒有衣服換洗,他每次回家,母親就抓緊給他洗淨,當天晚上用火烤幹,第二天他再穿著返校。三年下來,藍卡其被洗成了“白卡其”,肩上和肘部都打了補丁。他笑著說:“幸虧當時吃不飽飯,不長個兒,那衣服穿了三年也不顯短。”

朋友相識近10年了,卻都是第一次聽他說起這段艱難,聯想到他今日的事業有成,大家都感歎他“了不起”。一位朋友問:“以前怎麼沒聽你說過?”

他答:“有啥好說的?受苦中的人沒有權利訴苦。”

他的回答令我對“苦難”二字想了許多。

苦難變成財富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你戰勝了苦難。隻是在這時,苦難才是一筆值得你驕傲的人生財富。你再怎麼說自己以前的苦難,你都不會自卑,反而有一種豪氣;別人聽過你的苦難,不覺得是聽你念苦經,而覺得是聽傳奇,不會可憐你輕視你,反而敬重你。

但如果你沒有走出苦難,你說什麼呢?你一說,在別人聽來就是訴苦,就是乞憐。你說你在苦難中磨煉了品質,學會了堅韌,誰信?人家隻覺得你是精神勝利者。

你戰勝苦難,它就是你的財富;苦難戰勝你,它就是你的屈辱。

樸素的誠實

19世紀英國作家塞繆爾有這樣一篇作品:

一個騎兵上尉受命帶隊外出搜尋糧草。當他們找到一家貧窮的小房舍並敲開門時,一位老人出現了。

“請把我帶到能為我的部隊找到糧食的田地裏去。”上尉說道。

“馬上就去,長官。”這個老人回答說。

他前頭帶路領著他們順著山穀向上爬。行進了約一個小時以後,前麵出現了一塊大麥田。

“這下可解決大問題了。”上尉說道。

老人說:“先別動手,稍等一會兒也不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