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七事變”後,在全國人民一致主張停止內戰。共同抗日的形勢下,陳毅下山到江西大佘與當地國民黨政府談判。在當時,雙方氣氛十分緊張,陳毅卻談笑風生、機智幽默,表現了一種大智大勇、灑脫從容的氣概。他嚴正要求國民黨軍隊給北上抗日的南方遊擊隊讓開通道,可對方卻不無炫耀和暗示地說,他們的部隊太多。陳毅笑著反唇相譏道:“你們兵多不願北上抗日,還要遊擊隊陪著嗎?”接著,陳毅侃侃而談,借題發揮道:“我還有個問題不滿意,以前在中央蘇區的時候,你們懸賞買我的頭,花紅由三千漲到五萬。朱毛長征以後,我的頭竟由五萬降到二百,這不是太瞧不起人了嗎?”陳毅邊說,邊數撥手指,配合著他所說的數字,體現了偉人視死如歸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以上兩位偉人,在具體說明和強調某些數字時,都數撥手指,以增強其說服力和清晰度,我們平時在日常生活中,某領導布置工作,涉及到一些數字和條款時,為了不讓聽者混淆,也常數撥手指,我們在彙報工作時,也常數撥著手指“一條……一條……”、“一點……一點……”這樣,就顯得更有條理一些,不給人一種籠統和混亂之感,從而也能使自己的說話魅力形象更鮮明起來。
6.通過麵部動作透視人心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所說的話常常與身體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一致的。
在身體語言中,識人高手往往會通過閱讀對方麵部動作,了解一個人的內心發射的信號,從而洞察人的心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所說的話常常與身體語言在很大程度上是不一致的。相對而言,身體語言會更為真實些。比如:通常攤開手掌表示誠實。當一個說謊者攤開他的手掌,而麵帶微笑時,卻因一些細微的動作讓他露出了底牌。他在說謊時,瞳孔收縮,眉毛上揚,嘴角肌肉不自然,這些動作都與攤開的手掌的誠實是相矛盾的,因此,從結果上說明他的話並不可信。
讓我們從如下幾個方麵分析具體的幾種狀況。
1.破譯頭部動作的內涵
將頭部垂下成低頭的姿態,它的基本信息是“我在你麵前壓低我自己”,但這不限於居下位的人。當同事或居上位者做此動作時,它的信息乃是以消極的方式表達,“我不會隻認定我自己”,然後變成這樣的目標:“我是友善的。”
頭部猛然上揚然後回複通常的姿態。這動作時機是剛剛遇見但還不十分接近的時候,它表示“我很驚訝會見到你”。在這兒,驚訝是關鍵性的要素,頭部上揚代表吃驚的反應。用於距離較遠的時候,頭部上揚是用在彼此非常熟悉的場合。其時機是當某人突然明了某事物的要旨而驚歎“哦!是的,那當然!”的一刹那。
搖頭本質上是否定信號。
頸部把頭猛力轉向一側,再使它回複中立的位置,這是單側的搖頭,同樣傳遞“不!”的信息。頭部半轉半傾斜向一側是一項友善的表示,仿佛是同路人的打招呼,傳遞的信息是“你與我之間,這蠻好的!”
搖晃頭部時,說話者正在說謊而且試圖壓抑住要表示否定的搖頭動作,但又不能徹底。
晃動頭部,常被用來表示驚奇或震驚。其中隱含剛得知的消息是那麼不尋常,以至於必須晃動頭部才能確信這不是做夢。
頭部僵直表示,他是如此的有分量且毫不懼怕,所以甚至什麼東西在身側摔破,都不屑一顧,或者是心裏覺得無聊的表現。
頸部使頭部從感興趣之點往側麵方向移開。基本上就是一項保護性的動作,或把臉部移開以回避對身體有威脅的事物,在特殊情況下,這個動作可借著掩飾臉部而隱藏自己的身份。
頸部驅使頭部向前伸並朝向感興趣的方向。這個動作既可滿懷愛意,也可滿懷恨意。前一種情況是:兩個相愛的人,冤家伸長脖子,探出頭部以表示他們不畏懼對方,而且瞪視對方如同洞察對方的眼睛;第三種情況則出現在某人渴望吸引你全部的注意力之時,因此他會探出他的臉,以阻擋你去看其他任何可能吸引你的東西。
頭部從興趣之源縮回。這是回避的動作。
突然把頭低下以隱藏臉部,也可用來表示謙卑與害羞。在心懷敵意的情況下,把頭低下則具有全然不同的意義,表示頭部有緊迫的負荷,在這種情況下,其主要差異在於眼睛向前瞪視敵人,而不是隨著臉部而下垂。
抬頭是有意投入的行為。下屬進入上司的辦公室,站在上司麵前,注意到上司的頭正低著在桌上寫東西。如果他對眼前的人物有畏怯之感,那麼他會靜靜地站在那兒,直到上司把頭抬起來看他,這麼簡單的動作,就足以促使下屬開口講話。
頭部後仰,這是勢利小人或非常自信之人鼻子朝天的姿態。一個人會把頭部後仰,其情緒變化包括:從沾沾自喜、桀驁不馴到自認優越而存心違抗。基本上,這種姿態是挑釁的仰視而不是溫順的仰視。
頭部歪斜,這個動作源自幼時舒適的依偎——小孩把他的頭部依靠在父母的身上,當成年人(通常是女性)把頭焉斜一側時,此情此景就像倚在想象中的保護者身上一樣。如果這個動作是用於玩弄風情,那麼頭部歪斜便有假裝天真無邪或故意賣俏的意味,即表示在你的手中我隻是一個小孩,我喜歡把頭靠在你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