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他們除了教科書中得到的知識外,實際上隻是套用某些專業的觀念,而沒有融會貫通,難怪會讓人聽得一頭霧水。因此,說話的人若想讓對方真正了解自己的意圖,必須自己先經過一番消化,然後再表達,才能讓對方真正了解。
賣弄言詞的行為,絕非表明自己知識有多淵博,隻是在做某種防禦。所謂防禦是當其即將受到外界威脅時,出現的一種心理作用。例如對工作場所的組織還不能適應時,現實環境就變成了精神緊張或壓力的來源,可是又不願承認這些壓力,所以不得不使用以前所獲得的各種知識,以使自己的言論更有說服力。
所以,隻要我們仔細聆聽這類型人的話,就會發現許多不合邏輯、不合現實之處,連他自己在說什麼都無法確定,難怪別人會聽不懂。不過,有時使用這種難解措辭或特殊用語反而較具效果,這種情形多半是在推銷時。推銷員說了一大堆抽象的言辭,使對方陷入迷陣,摸不著頭緒,而就在似是而非的情況下買下了產品。
總之,必須注意的是,遇到這類喜歡賣弄專有名詞的人,不要被其震懾,隻要了解他們的心理,就可應對。
3.愛遲到的人
有些男人一旦有與自己夢寐以求的女性約會的機會,不但不會遲到,甚至還會提早30分鍾或1小時,但在其他情況下,絕不可能如此守時,往往遲到成性。
當他們遲到時,一定會解釋:“啊!突然有朋友來找我!”“對不起,塞車塞得太厲害了!”但這些可能隻是他們的借口。
如果你有機會和自己所愛的女人約會,為了怕喪失這千載難逢的機會,一定會事先預測各種可能發生的事故,做充裕的準備。由此看來,遲到與否,全在個人對約定的人物、內容所關心的程度,二者有密切的關係。
若某人在參加會議的途中發現自己忘了帶會議證,或搭錯了車,那麼他一定會以此作為自己遲到的理由,但這些都不是真正的理由。其實他的遲到,也許根本就表示他不太願意參加會議,但這點本人卻未意識到,隻是存在於他的潛意識中。
這種行為,在心理學稱之為“失錯行為”。本人在采取行動前,先由本人潛意識中被壓抑的念頭刺激意識,進而采取行動。
由此可知,其他在各種場合中常遲到的人,想必也是基於這種心理。
總之,人有遵守時間型和懶散型兩種,這與辦事認真與否是相關的,但造成這種差別可追溯自從母親那兒接受排泄訓練時期開始。
小孩接受母親的指示開始學習使用括約肌的方法,但母子的感情交流若不圓滿,孩子會對母親不信任,而不按指示學習,結果就不易學會使用括約肌的方法。
接受訓練的孩子,能透過括約肌的縮緊與放鬆的方法,使行為中規中矩、是非分明;但未接受訓練的孩子,則會有隨處排泄的不規矩習慣。在孩子們成人後,這一習慣便會帶入現實生活中,而反複出現不守時的行為。
總之,這種“失錯行為”,應追溯至當事人的嬰幼兒期。
4.製止別人說話的人
說話容易聽話難,一個能深獲眾人信賴、人際關係和諧的人,應是一個具成熟心智的人,所以他們也善於聆聽別人的談話。這一點我們隻要觀察心理還處於幼稚階段的小孩就可明白。小孩們很愛說話,卻不懂得聽話的藝術,他們無法慢慢地由別人話中了解對方,也沒有這種寬容的心態,所以如果某些政治家和文人的心理發展階段,還停留在孩童期的水準,他們如何能了解人心呢?即使他們說得再富哲理,也隻是曲高和寡,他人無法產生共鳴。而且製止他人談話,根本是無禮的行為。
製止對方說話,不僅使其無法發表意見,更是一種不認可對方的舉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