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交際場上看穿人(4)(1 / 3)

我們會在電視上看到所謂評論家或文人們齊聚一堂的座談會。當對方話還沒說完時,這些所謂的專家,就急著製止別人,而由自己發言。尤其當我們看電視上“大辯論”的節目時,就常見互相製止對方談話,大聲吵嚷的場麵,把交換意見的討論方式棄置不顧。每當見到這種情形,不免令觀眾心中反感,深覺這些人的修養著實值得懷疑,即使他說得再冠冕堂皇,也無法令人相信。

這種喜歡打斷別人談話的人,往往對自己以外的價值觀不予承認,以為自己的想法可通行無阻,而有一種君臨天下的感覺。但他們卻沒想到,說話中途遭製止的人,會有不滿的情緒,如此豈不無法產生交流,而破壞人際關係?

觀此無禮的舉動,我們探察其原因,可以發現除前述理由外,可能還包括說話者內容太過冗長,毫無價值等等。不過,即使如此,這種製止的行為,正足以證明他們完全不反省自己的想法,隻一味要求別人接受,頗有自戀的傾向。

總之,製止別人說話的人,無論其他方麵如何,可以確認的事實是,他們根本不讚同對方的論點。

8.多個角度去看人

觀察人的時候,也應從各個角度進行觀察,不要光看別人的缺點而忽略了他的優點。對於一般人批評的“某某人有什麼缺點”,我們也可以換一個角度來衡量,可能這個眾人公認的缺點,反而是他的優點呢!

齊國攻打宋國。宋王派藏芷向南求救於楚國。楚王很高興,答應得也很痛快。然而,藏芷卻很憂慮地回去了。他的車夫問:“您求救成功了,怎麼還麵有憂色?”藏芷說:“宋是小國而齊是大國。為救一個小國而得罪一個大國,這是人們所不願的。然而,楚國很高興地答應了。這不合情理,他們一定是想以此堅定我們的信心,讓我們同齊國抵抗,以此削弱齊國,這樣,對楚國有好處。”

藏芷回國後,齊國攻占了宋的五座城池,而楚國的援兵真的沒到。

從生活的經驗來看,沒有一成不變的人,有的人的行為是由他人所影響的,排擠別人的,別人也會排擠他;侮辱別人的,別人也會侮辱他。自己所不喜歡的,不要施加於別人;行不通的時候,要反躬自問,找找自己的原因。有時候,看人不妨糊塗一點,因為“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人過分精明了就沒有人可以交往了。有時候,看人不妨全麵一點,因為喜歡一個人而能知道他的缺點,憎惡一個人而能知道他的優點,這種事天底下是很少見的。除此之外,看人不妨實際一點,觀察一個人的外表不如了解其內心,了解其內心不如看其實際表現。

一銖一銖地稱東西,這樣稱出的一石與一次稱足的一石必定有出入;一寸一寸地量東西,這樣量出的一丈與一次量足的一丈必定有誤差。看人應該看大端而不責細節,否則,不分事的大小,簡單相論,隻能歪曲人的原貌。

有一位陳先生,被大家公認為愛出風頭。在一次陳先生沒有出席的酒會中,大家聊起陳先生的時候,就有人說:“他真愛出風頭。”接著,大家就七嘴八舌地舉出例子,證明他確實愛出風頭。

不過另有人認為,陳先生一向熱心公益,喜歡幫助別人,所以前麵那人馬上語氣和緩地說:“他是有一點多管閑事,不過,還是很樂於幫助別人的。”聽了這話之後,同事們立刻轉變了態度,開始讚揚他的優點,這種態度的一百八十度轉變,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人真正了解了所謂批評別人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人際間的關係就是這樣,以批評的眼光去看別人,越看越覺得不好,可是,如果換一個角度去衡量,也許就不認為這是缺點了。“君子之交,貴相知心。”就是要我們盡量去觀察別人,發掘別人的長處。

一個人的好壞是由本質決定的。古人認為少壯時不學無術,長大必定無能;至老而沒有教人,死時便沒有人思其言行;富有而不知施舍,窮困便無人相助,這都是本質所定。是君子,就會好學而向善,是小人則總是好逸而惡勞,因此能向別人學習並嚴格檢查和要求自己的人,極少不屬於君子;一切由著自己,有了錯誤總要盡力掩飾的人,極少不屬於小人。古代的君子,他們要求自己嚴格而且全麵,他們要求別人寬厚並且簡單。因為要求自己嚴格而全麵,所以他們不會懈怠。因為要求別人寬厚並簡單,所以別人就樂於做好事。

觀察一個人,先考察他所作所為,再觀察他做事的動機,審度他的心態,安於什麼,不安於什麼。這樣的話,他怎麼偽裝得了呢?人們所犯的過錯,是分成各種類型的。仔細審查某人所犯的過錯,就可以知道他是什麼類型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