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六年,唐玄宗想要征集天下的才士,詔命天下精通一藝,有一技之長的人都到京城應選。李林甫最怕文學之士,又害怕一些膽大不聽話的文人在策論中揭發他的隱私和罪行。就向玄宗建議,說舉人多是些卑賤愚聵的人,恐怕有一些粗俗不堪的語言汙穢聖聽。應該先讓郡縣長官精選一次,再由禮部複試,如有名實相符、確有才學的人再行上奏。玄宗同意了他的意見。李林甫派自己的親信去主持考試。結果天下彙集長安的舉子鄉貢們全部落第,沒有一個人被錄用。因為李林甫本來就不想讓有才學的人進入朝廷中來,就連杜甫那樣的才華橫溢的大才子都沒有出頭的機會。
6.如何識別拍馬者
善於討好諂媚的人在社會的各行各業中都可以找到,這類人有一項基本特征:永不反對或駁斥上司的指示。
諂媚的人,在香港被說成是“擦鞋仔”,在大陸被說成是“馬屁精”,可見這類人縱行職場已多年了。
善於討好諂媚的人在社會的各行各業中都可以找到,這類人有一項基本特征:永不反對或駁斥上司的指示。無論在什麼場合下(私人聚會或公開會議上),諂媚的人隻曉得做一種動作,點頭同意上司說的每一句話。
這類人內心有一份揮之不去的恐懼,那就是做出自己的決定。
或許由於與通常的習慣有關係,這使他們連提出自己意見的能力也逐漸被遺忘或根本喪失了。
在他們心裏,隻相信一種真理:同意上司的人令上司對他有好感;而反駁上司的人隻會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愛諂媚的人總會有這樣的念頭:許多上司雖然口口聲聲表示自己很民主開放,樂於聽取各方麵的批評或意見,其實最討厭下屬指出他們的不是,因為這無形中已損傷了他們的權威。實際上,絕大多數上司都喜歡下屬讚成自己的提議或想法。既然事實如此,那又何必下那麼多無謂工夫,索性從一開始就點頭到底好了。
愛諂媚的人不斷找尋一位強有力的上司去保護他們。至於什麼個人尊嚴,早已丟在九霄雲外。他們最大的目標,就是使本身的“靠山”高興,其他一切都不管。
除非上司是一位典型的“昏君”,否則他絕不會培植愛諂媚的人做自己的接班人。因為這類人才除了懂得“拍馬屁”之外,根本就缺乏主見,一無可取。
主管利用他們來替自己辦些私人瑣事倒是相當理想的,在這方麵,他們定能辦得妥妥帖帖。此外,由於他們全無主見,亦無真才實學,試問怎樣可以登上高位,管理業務和人事嗎?
這類型人才之所以能夠在公司內生存,乃是由於他們看準了人性的弱點(上司喜歡聽奉承話)、更加上他們奉承有術,才能風光一時。對付這類人才,最適當的處置方法便是降他們級或調他們到另一部門工作,作為一種警戒。當然,隻有精明的上司才會這樣做。
常言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上司對下屬是否會拍馬屁不那麼放心,於是就采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對部下進行考驗。一旦發現蛛絲馬跡便窮追不舍,搞得部下誠惶誠恐不敢對上司有任何離經叛道之舉。即使大家相安無事,掌權者仍不放心,還總想在平靜的水中攪起一點波浪。於是,他們便采用各種手法對部下進行“火力偵察”,誘使對方誤入他所設的圈套之中。這種誘使部下上當的手法,在後世叫做“引蛇出洞”。
戰國時期,子之做了燕國的丞相,為了測試部下的忠奸,有一次他坐在屋裏裝出一副很吃驚的樣子,然後問手下人:“剛才從門口跑過去的是什麼,是不是一匹白馬?”他的左右侍從都說沒看見,隻有一個平時愛拍馬溜須的人跑出門外去追馬,自然是一無所獲,然後回來報告說:“外麵有一匹門馬。”他哪裏想到,這是子之用這種方法了解他手下的侍從中有沒有討好諂媚的小人,以便日後看清他的嘴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