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關人士反映,的確有些主管喜歡有這類下屬在機構內充當“探子”,借此知道職員對公司、對自己的態度。他們相信,這種情報對本身更好地管理下屬有一定幫助。
即使這類愛打小報告的人能充分博取上司的歡心和信任,若上司是一名精明能幹的人,他斷不會考慮提拔告密型下屬成為自己的接班人。因為這類人在辦事能力方麵肯定不會太突出,所以才走捷徑、做探子,博取上司的青睞。如果主管貿然地把他升上自己的位置,除了引起公司內職員的反感外,也顯示出這名上司的天真無能。試問,一個全公司的職員都提防甚至討厭的人,怎能當一名令人信服的好主管?
李林甫是唐玄宗時的宰相,此人不學無術,素質十分低劣,然而李林甫卻能官運亨通,青雲直上,久居要職。這除了“關係網”的原因外,主要靠他的政治技術和善於玩弄陰謀詭計的手腕。李林甫本人雖然沒有什麼學識,但他最忌恨和害怕的就是文學之士,他最慣用的伎倆是陽奉陰違壓抑他人,抬高自己,嘴特別甜而心特別狠毒,當時的人都說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口蜜腹劍”的成語即出於此。
李林甫本人沒有什麼才學,識字不甚多,經常讀錯字寫白字,僅能提筆抄錄別人寫成的奏稿,有時難免鬧出些笑話。據說有一次,他在禮部主持考試,有位考生在答卷中用了“杖杜”(孤立高大貌,喻成績突出)一詞,這本是詩經中的一個篇名,李林甫不識“杖”(di音第)字,就問手下人“杖杜”是什麼意思,被問者俯伏在地不敢回答。李林甫表弟薑度生了個男孩兒,他親筆寫了個祝賀詞,其中有“聞有弄麝之慶”的話。“弄麝”一詞實際應該是“弄璋”,指生男孩之後,讓他玩弄璋這種美玉,以期有好的品德。“弄麝”豈不要效仿麋鹿嗎?結果又鬧了個大笑話。為此,他特別嫉恨那些文學才士,就引薦一些與自己不相上下或不如自己的人進入朝廷來擴充勢力。
有一位戶部侍郎叫蕭靈,是李林甫一手舉薦的,此人不愛讀書,學識極差,曾經在中書侍郎嚴挺之麵前把“伏臘”讀成了“伏獵”。嚴挺之把此事告訴給宰相張九齡,並說:“朝廷的官員之中怎麼能容許有‘伏獵侍郎’呢?這不是要貽笑天下嗎?”其實,“弄麝宰相”提拔個“伏獵侍郎”正是合情合理的。為了鞏固相位,李林甫采用各種手段把有才能的人都排擠到朝廷之外,由於手段高明,既達到目的又不露痕跡,不僅皇帝毫無察覺,就連被整的人也不知內裏情由,有的人還在感念他的恩惠,這正是他的奸狡高於別人的地方。
李適之性情耿直,李林甫與之爭權,彼此不太和諧。李林甫為人陰險又好阿諛。
有一天,李林甫對李適之說:“華山見金礦,如果開采,可以使國家富裕,皇上還不知道這件事。”
李適之性情疏緩寬厚,很相信李林甫的這番話。有一天就和玄宗皇帝從容地談起這件事,玄宗非常高興。
玄宗當天問起李林甫,李林甫回答說:“臣早知道華山產金,但心想華山是陛下王命的根基,王氣所在的地方,不能開采,所以不讓王知道。”
通過此事玄宗認為李林甫忠心擁戴自己,於是漸漸疏遠李適之。
為了預防別人取代自己擔任宰相,李林甫采取了兩大措施。一個是想辦法杜絕別人通過軍功升任為宰相。開元年間,張嘉貞、張說、蕭嵩等人都是先任節度使,立了軍功後才出將人相的。李林甫對玄宗說:“文士為將帶兵,膽怯不敢親冒矢石不如用一些寒族、蕃人,蕃人都英勇善戰,那些出身寒微的人沒有黨派援引。對這些人隻要施以恩惠,他們就會死心塌地地忠於朝廷。”玄宗覺得很有道理,就專門委托少數民族的將領做邊疆大帥。高仙芝、哥舒翰、安祿山等人都是帶有重兵的少數民族將領。李林甫以為這些人不認識字,絕不可能當上宰相,所以才想出了這一高招。這樣就從根本上杜絕了邊帥人相的路子,他自己的相位則可長保無虞。其結果是邊帥兵權太重,最後釀成了安祿山、史思明的大叛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