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是自由的伴隨物,往往越是想要投身自由的懷抱,自由便會將我們捆得越緊。當你能相對“自由”地追名逐利時,焦慮便空前增加。市場經濟帶來了自由競爭和機會。在突然湧現發展機遇的上行社會裏,人人力爭上遊,但也產生了前所未有的危機感。南京大學社會學院院長周曉虹將其形容為:“一種巨大的超越別人或是怕被別人超越的精神壓力,演變成為全民焦慮。”
是的,幾乎每個人都希望自己得到更多、更好的東西。同時,幾乎每個人都有一種被剝奪感。位居金字塔頂層的人害怕權力和財富被突然剝奪;中產階級艱難地向上攀登並害怕往下陷落;最底層的草根是權益最沒有保障的“蟻族”,他們篤信政府和上層階級不懷好意,也總是害怕自己的權益被“割肉”。
害怕被超越、害怕被剝奪,這是自由競爭帶來的對未來的焦慮感。社會性的焦慮症當然不是中國特有,然而眼前的全民焦慮情緒卻深深地打上了中國烙印。在短短30多年裏,我們經曆了西方世界100年的變化,西方世界在漫長的現代化進程中經曆的焦慮被中國壓縮在30年內承受。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國人的焦慮指數也成倍地增加。焦慮感是這個時代比較熱門的一種情緒。事實上,要緩解由於宏觀層麵的社會劇變帶來的焦慮感,政府當然會是最重要的責任體。畢竟,在巨大的社會變遷之下,舊的社會規範解體,新的規範還未建立起來,人們無所依靠,自然生出越來越多的焦慮。製度層麵的銳意改革讓社會更加均衡、公平、公正,能夠極大地緩解人們在現實層麵的焦慮感。
然而,現代社會焦慮症的緩解還必須是全麵、綜合與全民參與的。麵對快速發展的社會,麵對更加自由和充分的競爭,人們何以自處同樣很重要。是選擇一切行為的邏輯都以趕上別人或者不被別人趕上為前提,因而出現無法停下腳步來思考前進的方向是否正確的短視行為;還是以更加理性、清醒的認知來麵對這場社會劇變,是每一個中國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還記得,費孝通先生曾說,我們應該做到“安其所,遂其生”,這樣的社會是最好的。想要追求幸福,首先要從不焦慮、不焦躁做起,幸福的心靈容不下焦慮。幸福常常是朦朧的,很有節製地向我們噴灑甘露,她披著本色的外衣,親切溫暖地包裹著我們。但這需要我們有一顆安寧平靜的心才能感受得到和把握得住。當我們天天忙碌,隻為著攫取與攀比,當日子一天天飛馳,卻記不起年少時曾經為之激動的理想在哪裏,我們怎能知道幸福往往觸手可及?沒有能見度的時候,才發現人很容易不安,不安之中又焉能不焦慮?一焦慮,幸福感何處去尋覓?
其實,情緒的好壞和心靈的清澈程度是相同的,大千世界,芸芸眾生,每個人的幸福感受都可能不一樣。有的人覺得,生活帶給了自己太多磨難,於是他們有了想要找到幸福的心情。但有的人,因為自己的生活中充滿了未知的苦難,於是放棄了希望,覺得幸福離自己很遠。他們不知道,獲得幸福的前提和基礎都是不要焦慮,不要患得患失,才能體會不常而至或不時而至的喜樂平安。讓世界去喧擾世故吧,以一顆清淨之心、安詳之心,與幸福來一場又一場的“會心當處即是,泉水在山乃清”的生活之約,這樣的人生才是值得歡喜讚歎的。
人的一生中,多數的焦慮最終都會被我們藏起來,可是藏起來後它又經常會跳出來。假如一個人能夠時刻保持著善良,那他便有改變眼前生活的可能性。如果這個人連自己的喜樂都掌控不了,他便絕對不會成功。
心中的焦慮都是我們帶給自己的,不要讓情緒掌控你,相反你要掌控自己的情緒,帶上自己內心深處的自由一起去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