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從古至今,人們對有關“人是什麼”“認識自己”等諸如此類的問題有過這樣那樣的回答。

戰國兵家代表人物孫子早就提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的作戰策略。把它運用到為人處世方麵也有異曲同工之妙。知彼容易,可知己就不簡單了。無怪乎一千四百多年前唐太宗李世民就諄諄警示後人:“以人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為何“以人為鏡”?因為他人之過,可以一覽而知;又因為“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生中”。正因如此,要“知己”,的確是比較困難的。

古希臘人曾把“認識自己”看做人生的最高智慧。我們常說,“人貴自知”,說明認識自己的重要性。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最大的勝利就是自己戰勝自己的勝利。要想征服自己,首先就得先審視自己。周恩來在他的《覺悟》一文中就這樣提到,人能夠了解自己,是人的覺悟的起點,是人同世界上其他一切動物最本質的區別。人有了認識自我、發現自我、開發自我的覺悟,就有了意識上的自我肯定和完成自我責任和使命的自覺性、能動性。對於每一個大學生,特別是即將走向社會的畢業生來說,應經常反躬自省,力求較準確地把握自身的優缺點,以便有的放矢,少走彎路、邪路,逐步完善和改造自己,這一點尤為重要。

當你每天撫鏡自鑒的時候,你是否對著另一個“自己”說“你是誰?你從哪裏來?你將到哪裏去?”是啊,我是誰?你又是誰?通常,我們對自我評價往往受主觀情感的庇護。有的過高估計自己,認為老子天下第一,結果是眼高手低,在客觀環境中把握不準,以致四處碰壁,吃盡苦頭;有的又過分偏離自身,始終將自己放在配角位置上,又毫無主張,結果是過分抑製自己,難以剔除附在外表的厚厚鉛塵,將自己出眾的才華扼殺在自己不自覺編織的樊籠中。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避免“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這種局麵呢?回答是——我們應該站在人生浮雲的最高處,占據人生的製高點,來俯瞰人生及生命中的自己。

在燦若繁星的宇宙空間,人生隻是曇花一現,又如流星般一閃即逝。但在一個人短短幾十年的人生軌跡運行中,影響你人生光華程度的轉折點有三處:求學、求職、婚姻。一般說來,一個人所受的早期教育狀況直接影響到一個人一生的學識、素養、性格、人生觀和價值取向,因為它對一個人一生的命運起到奠基和直接引導的作用;職業,更是決定一個人的命運、才能和價值發揮的雙刃劍。不可否認,完美幸福的婚姻有時也能使人生的亮點更加輝煌或者黯淡。對這三位同一載體的人來說,是它們共同構建了生命符號的框架。這三大鏈條幾乎貫穿於生命的各個方麵,在每一個環節的羅列中,個性、性格、生命理念、處世態度、人格魅力以及外部環境、機遇、挫折、競爭緊密組合,牽一發而動全體。可以說,你對自身把握的程度如何,你對外部世界的態度如何,它們對你的反饋又在直接反作用於你自身。因此“認清自己,就是完善自己”“完善自己,就是發掘自己”“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

現在,我們共同明確一個概念“天生我才必有用”,不要懷疑,認清自我,準確定位;大膽跳出自我窠臼,用新的思維方式,重新塑造你自己,發掘你自身的潛能。我們相信,很快,你的朋友多了起來,你的意識超前了別人,你的想法影響了別人。你不久將成為一個引人注目的人,一個受歡迎的人,一個將自我發揮到完善境界的人。

成功,就在前方。

叢書編委會二一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