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走在擁擠的人群中,不用講話,僅僅從相貌、表情、打扮、裝束等就能明顯區別出你就是你而不是別人,因為任何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從人的一生來看,個性特征尤為明顯,不管怎樣,你都是一位重要的人。停下來想想你自己:在整個世界上,絕沒有任何別的人跟你一模一樣;在整個無窮的未來時間裏,也絕不會有另一個人像你一樣。
如果我們是紙箱裏一模一樣的雞蛋,一夜間就可以被大母雞孵化成毛茸茸的小雞,但我們卻是互異的。事實上我們從出生就各有自己的優點和弱點,沒有劃一的方法能為我們創造奇跡。隻有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獨一無二,才能理解為什麼大家在修讀同一課程,在同樣的時間裏聽同一位老師講課,卻往往會獲得不同的成績。在麵對同樣的境況時,我們的反應卻相差萬裏。
我們天生就有著與別人不同的組合特征。多年來,人們在不斷塑造我們,不斷用刀削,用錘打,用砂紙磨,用皮革擦。當我們以為自己是完成品時,其他人又開始重塑我們了。偶爾我們可以過上開心的一天,大家經過時都敬慕地輕拍我們。但有時,我們也被嘲笑、分析或忽視。在任何大禮品店裏,你都能找到無數的大衛像,成行的華盛頓,成列的林肯,一模一樣的裏根和克婁巴特拉。仿製品很多,但你卻隻有一個。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人世間也沒有一模一樣的兩張臉孔。每天,我們都會看到無數的臉孔在我們眼前經過,有叫人看了就打心裏感到厭惡的陰沉可怕的臉;有嘲笑、蔑視周圍一切的洋洋得意的臉;有品格低下、缺乏教養、粗魯庸俗的臉;有巴結討好對方,並顯露出最大限度地利用對方以滿足自己欲望的臉;有堆著精明而諂媚的笑容、眼睛細小的臉;當然,也有老是執著動人微笑而溫和的臉;有豁達大度、不計較區區小事、寬容慈祥的臉;有有著兩隻熠熠閃亮、充滿希望和和氣的大眼睛的臉;有使人感受到溫暖和踏實——隻要待在他身邊似乎就有指望的五官端正的臉等。就算是長得很像的孿生兄弟,由於個性的不同,熟悉他們的人也很容易分辨。因為一張臉上五官的細微差異,表情的豐富變化都會給人完全不同的印象。
我們從一個人的麵部結構上所獲得的印象,並非是眉毛、鼻子、嘴巴等各部分印象的簡單相加,而是一個綜合的印象。
曾有一位心理學家畫了14張在眉毛的形狀和粗細、眉毛和眼睛的距離、眼睛的形狀等方麵略有差異的顏麵圖,讓受試者就是否“善良、爽直、輕率、外向、快活、聰明、精力充沛、美麗、隨和”等發表評論。結果發現,眉毛能夠反映出上述諸點。一位心理學家把迄今所進行的研究中已經得出明確結論的部分綜合起來,進行了新的試驗。例如,他把受試者認為顯示智慧特征的部分集中起來,畫出了最富於智慧的臉,同時又以此為中心,畫出了許多張對照圖,讓人們造出聰明或精力充沛的顏麵圖。結果發現,這種把各個顯示智慧特征的部分盡可能多地彙集起來畫成顏麵圖,未必能顯示出智慧特征。
此外,麵部的表情也會給人以生動的印象。例如,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這樣的話:他是個“麵孔討人喜歡的男子”;那個姑娘“有一張天真可愛的臉蛋兒”;這個人“麵目可憎”等。不過,這種印象並不是麵部各器官的一個個特征給予人的某種印象,而是麵部的整個結構特征、全部表情及變化給予人的印象。然而這種印象畢竟來自觀察者的感覺——主觀的第一印象,所以即使是“麵目可憎”的人,其中也不乏性格與“麵目不相稱”的討人喜歡的人;而對於那些“五官端正、嘴形可愛的人”,人們有時又會發出“沒有想到他是那種人”的感慨。《巴黎聖母院》中那位麵目可憎的敲鍾人所具有善良誠摯的性格與那位風度翩翩而虛偽狡詐的衛隊長,不就是相貌與性格反差的最好注釋嗎?
不管怎樣,每個人都是這個大千世界中獨一無二的個體,每個人都是一座有待開發的寶藏,長得美也好,醜也罷,既然都是造物的恩寵,就必然有自己的魅力,因此隻有揚長避短,才能活得精彩,活得瀟灑!
第一節 自我從何而來
一、內在的質地來自遺傳
當米開朗其羅準備雕刻大衛像時,他花了很長的時間挑選大理石,因為他知道,材料的質地將決定作品的美感。他明白他可以改變作品的外形,但不能改變他的基本成分。他創造的每件傑作都是獨一無二的,盡管他試圖複製也找不到完全相同的一塊大理石。甚至他從同樣的石頭上切割另一塊下來,它也不會與真品毫無差別。
每個人生來都有自己的性情特征,自己的組合材料,就像各屬某種岩石。我們有些是花崗岩,有些是大理石,有些是雪花石膏,有些是沙石。岩石種類不可改變,但外形卻可以選擇,我們的性格亦是如此。我們有一套與生俱來的特質,其中某些特征由於金子的點綴而變得完美,而另一些則被斷層所破壞。我們的環境、智商、民族、經濟環境和父母的影響都能塑造我們的性格,但內在的本質卻改變不了。
人的內在質地絕大部分取決遺傳因素。當你一出生,你的某些特質就被注定,你隻能是這樣,而不能是別的什麼樣。這一點你是無法否認的,當你還隻是一顆受精卵的時候,你的許多特性就已經被注定了,例如你的容貌、身體狀況(這將決定你的身高、體重、骨骼等形體因素)、體質的某些方麵(這將決定你是否容易罹患某類疾病或遭受某些病菌的侵襲)、大腦的構造(這將決定你的智力發展的可能性)、神經係統的某些特性(這將決定你的氣質是外傾還是內傾)等等,甚至你發育的時間表也在此時被安排好(這將決定你什麼時候長牙;什麼時候進入青春期;什麼時候禿發),這就是遺傳的約束力,而且從總的來說,它是幾乎不可更改的。當然,你也可能通過後天的因素來人為地改變其中的一些方麵,比如遺傳決定你是單眼皮,但你可以通過手術改變為雙眼皮,不過這充其量隻是微不足道的改變而已。
遺傳的約束不僅是由你父母的基因傳遞給你,而且你父母的基因也是在長期的進化過程中積累下這些特性的。因此,你獲得的特性裏麵不僅有屬於你獨特的部分,還包含有與所有人一樣的種群的信息。比如當你剛從母體分娩出來時,無須任何學習即可本能地發生吮吸反射。
如果有這個機會的話,你可以注意觀察一下身邊的新生嬰兒,他們根本不必要父母或護士的示範,隻需把他放到母親的懷抱,他就會自發地、本能地去尋覓母親的乳頭,並吮吸起來。
這種吮吸反射就是我們出生即獲得的來自種群的特性,任何哺乳動物的新生幼崽都天生地具有這個特性。其他的,諸如洛倫茲所宣揚的人的攻擊性,也是從這種種群進化過程中傳遞給你的。弗洛伊德所談及的本能驅動力也來自於人類這個種群的遺傳。
無論是來自父母基因中你的獨特特性(如容貌和氣質),還是來自種群的共同特性(如本能),這些遺傳的約束從出生伊始就時刻影響著你。如別人總是通過你的容貌最簡便地把你同他人分開,當你饑餓或是口渴時就會尋求食物和水。
在你的成長曆程中,你一直都受著這些約束因素的支配和影響,須臾也不能例外。你過去是這樣,現在是這樣,將來也會是這樣。
智能性天賦能力包括人的感覺與知覺,運動與語言,邏輯與理性,情緒與欲望,這些在大腦裏全部可以找到對應管理的區域,雖然需要一個發育的過程,卻是正常條件下自然會也是必然會出現的。
情緒是人類固有的心理特征。3個月的時候,開始有痛苦與愉快的劃分;6個月的時候,痛苦被分化為懼怕、厭惡、憤怒;12個月的時候,快樂分化為高興(自己)和喜愛(對外部事物)
痛苦又分化出嫉妒。
隨著年齡的增長,情緒越來越複雜,對於大人的麵孔、柔和的撫摩,嬰兒能夠展開手指與腳趾而且發出喜悅的聲音;如果限製嬰兒的運動,則表現出身體僵直、手腳亂動並發出尖叫乃至哭泣,表示強烈的不滿和憤怒;如果聽到突然的聲音或者身體突然失去支持,嬰兒有吃驚反應——會發抖、屏住呼吸等。這些喜、怒、驚之類的情緒最初純粹是本能性的反應,叫做反射或無條件反射,是天賦的能力。這就是美國行為學家華生所說的新生兒三大基本情緒。
(1)情緒。人的情緒實際上就是一種特定的心理與生理狀態。例如,伴隨發怒與震驚,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血壓增高,血糖增高;恐懼時,血管收縮,麵色蒼白,口舌發幹,皮膚溫度下降,出冷汗。這些是由於情緒中樞分泌出特種化學物質進入血液,通過植物性神經係統而對內髒加以控製與調節的結果。比如,人在悲傷的時候,呼吸最慢,每分鍾約9次;高興時,17次;思考時,20次;憤怒時,40次;恐懼時,64次。
(2)感覺。我們能夠感到身體某一個部位的痛癢是因為我們有體覺——包括觸覺、壓覺、震動覺、觸電覺、痛覺、冷熱覺、軟硬覺、癢覺、傾斜覺、運動覺、姿態覺。人的感覺除了體覺外,還應該包括與下麵要談的與感知密切聯係的聽覺、嗅覺、視覺、味覺,以及與情緒密切聯係的各種內部感覺,如饑餓與飽脹,疲倦與精神飽滿,口渴與水飽足感,愉快與痛苦、難過、喜、怒、哀、樂、驚、恐、憂、思等以及更高級的許多感覺——如同情心、憐憫心、光榮感、使命感。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講,都是最自然不過的東西,是不需要學習就會逐步分化出來而且被感覺到的。在我們不知道甜叫做“甜”的時候,我們已經能夠將它與酸、苦、辣、鹹加以區分;同樣,對於五顏六色,也是如此。
(3)欲望。心理學家A-H-馬羅茲有所謂的“5F”欲望。其中有一個叫做擺脫和逃避的欲望,是以“擺脫本能”為基礎發展出來的。例如,見到可怕的東西就跑,一聞到臭味就會轉到沒有臭味那邊去,目的全部是擺脫。群聚欲(Flocking)和征服欲(Fighting)是從動物那裏來的,人類追求與自己一致的人群聚而且要得到他們的尊重和理解是不假的,人類要擺脫自己不喜歡的人也是真的,卻未必個個喜歡爭鬥。人類追求生存而擺脫死亡,追求愉快而擺脫痛苦,追求和自己所愛、喜歡的人會聚,擺脫自己不喜歡的人。而求生欲望是第一欲望,因為如果沒有生命,就沒有一切。但是,當一個人將為社會貢獻作為最大愉快的時候,必要時就能夠犧牲自己的生命。此時,個人的第一追求就變為服務於第二追求的手段,成了次要追求。食(Feeding)、性(Fucking)、寢(Sleeping)、安(Safe)是生的基本要求,同時也能夠得到愉快,而知、美、愛和敬,則純屬於愉快的一麵,這些顯然是我們所追求的。食、性、寢、安、知、美、愛和敬是我們的具體追求,後麵四種追求是沒有止境的。
(4)感知。人類的感知能力依賴於各種模式的感覺與識別天性。哺乳動物和人的視覺與聽覺有高級得多的模式識別能力。感覺是自然而然的,具有3個特點:第一,原則上是與生俱來,但是常常是一個發育時間表,在出生之後的某個特定時期,還需要接受一定環境的刺激才能夠發展出來,通過教育和訓練隻能強化或剝奪某些能力,卻不可能產生出本來沒有的能力,因此後天獲得有很大限製。第二,終生持有,當然在早期可能沒有,在晚年也會因衰老而退化。第三,特種(就是人人)共有,但是各個個體的靈敏度、反應速度等會有區別。
所以,我們說感覺能力是天賦的能力,就是由遺傳基因DNA決定的發育過程實現的。天賦能力有共性與個體的特性兩個方麵。
①視覺:在所有哺乳動物的視網膜上都有兩類感光細胞(神經元)——視錐神經元和視杆神經元,視錐神經元分布在視網膜的中央地區,尤其集中在黃斑中央凹區,其感光靈敏度比較低,但是能夠分辨精細的顏色差異,因此主要在光線強度高的白天使用;視杆神經元感光靈敏度高,主要分布在視網膜的周邊地區,但是不能分辨顏色,相當於一架靈敏的黑白攝像機。
最微妙的是,已經查明,所有的視錐神經元隻有3種:感紅神經元、感綠神經元和感藍神經元,顏色感覺是綜合這3種細胞神經脈衝的結果。3種視錐細胞感光曲線分布在400~700毫微米間。
人類感光的光譜分布之所以與自然光的光譜一致,是自然進化的結果,那些感覺不到自然光的物種早就被淘汰了。
除了顏色的感覺是天賦的之外,人的刺眼、晃眼、好看(美)、難看(醜)等感覺均有先天性。
②聽覺:元音、輔音、音色、韻律、語調、好聽(悅耳)、難聽(刺耳)等感覺也是天然的。
③嗅覺:1000種專職嗅神經元,各種氣味,好聞(香)、難聞(臭)也是天然的。人類的嗅覺無法與狗等動物相比,與視覺比較,嗅覺要複雜得多,神經元種類要多得多。
④體覺:平衡感、溫神經元、燙神經元、癢神經元、痛神經元、光滑感、震動感、速度感、重力感、都是特定的神經元管理的。
⑤味覺:酸、甜、苦、辣、鹹、好吃(甜)、難吃(苦)感亦然。
⑥時間感覺神經元:它的損傷將使人喪失時間流逝感。人的大腦中存在一時鍾,使人有一個時間、節奏等感覺。當它損壞的時候,無論過了多少時間,就如同在一個不流逝的時點上,一切事情就會重疊在一起,實際上就是思維的凝固(與死亡無異)。
⑦雙目的空間覺(位於左腦):左右視場、距離、上下關係、左右關係。雙耳對於聲音的方向感。
(5)形象和模式識別。這些與特定神經元密切聯係在一起。
語言模式、直線、曲線、形狀、大小、各類圖像模式(包括文字)已被證明來自特定的神經元;圖形比較、意義比較來自不同的神經元;對稱感、均勻感、平滑感、美感、恐怖的形象亦然。一個從來沒有看到過老太太和小姑娘的小孩,不喜歡看老太太的臉而喜歡看小姑娘的臉,甚至見到老太太時因為太不喜歡甚至感到恐怖而哭起來;好聽的、共鳴的、美妙的、和諧的、難聽的、刺耳的、恐怖的聲音亦然;天生令人害怕的東西的形象:蛇形物、骷髏、血,似乎與經驗無關。
(6)學習與永久記憶模式。其包括以下幾方麵內容:好奇心與記憶空位的關係:當沒有記憶空位時,人將失去好奇心。
注意力:特別有趣的、特別怪的、美的、醜的、出奇的、巧妙的聲音記憶、旋律記憶、聲音模式記憶是自然而然的。
形象記憶(體態、麵貌、旋律、腔調)、動作記憶、情景記憶和經曆記憶都是自然而然的。
(7)語言模式。詞彙與句法是自然而然的,與行為過程是同構的。深層句法結構上下文粘聯關係也是自然而然的,也與事物過程同構。
(8)創造能力。創造的原始動力似乎也是自然而然的,就是求知欲,強烈的求知欲或者興趣來自內部,是持久起作用的,而任何外部的誘惑都是短時的,不可能那樣持久。
二、悄悄積澱的“年輪”。
經常從媒介上聽到有關於“代”的說法,比如新生代,60年代,70年代,“飄”一代等等。
中國的導演群、作家群也是把“代”作為一種區分。不同的“代”有不同的思維和行為模式,“代溝”也相應地從以前的幾輩人之間縮短到了幾十年,十幾年,甚至誇張一點說,十年就有“代溝”。一切的一切,皆因身邊的這個社會環境變化太快。時尚一輪又一輪,明星一拔連著一拔,這就是“自我”必須麵對的“大”環境。“大”環境,是整個社會和時代,它在“自我”上打下的烙印是不言而喻的明顯。
“大”環境造就了同時代一群人的特性。環境的作用可以很宏觀,很大,如你出生在20世紀60年代或80年代,可能就會成為截然不同的兩種人:從價值觀、思維方式、生活習慣一直到口頭禪都會不同,這樣的宏觀作用也就是馬克思所講述的“社會”和“時代”的影響。
可見影響你的不僅存在遺傳的約束,隻要你一出生,接觸到這個世界的刺激,環境也將時刻影響和約束著你。你所經曆的事件,會在你的心裏留下不同的“痕跡”,成為你的“自我”的一部分,並在以後的生活中影響著你。關於這點的典型理論就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說的“早期經曆”決定論。當你能夠捧著這本書閱讀的時候,你已經經曆了許多事,而這些經曆或深或淺地烙在你的大腦某一位置,影響著你現在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行。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這些經曆的“痕跡”,一部分成為可以意識到的記憶內容,比如你憎惡某人,因為你清楚地記得他曾經傷害過你,所以隻要你一想到他或見到他就會感到憤怒或厭惡。
而經曆的“痕跡”中的大部分並不能被你所意識到,而是埋藏到潛意識裏麵,或大腦皮層的某一功能區,自動地影響著你,而你卻並不知曉。重大的挫折經曆在你的大腦留下的“痕跡”可能導致你一係列的心理問題。
遺傳的約束和記憶的經曆的約束一起構成你無法擺脫的來自內部的“自我”約束。而環境或社會的影響則構成了對你的外部約束。馬克思和斯金納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對這種約束作了詳盡的闡釋。斯金納著眼於個體周圍的“小”環境,從最基本的刺激→反應模式入手,認為我們都是從環境的反複刺激中得到強化,並從而學習到各種技能和品質的。馬克思則著眼於人所處的“大”環境,即整個社會和時代對人的影響和約束,無論是大環境也好,還是小環境也好,當你一出生,就會受到環境的影響和製約。
假如一個嬰兒出生在一個充滿關愛的家庭,當他半夜三點鍾醒來開始啼哭時,他的母親會趕快把他抱起來,他可以愜意地躺在媽媽的懷抱裏吃奶。這樣的情形反複出現,那麼這個孩子就會從小學到:當自己產生需求時,就有人會注意並幫助他。那麼他在成長以後就可能成為一個心理發育良好的人,懂得關愛自己,同時也懂得關愛別人。如果這個嬰兒出生在一個冷漠和暴戾的家庭,同樣當他半夜三點鍾醒來時並開始啼哭時,他的母親可能很冷漠,不理睬他,等他哭夠了才粗暴地抱起他。母親的冷漠和僵硬的懷抱會使才幾個月大的嬰兒產生心理挫折(雖然他的心理發育才剛剛萌芽),久而久之,他就會學會:沒有人會真正關心自己。那麼在他成長以後就會出現種種心理問題,如退縮、孤獨、怪僻、攻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