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模擬考試和高考出現極大差異的例子實在是數不勝數。有不少考生,因為模擬考試成績好,多少有點飄飄然,而成績一貫很好的考生,還可能會有點麻木,帶著飄飄然或麻木感進入高考考場,發揮失常就不難理解了。
相反,有些考生,因為在模擬考試中發現了自己的缺點,然後及時改正,而最終在高考中獲益匪淺。
並且,對於那些成績一向不錯的考生,一次失敗的模擬考試相當於一種醒人的刺激,可以令他們從重複學習所帶來的準麻木狀態中蘇醒過來,而處於一種適度興奮狀態,帶著這種興奮狀態走進高考考場,有好的發揮就不難了。
我希望小雨和他的同學都能意識到第二點,如果他們真能明白這一點就會懂得,如果模擬考失敗了,那麼應當感激這種失敗,因為它會給他們帶來以上這些好處。
有這種意識的人,一般是有大局觀的人,這樣的人不會局限於一件簡單的事情,而習慣從整體的角度上看待一件事情。
例如,如果僅僅從模擬考試這一點上看,考試成績不理想自然是一件壞事,但假若站在整體的角度看,這一點的失敗,反而會對未來的高考有貢獻,那自然就不必太懊惱了。
心無羈絆的人容易看到這一點,看不到這一點的人,常常是因為心有羈絆。
對於一個考生而言,這種羈絆就是如我們常說的“老師和家人的期望”,這既是考試焦慮的主要原因,也是解開小雨同學的夢的關鍵。
父母期望高,孩子壓力大
以前讀書時,我一直是“考試機器”,即每遇到關鍵考試時,我總是睡得更香、吃得更多、玩得更愜意,而最終則總是“超常”發揮。小學考初中、初中考高中和高中考大學,我無一例外都是如此。
那時,我覺得實在難以理解我的一些同學,他們平時成績很好,甚至經常考年級第一名,但到了升學考試時卻總是發揮失常。
後來,讀了心理學,又了解了很多這類考生的故事的細節,我才明白,他們是背負了太多的期望。
例如,一個女孩,如果考試低於百分製的98分,她就會自動跪搓衣板半個小時,以此懲罰自己。
這看似是極其自覺,是自己懲罰自己,但其實是“內在的媽媽”在懲罰“內在的小孩”。
原來,以前她隻要考98分以下,媽媽就會打她罵她。懲罰得多了,她就幹脆內化了媽媽的這種方式。以前是媽媽苛刻地對待她,現在是她自己苛刻地對待自己,但其實質是一樣的。
很多父母喜歡看到孩子如此“自覺”。但是,這種“自覺”的另一麵是極大的焦慮。譬如這個女孩,每到重大考試時,她便會坐立不安,因為她的“內在的小孩”無時無刻不在擔心遭到父母的懲罰。
這是考試焦慮的一種來源。另一種來源則是父母的期望。有些父母,從來不會動孩子一根手指頭,但他們會經常直接或委婉地對孩子說,他們為他/她付出了很多,他們希望他/她能從成績上給予回報,“咱們一家人的未來,就係在你的身上了”。
本來一個人的命運就夠重了,卻還要背負父母兩個人或更多人的期望,孩子不焦慮才怪。
並且,很多故事也表明,當父母的壓力太大時,孩子意識上會順著父母的意思去努力學習,但潛意識上會故意挑戰父母的意願。
例如,一個高中生,他每次小考試成績都不錯,但一到了升級考試或畢業考試等重大考試時,就會發揮失常。當對心理醫生講起最近的一次失常時,他的嘴角不經意露出了微笑。當心理醫生和他深入探討這個細節後,他終於說出了心裏話:他討厭父母整天給他施加壓力,所以他有意要讓他們失望。
如果父母給了孩子太多壓力,一個孩子容易將父母的壓力合理化,那麼,當老師也向他施加壓力時,他一樣也會將老師的壓力合理化。於是,老師和家長的壓力都成了不能承受之重。
我父母極少給我壓力。考初中時我是年級第一名,初中第一次期中考試就降到年級二百多名,即便如此,父母也對我沒有一句指責。俗話說,人有臉樹有皮。每個人天然有爭強好勝的心理,再說,如果沒有了外在壓力做動力,一個孩子也會有內在的學習動力——從知識中滿足自己的好奇心。因為這兩種動力,我最終在初中畢業考試時又拿到了年級第一名。
很多時候,父母和老師給的壓力是不合理的。這些壓力不僅會令我們焦慮,也可能會令我們反感,這都會阻礙我們心無羈絆地看待模擬考試和未來的高考。
模擬考試失敗,隻是一次“誤殺”
現在我們再一起來分析一下小雨的同學的這個夢,其含義的確是太豐富了。
他夢見的那個小學同學,其實可以理解為他的另一個“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