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俄狄浦斯情結的關鍵是,讓孩子認同自己的同性父母。
要實現這一關鍵,父母的關係要好,他們彼此深愛,彼此認同,同時父母又都愛孩子,並讓孩子感受到,父母之間也是彼此深愛的。
實現這一點還要有一個前提,即無論男孩還是女孩,在3歲前與媽媽的關係都要非常好。這種好包括兩點:第一,穩定,媽媽與孩子沒有長時間分離;第二,有質量,即媽媽深愛孩子,能看到孩子的真實存在。
媽媽,勢必是不完美的。所以,每個嬰幼兒心中都有兩個媽媽形象:一個是能看見自己、滿足自己、陪伴自己的好媽媽,一個是否定自己、拒絕自己、拋棄自己的壞媽媽。並且,好媽媽會對應養出一個善良的好孩子,壞媽媽會對應養出一個惡毒的壞孩子。這是每個人心中好(媽媽)與壞(媽媽)、善(孩子)與惡(孩子)的最初分裂。
若好媽媽的部分足夠多,孩子3歲前就會初步形成寬容與整合能力。他能整合外部世界的好與壞和自己內心的好與壞。若壞媽媽的部分很多,孩子的整合能力就不能形成,因為對他而言,將好媽媽和壞媽媽整合到一起,意味著好媽媽的部分會被壞媽媽的部分淹沒。
3歲後,父親開始介入到母子關係中來。這時,父親就會被孩子——特別是男孩,知覺為敵人。這一方麵是真實的,父親對孩子和媽媽的依戀關係構成了挑戰;另一方麵是投射性的,即孩子將壞媽媽的原始形象投射到父親身上,並以壞孩子的態度惡意對待父親。
若好與壞、善與惡的對立本來不嚴重,孩子有初步的整合能力,父親也不算太差,譬如對兒子沒有濃烈的敵意,相反很愛孩子,那麼,兒子就能接受媽媽與父親並存於自己的現實世界。
若好與壞、善與惡的對立本來就很嚴重,而父親對兒子又缺乏愛,甚至有濃烈的敵意,那麼3歲後,俄狄浦斯情結就容易成為男孩過不去的一道坎兒。他會渴望獨占母親,並有強烈的弑父情結。
雖然,沒有多少男人真的會有弑父行為,但這種藏在內心的罪惡,會帶來無數困擾。
女孩也有類似的心理發展過程,但比男孩複雜晦澀很多。
在我們的社會中,俄狄浦斯情結往往比較嚴重。這有幾個原因:
第一,缺乏愛的能力,導致夫妻之間缺乏愛情的滋養。
第二,母親很容易和兒子構建過於親密的關係,對兒子的情感很容易超越對丈夫的情感,這讓兒子成為俄狄浦斯情結的勝利者。
第三,母親自己的人格發展很不完善,結果,對兒子的愛不夠,又構成了對兒子的嚴重吞噬,這讓兒子內心中好媽媽與壞媽媽的對立很嚴重。
第四,父親疏離於家庭,和孩子構建關係時多是嚴厲冷漠的,結果他們貌似兒子的敵人,兒子將心中的“壞媽媽”,即原始敵人的形象投射到父親身上。
這些因素加在一起,讓中國家庭、社會乃至曆史文化中,都暗藏著濃烈的俄狄浦斯情結。為了防禦俄狄浦斯情結,我們有兩個重要辦法。
第一,孝道。孝道,在我看來主要是孝母的。孝是敬而非愛,愛是親密親近的,而敬是尊卑的,是疏遠的。
第二,壓抑甚至滅掉性欲。既然男孩的原罪,是將性欲指向母親,而將殺戮欲指向父親,而殺戮也是為了爭奪情欲。那麼,滅掉情欲,也就滅掉了隨之而來的競爭欲。
由此,我們的文明,以及我們文明涵蓋下的東方文明,夫妻之間的情欲是被排斥的,而親子之間的愛卻是被極力鼓勵的。結果,這進一步加劇了俄狄浦斯情結的嚴重程度。
於是,我們又發展了一係列複雜的文明機製,去防禦這種焦慮。
比如高考,也是在防禦這種焦慮。高考有一個間接功能:將青春期包裹著最濃烈情欲的活力都消耗在刻板的應試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