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很微妙的心理。盡管她對男友說,你去找別的女人吧,但她又說:“如果他做了錯事,出現這種情況(找了新歡),我會恨死他,我會毫不留情的!”
在電話中,即便在這個時候,已經明顯有了強烈情緒的林雪仍然沒有說出“分手”兩個字。
或許,對於她來說,分手是一個道德上的巨大汙點,自己決不能這樣做。最好是男友找了第三者,而且還是男友提出分手,那樣“我會把一切責任都歸咎到他身上”。
也就是說,在結束感情這件事上,男友應該負100%的責任,而她沒有一點責任,相反還是一個受害者,是一個值得同情的對象。
但是,這種“完美願望”是很難實現的,因為男友喜歡她,既不會去找第三者,更不會提出分手。於是,林雪隻好不斷地做這種怪誕的夢。
兩種心態讓我們不願提分手
像林雪這樣的心理,是非常常見的。我聽到過很多故事,一些男人和女人,他們總是“被拋棄者”,盡管有過多次戀愛,但他們從來沒有主動做過“感情終結者”。為了等待對方提出分手,他們可以等一年、兩年、三年,甚至許多年。
譬如,一個25歲的女孩,她21歲起就開始和一個男孩談戀愛,那個男孩住在她家裏,她的父母“像對待親兒子”一樣對待她的男友,在他畢業時幫他找工作,在他工作上遇到麻煩時幫他解決。她也無微不至地照顧男友,“自信是一個完美的女朋友”。但是,這個男孩卻和另一個女孩上床了。被她發現後,他乞求她不要和他分手,因為他還愛著她。
這個女孩說,為什麼這個男孩這麼恬不知恥,得到了這麼多還背叛她。我問她,既然這個男孩這麼糟糕,為什麼不和他分手?她承認自己對他已沒有愛,她的父母已經非常反感他,這個男孩也沒有威脅她如果分手就報複她或家人,但她就是說不出“分手”兩字。
再談下去,這個女孩終於承認,她最恨的是,這個沒有廉恥的男孩為什麼不主動滾出她的家,從她的視野消失。
自認為在某一方麵完美的人,勢必在這一方麵存在著嚴重的心理問題。這個25歲的女孩恰恰如此,她自認為是“完美的女朋友”,所以不能犯一點錯誤,不能像“壞女孩”一樣“水性楊花”,也不能做“感情的終結者”。
“完美的女朋友”,必然伴隨著“壞透的男朋友”。否則,襯托不出她的完美來。從這一點上講,這個女孩內心深處,或許是很依戀這個男孩,因為隻有這樣,她的完美情結才能得到滿足。相反,如果碰上一個“完美的男朋友”,隻怕她會手足無措,不知道該怎麼相處。
這是很多人提不出分手的重要原因。
以下兩種心理,往往讓人做不了一個“感情的終結者”。
第一,賭徒心理。即,我投入了10分,希望對方能回報10分,但對方卻隻回報了1分,我太不甘心了。於是,我繼續投入,希望能拿回那沒有得到的9分。但對方一如既往地不肯給予回報,於是自己的損失越來越大,而“不甘心”的心態也越來越強。
第二,自戀心理。這樣的人有另一種“完美情結”:我很聰明,我永遠不會錯。於是,當他們發現自己選錯了一個異性時,他們會非常難過,但主要不是因這個異性帶給自己的傷害而難過,而是為“我怎麼會看錯他(她)”而難過。由此,他們拒絕直麵這個現實,相反,要麼是拚命遮掩,對別人說,戀人是多麼好;要麼是拚命去改造戀人,希望戀人能變得好起來。但這種改造,並非是為了戀人好,而是為了滿足自己“我沒有選錯人”的自戀心態。
真關愛他,就離開他
所以說,不肯與“錯誤的戀人”分手的人,並不都是“好人”。他們為了追求自己的“完美情結”和占據道德製高點,既犧牲了自己的幸福,也會犧牲對方的幸福。因為,感覺最終仍將是壓倒一切的東西,他們不可能回避這一點,勉強與戀人生活在一起,最終使得他們對戀人的反感和敵意越來越強烈。這樣下去的話,就算不分手,對戀人來說也將是一種折磨。何況,很多有這種心態的人,最終還是選擇了分手,那對戀人的傷害會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