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兩全其美——雙贏的政治法則(2)(2 / 2)

艾森豪威爾—尼克鬆堪稱一對奇特的搭擋,他們年齡相差懸殊,一個已年逾花甲,一個不滿40歲,他們的經曆迥然不同,一個是家喻戶曉的戰鬥英雄,一個是剛剛嶄露頭角的政治新星。然而他們的合作曆經兩屆任期,長達八年之久,其中雖有波折,但這種合作關係沒有變更,作為副總統的尼克鬆博得了艾森豪威爾的信賴,參與內政外交,實權在握,並非易事。

在美國政治製度中,副總統通常有名無實,主要代表總統從事禮儀活動,其唯一重要的職能是作為參議院議長,在某個法案出現勢均力敵的投票狀態時,投一張打破平局的票,以及隨時準備在總統死亡或喪失工作能力時接替他的職務,因此副總統一職向來被視為政治上的死胡同。在美國曆史上,大多數副總統都是政黨的元老或為平衡競選名單而提出的地方政客,怪不得西奧多·羅斯福把擔任副總統比作“當修女”,杜魯門則稱之為母牛的第五個乳頭。尼克鬆在正式決定接受副總統候選人提名前,雖然也聽到過不少類似的忠告,但他並沒把擔任副總統看作是走向政治湮沒的前奏,他有自己的盤算。經過他的精心努力,終於使艾森豪威爾把副總統職務的概念全部的加以改變。尼克鬆成功的訣竅是善於揣度上司心理並投其所好。

第一,甘為馬前卒。

尼克鬆深知艾森豪威爾選擇他為競選夥伴是一種需要,即“英雄需要一名馬前卒”,所以從一開始,他就主動扮演這種角色,以遂艾森豪威爾希望自己超乎黨派政治之外的心願。在1952年大選中,尼克鬆攜夫人帕特旅行了46000英裏,發表了92次演說,在列車站台上露麵達143次,訪問了214個城市,並舉行了多次記者招待會,為贏得競選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尼克鬆的作用體現為一方麵幫助消除塔夫脫的支持者和艾森豪威爾的支持者之間的不和,另一方麵是猛烈攻擊杜魯門政府以及民主黨候選人艾得萊·史蒂文森。後來的1954年國會中期選舉、1956年總統大選和1958年國會中期選舉,尼克鬆都身不由己地承擔起競選的重任,並且獲得了成功(1958年除外)。艾森豪威爾的無為而治正是得力於尼克鬆的積極輔佐,因此他極為肯定後者的功績並表示了個人的好感,這從他給尼克鬆的信中可以看出。

第二,甘作擋箭牌。

尼克鬆不但要為艾森豪威爾的競選跑腿、吊嗓子,而且還要代他受過。憑艾森豪威爾的資曆、名望加上他對黨派政治采取的超脫態度,民主黨難以對他發起有效攻擊,而尼克鬆則不同,他扮演著艾森豪威爾所不願意充當的角色,處於黨派政治中一個短兵相接的特殊位置,容易招致政敵的攻擊,所以他變成了眾矢之的,民主黨人把對艾森豪威爾本人及其政府的不滿一古腦兒地發泄到尼克鬆身上。每逢這種情況,尼克鬆絕不退卻,而是組織有效的反擊,為艾森豪威爾政府排除障礙,最突出的是1952年的所謂“基金事件”。當時民主黨借抨擊副總統候選人尼克鬆私自挪用共和黨秘密競選基金一事試圖阻止艾森豪威爾當選美國總統,尼克鬆發表了著名的切克斯演說,既為自己作了有力的辯護,同時也擴大了共和黨的影響,從而有利於艾森豪威爾的當選。

第三,甘居人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