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選前杜魯門政府因為朝鮮戰爭失利、政府官員貪汙腐敗醜聞爆光等問題的影響而聲譽大降,在野長達20年的共和黨終於看到了重返白宮的希望。尼克鬆認為,民主黨本該在四年前就退出白宮,隻是因為共和黨人大意才失荊州,尤其是共和黨推舉的總統候選人杜威在競選中采取了一種孤芳自賞、不計得失的態度。鑒於1948年競選失敗的教訓,共和黨力求推舉出一個強有力的候選人,1950年尼克鬆進入參議院後就卷入了這項競選活動。當時共和黨有兩位主要候選人,即艾森豪威爾和羅伯特·塔夫脫。前者是著名的二戰英雄和軍界將領,他原本超越黨派、決意不介入政治,後被共和黨人士說服,同意參加競選。後者是俄亥俄州參議員,因擅長於黨務工作而被稱為“共和黨先生”,在國會普遍受到尊敬。這兩人分別受到共和黨內“國際派”和“保守派”的擁戴,國際派主要代表對美國有全局影響的東部財團,主張向全球擴張,保守派主要代表中西部、南部和西部財團及商人,其海外利益相對集中在拉丁美洲和亞洲,更大程度上關注國內市場。在艾森豪威爾和塔夫脫之間究竟支持誰為共和黨唯一的候選人,尼克鬆從一開始就把讚成票投向艾森豪威爾,從而為自己創造了與艾森豪威爾接近的條件。
其次,尼克鬆身處參議院的特殊位置並參與共和黨的競選活動,使他得以掌握該黨黨內的競選形勢,洞察其中奧妙,並作出了支持艾森豪威爾的明智選擇。他認為,1952年當選的總統首先和最重要的一條是,必須具備處理美國所麵臨的嚴重國際問題的能力和專家般的素質,在這方麵塔夫脫顯然不如艾森豪威爾。就掌握外交政策方麵的經驗和能力而言,在所有可能的總統候選人中,艾森豪威爾是最有資格的。盡管艾氏在共和黨內沒有群眾基礎,但他的吸引人的個性、他的迷人的微笑以及他在軍事上的巨大成就已使他成為真正受人愛戴的英雄,如果他能得到提名的話,幾乎肯定會在競選中獲勝。既然如此,識時務者為俊傑,來自西部保守派陣營的尼克鬆摒棄地域政治觀念,轉而投向代表東部財團的艾森豪威爾。他作此實用主義決策,除了不願意為很可能失敗的塔夫脫唱挽歌外,更多的考慮則是力保自己仕途平穩,事業蒸蒸日上,而不致於明珠暗投,殆誤前程。當時的尼克鬆資曆低淺,剛開始通過參議院登上全國政治舞台,尚不具備在總統大選中獨自闖關並力挫群雄的實力,因此如若能搭乘艾森豪威爾的政治便車,則不失為一條通向最高權力的捷徑。
再次,共和黨國際派選定尼克鬆為艾森豪威爾的競選夥伴是出於其戰略戰術的考慮,因為尼克鬆具備兩個最重要的條件。一是他的反共政治資本可為艾森豪威爾所用。為了把競選搞得像反對杜魯門政府的一次十字軍行動,艾森豪威爾揪住它的貪汙腐敗和對外政策不放,在他看來,杜魯門的外交政策無論在歐洲還是在亞洲,都上了共產黨的當。在競選中必須針對杜魯門政府的這些弊端進行有效抨擊,而艾森豪威爾又希望自己采取一種超然於鬥爭之外的立場,因此他需要一個願意全力進行戰鬥而且善於戰鬥的競選夥伴。鑒於尼克鬆在處理希斯案件時的出色表現以及由此而獲得的政治聲譽,艾森豪威爾及其顧問們優先考慮選擇他。二是尼克鬆來自西部,他可充當溝通東西部財團、共和黨內國際派和保守派的橋梁。國際派獲得總統候選人提名後,為了使共和黨團結一致,需要一個出身中西部或西部的穩健的保守派作為橋梁,以便與因塔失脫的失敗而感極為失望的一般共和黨組織溝通關係。同時,挑選尼克鬆作為副總統候選人,有利於分化保守派,從而在政治上形成多數,以利於大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