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和平共處——雙贏的外交法則(1)(1 / 3)

幾百年來,各國外交證明:馬基雅維利的不擇手段外交、炮艦霸權外交,都有本身難以克服的病結,到了現代,眾多的外交實踐表明,外交不是獨角戲,合作才是真諦,任何敵對都將導致雙損,隻有和平共處、求同存異,才會導致世界的相對穩定,各國經濟的繁榮發展。才有中俄戰略協作夥伴的建立,中美世貿談判的終結,就是雙方擱置爭議共同發展的創舉。“雙贏”不是一種策略,而是一種必然選擇,是外交的最終歸宿。

一、雙贏是外交的最好理念

縱觀國家關係史,不論是采用不擇手段的外交,還是采取炮艦霸權外交,都對世界和人類帶來極端消極的影響甚至是毀滅性的破壞。在當代世界,全球化趨勢正在加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為滿足本國的國家利益,隻有和他國共處、合作而別無他途。“雙贏”是一種全新的、最好的外交理念,時代呼喚著雙贏,世界也需要雙贏。

在國際關係中,外交是達成國家政治目的的一種手段,外交服務於國家政治目的。因此,外交是政治的延續,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政治,即國際政治。現實主義的國際政治流派認為,追求強權是國際政治的特征,國際政治就是強權政治,實力是實現強權政治的前提,戰爭是強權政治的極端表現形式,也是謀求國家利益的最終手段。這一流派道出了古老的外交理念的實質和精髓。縱觀曆史,無論是中世紀“馬基雅弗利式的不擇手段外交”,還是近代弱肉強食的“炮艦霸權外交”,都是以武力為後盾,以戰爭來贏得國家利益。然而中世紀外交理念帶來的後果是歐洲長達幾個世紀的混亂,其中最典型的破壞例子是“英法百年戰爭”。近代外交理念帶來的後果是滅絕人性的兩次世界大戰及戰後世界兩大敵對陣營的瘋狂對峙,帶來這種惡果的原因是,舊的外交理念認為:①滿足己國的利益等於不能滿足他國的利益。②他國利益的增加就是己國利益的減少,削弱他國就是壯大己國。因此己國的國家利益隻有冒與他國發生衝突之險才能實現。

當今,世界形勢日新日異,國際關係今非昔比。和平與發展已成為世界的主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益顯著,政治民主化呼聲漸高,世界格局的多權化趨勢得到增強,這一切促使國際關係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第一,國際之間的關係越來越緊密,其中經濟聯係中出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麵。第二。,經濟利益成了各國國家利益爭奪的焦點。在新的國際形勢下,要滿足己國的國家利益,隻有通過與他國的合作才能實現,這就迫使國與國之間要共處,要和作,其結果就是“又贏”,雙贏——一種全新的外交理念,也是一種最好的外交理念,時代呼喚“雙贏的外交理念”,世界需要“雙贏的外交理念”。

1.不擇手段——中世紀的外交理念

中世紀是世界曆史上最黑暗的時期,也是世界外交史上最混亂的時期。這一時期的外交特點是,通過削弱他國實力或者戰勝他國來攫取己國的外交利益。外交手法花樣繁多,諸如收買、拆散、暴力、陰謀、等等。世俗政權為達政治目的,以武力為外交後盾,頻繁發動戰爭,以期控製他國。宗教也登上外交舞台,宗教既成了謀求國家利益的工具,又是國家利益的化身。在複雜、黑暗的中世紀國際關係中,拜占庭帝國及歐洲的外交體現了中世紀的外交理念。

公元六、七世紀,在羅馬帝國拜占庭王朝運用外交手段來擴大帝國的勢力和疆域。首先采用分而治之的辦法,收買一部分部族反對另一部分部族,他們互相仇殺,拜占庭皇帝則進行挑撥離間,利用矛盾進行控製。如果某個部族不接受收買或被利用,拜占庭皇帝則采取政治孤立、經濟封鎖的手段,斷絕和它的交通與貿易,逼其降服。拜占庭王朝還利用基督教徒作為它的工具,深入蠻族傳教,在意識形態上征服蠻族,使其變為基督教信徒。各蠻族中的僧侶階層是唯一的知識階層,享有很高的威望與影響,但他們卻依附於拜占庭朝廷,很自然地拜占庭王朝在蠻族中就建立起無比的威望了。基督教傳教士成了拜占庭帝國的外交工具之一。

東羅馬帝國在六世紀以後享有世界強盛王朝的聲譽與實力,因而在拜占庭宮庭中,可以看到來自歐洲、亞洲、非洲各個地方穿著各國服裝和操著各國語言的形形色色的公使,在這裏真正展開了內容極為豐富的外交活動。拜占庭查士丁尼皇帝時期(527—565年)的外交是拜占庭外交的典型。他的外交手法是:(一)雇用和收買野蠻人的武裝為其服務;(二)分而治之;(三)幹涉別國內政,甚至使用武力;(四)不能收買時,就用政治、經濟包圍方法,使其就範;(五)利用商業關係來擴大影響;(六)利用基督徒來鞏固拜占庭的勢力。

拜占庭王朝設有一大臣負責管理外交事務,它雇有大批各種語文的翻譯人員,製訂有複雜的接待公使的禮儀、程序,其目的不外是要顯示王朝的威風,同時也是對外國公使的監視。對外國公使根據情況與需要,可以用極其奢華煩瑣的儀式來炫耀,也可采用帶有侮辱性的規矩,如不準騎馬,隻能步行到宮殿,以示怠慢。通常用隆重的優待的禮遇,竭力炫耀以進行誘騙,使外國公使得不到真實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