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和平共處——雙贏的外交法則(1)(2 / 3)

拜占庭派出的公使則都是擁有高級職位,享有最高榮譽的人物。他們在外國的活動也有一定的規定。公使是君主的代表,在他的權力範圍內可以進行談判,在發生超出預料的新情況時,他須請求補充訓令,公使越出授權是要受嚴重處罰的。公使的使命除了保持拜占庭帝國的威嚴與榮譽外,他們還須觀察形勢,了解情況,完成出使任務。由於公使享有不可侵犯的特權,他們(無論是拜占庭的還是其他國家的)在進行外交活動中,曾經幹出過種種陰謀詭計,見不得人的行為。

拜占庭外交作為中世紀外交的典型代表,對歐洲的外交活動產生了極壞的影響。

中世紀的歐洲經曆了羅馬教皇與法蘭克國王及其他封建領主的鬥爭,封建國家的出現及其相互間的鬥爭,使歐洲政治陷入了幾個世紀的混亂,相應地帶來了外交的混亂。羅馬教皇作為一個國際力量,它在國際間的活動沿襲了羅馬帝國的外交手法,采用暴力、收買、欺騙、捏造、諂媚等慣技以達到其政治目的。教廷派往各國的使節,經常幹涉別國的內政,甚至更換其主教,抨擊君主。11世紀末,教皇格裏戈利第七擴大了教皇的權力,提出教皇獨裁的原則,他可以解除“人民對其不正直的君主所守的誓約”,運用他的教會紀律,教皇要求各國服從他派出的使節。歐洲民族國家誕生後,教皇、法蘭西、蘇格蘭、德意誌等形成了主要的政治力量,進行複雜的外交鬥爭,導致“百年戰爭”。

這個時期,法國路易十一是一個頗負盛名的君主兼外交家。他為了分化布根弟公爵與英國的聯合,收買了所有英國的大臣,包括國王的侍從大臣,以操縱英國孤立布根弟。他常用的外交手段是拆散敵人,給他們設置種種障礙,使其相互鬧糾紛,待到時機成熟,他再出來當調解人,利用仲裁手段達到他的目的。路易十一派有公使常駐外國,他們賄賂駐在國宮庭大臣,煽動並資助叛亂,鼓動反對派搞顛覆,幹涉別國內政。至於從事間諜活動,偷竊情報,雇傭當地人設置間諜網,以及散布謠言,擾亂人心等等,更是常事。路易十一因擅長玩弄陰謀外交而被稱為“近代外交藝術的鼻祖”,他的不正當的外交手段代表了當時一種流行趨勢。

對中世紀外交作出經典評述的是意大利佛羅倫薩人馬基雅維利羅(1469—1527)。他作過幾十年的外交官,曾被派往法國、教庭等地任使節。他通過親身經曆及現場觀察,發現任何一位君主之能以取得統治,全靠實力和計謀。當時教皇和博幾亞公爵之間的鬥爭,是因為教皇使用背信棄義的手段製服了公爵,但卻沒有任何人認為教皇的行為卑劣,反而稱讚他的手腕高明。馬基雅維裏對他所評論的統治者,認為他們都必須認識一個簡單的但卻是最根本的教訓,那就是麵對環境的變化,必須具有靈活性,如果缺乏靈活性,就必然會遭致失敗,有時成功不是靠健全的政治判斷,而是靠一時的運氣。

馬基雅維裏把他的觀察及研究寫成《君主論》一書,書中把當時的政治及統治者的統治方式,自然也包括外交方式,上升到了理論階段。他公開抨擊道德倫理觀點,主張一個君主如果想要“維持他的政府的生存,他的行為必須經常違背真理,違背博愛,違背人道,違背宗教”。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顧一切,可以不擇手段,而需要在任何變化的環境下,隨機應變,當然也就沒有什麼原則立場必須堅持了。他寫道,大自然給予每個人一種控製自己行為的特殊才能和靈感,在時事複雜變幻莫測時,人就應有足夠的聰明使自己順應時勢。統治者能隨著時代和時勢,而改變他們的本性,命運就會永遠掌握在他們手中。成功的君主總會是這樣的人,“他往往能知時勢而通權變”。

馬基雅維裏主張極端功利主義,不講原則,主張隨機應變;不講道德,主張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所以他的書中文又被譯為《霸術》。書中總結那個時代當國君的統治行為,中世紀外交的陰謀詭詐,以這本書為根據上升到理論,形成了外交上的“馬基雅維裏主義”。的影響。

不擇手段的馬基雅維利主義成了中世紀的外交理念。在這一理念的影響下,各國為達目的,根本不顧及對方的得失,隻片麵追求單方麵的利益滿足,因此,中世紀陰謀連連,戰爭頻繁,災難深重,廣大人民生活在貧困、黑暗和動蕩之中。

2.弱肉強食——近代的外交理念

16世紀歐洲出現了許多的民族國家,市民階級中產生了資產階級,他們提出“國家利益”,“公眾利益”高於一切的口號。為了國家利益進行外交活動,是外交人員崇高的、神聖的職責。同時,為了國家利益而進行的活動,不管是合法的或非法的,公開的或隱蔽的、公正的或不公道的,都不必考慮。這樣弱肉強食的生存哲學成為各國信奉的外交理念,掠奪財富成了一切外交行為的思想動機,實現的手段依然是無休止的戰爭,通過爭奪霸權控製他國來實現國家利益成了列國爭奪的目標。近代外交實質上就是“霸權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