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和平共處——雙贏的外交法則(1)(3 / 3)

十六世紀初,歐洲的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冒險家們掀起了探險熱,他們發現了新大陸,又掀起了海外淘金和海外擴戰的狂潮,這刺激了航海業的發展,開辟了大西洋西岸的國際商路和市場。

帶有商業目的的探險活動,迅速促進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的經濟發展。當時它們隻是歐洲封建的和欠發達的國家,西班牙的人口不超過630萬。而葡萄牙隻有100萬人。它們航海活動的目標是掠奪金銀產地,世界各地的物產滋養了這兩個海外擴張的最大受益者。僅幾十年後,兩國各自征服了遠遠大於本土麵積的廣大地區,一躍成為世界強權國家。

相比之下,西班牙所占的優勢地位更為明顯,它不僅獨占了美洲新大陸的大部分土地,還以武力強行奪取了葡萄牙在非洲和亞洲占有的大片勢力範圍。它將來自美洲的金銀和貨物轉賣給歐洲其他國家,從中獲得厚利,從而成為西歐的首富。每年都有兩支西班牙船隊往來於大西洋上,運載金銀珠寶的船隻稱為“珍寶船”,西班牙王室營造了龐大的艦隊為其海上的商業活動保駕護航。當時,擁有130艘艦船的“無敵艦隊”成為西班牙霸權地位的象征。

從16世紀中葉起,西班牙的商業霸權和海上強權開始受到英國、法國、荷蘭三個新興國家的挑戰,從此,世界進入了大國爭奪世界霸權的曆史。

尼德蘭,原屬西班牙的領地,自“地理大發現”以來,荷蘭的工商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它的呢絨紡織業、染色業、造船業、航海業、捕魚業、運輸業都很發達,反映新興工商業者利益的自治權、自由權和議會民主製都已相繼出現,但卻受到西班牙宗主國政府的專製統治和橫征暴斂,矛盾的不斷積累和激化終於爆發了尼德蘭革命。

早就覬覦西班牙海外殖民地和海上霸權的英、法兩國乘尼德蘭革命之機發動了對西班牙的商業戰爭。1588年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被英國海軍一舉殲滅,其陸軍則被尼德蘭起義的人民所擊敗。從此,西班牙一蹶不振,逐漸淪落為二流國家。代之而起的是贏得獨立後的荷蘭。

作為曆史上第一個商業資本主義國家,荷蘭擁有當時歐洲最大的商船隊,最多時達到1.6萬艘,總噸位相當於英、法、葡、西四國的總和,其貿易範圍,北至波羅的海,往南直達好望角。它還從葡萄牙手中奪得了東方的貿易壟斷權,成千上萬的商船,在世界各地遊弋,歐洲南方與北方國家的貿易,歐洲與東方的貿易盡悉落入荷蘭人之手,荷蘭一躍而成為海上新霸主,獲得了“海上馬車夫”的稱譽。

歐洲列強在海外爭奪殖民地的同時,在歐洲大陸也展開了激烈的爭奪,以獲取霸主地位。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戰爭”,是中世紀以來歐洲曆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國際戰爭,戰爭的雙方是信奉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朝和支持它的西班牙與支持新教的法國、瑞典、丹麥等國,法國和瑞典通過這場戰爭成為歐洲大陸的第一和第二霸主,成為當時政治格局的主宰者。

17世紀中葉,英國爆發資產階級革命。這是自尼德蘭革命後世界曆史上第二場資本主義革命,具有劃時代的曆史意義。如同尼德蘭革命把荷蘭推到了歐洲曆史舞台的中心一樣,英國革命也大大增強和提高了英國的國家實力和國際地位。在1649~1651年,英國軍隊遠征愛爾蘭和蘇格蘭,並把兩地並入英國,實現了英倫三島的統一。此後,英國開始轉向海外殖民擴張,鋒芒直指在航海和侵占殖民地方麵占據優勢地位的荷蘭。英國運用不準進口通過中介運來的第三國產品的辦法,沉重打擊了從事轉口貿易的海上大國荷蘭。英國還發動了三次對荷戰爭,逐漸贏得了對荷蘭的優勢。荷蘭開始走下坡路,在海上已不是英國的對手。

在英國忙於國內事務和打擊它的海上敵手荷蘭時,法國乘勢迅猛擴張勢力,奪取歐洲霸主地位。英國對法國咄咄逼人的行動施加遏製,並充分利用其在海上的優勢地位,對法國對外貿易實行“海上封鎖政策”,著力削弱和打擊法國的陸上霸權。英國還運用外交和金融手段,利用歐陸國家與法國的矛盾和爭鬥,挑動它們與法國為敵,通過波蘭王位和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特別是“七年戰爭”等一連串戰場上的較量,使法國在大陸上損失慘重,霸權地位嚴重動搖,而英國則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占據了對法國的全麵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