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互惠互利——雙贏的經濟法則(3)(3 / 3)

中國的市場集中度較低,存在大量的“原子式”企業,特別是個體私營企業、鄉鎮企業規模甚小。這使企業難以形成規模經濟。借助股權合並、股權公開,可以創造規模經濟,但是,這將使一些企業主喪失控製權。而他們中的很多人是非常看重控製權的價值的,不願放棄,從而,企業一體化就受到了嚴重製約。同時,有的企業一體化效果也並不好。如何既使企業主保持企業的控製權,又能獲得規模經濟?出路幾乎隻有一條,那就是建立企業企聯盟。

改革開放以後,大量的外商進入中國市場。麵對外商的競爭,中國企業在許多市場領域無招架之功,更無還手之力,以致節節敗退。要有力地回應外商,建立企業聯盟以增強競爭力,無疑是中國企業的必要選擇。

在世界經濟全球化、一體化的浪潮中,中國企業必須進入世界市場。但是,中國企業缺乏在世界市場交易的知識、經驗、談判力也較弱,商品力、營銷力也很小。要強化在世界市場上的競爭力,中國企業有必要建立企業聯盟。

中國企業之間存在著嚴重的過度競爭現象,浪費了大量的資源。建立企業聯盟,克服過度競爭,節省資源,對於中國這個資源極為匱乏的國家來說,意義非同尋常。

企業聯盟在中國不振,並非是中國不需要,而是因為:中國合作文化薄弱,缺乏“雙贏”意識;合作的法律保障不健全。因而,企業聯盟在中國的勃興,意味著合作文化的興盛、合作的法律保障的完善。

2.聯合,企業雙贏的最佳選擇

現代的市場經濟,早已突破了一國之域而走向世界,現代的市場理念,已經不是以前的你死我活的競爭,而是共同的“雙贏”理念,在這種理念的支配下,大多數企業都選擇聯合之路,這種雙贏理念的產生,聯合之路的選擇,是由於現代市場的外部環境造成的。近若幹年,出現了大量的外部力量,促進了企業聯盟的繁衍。其中,最重要的力量是愛好和市場的全球化、新技術及其產品的迅速擴散和更新周期的縮短、實現規模、範圍和學習經濟的機會的發展、國際經濟動蕩加劇、生活中所有方麵的不確定程度的增強以及國際貿易壁壘降低等。

①愛好和市場的全球化20年前,T.萊維特首先注意到人類愛好同質性的增強,從而提出了“環球村”的概念。從那時以來,全球化運動擴展到越來越多的行業。現在我們可以從紐約旅行到巴黎、再到東京,去參觀這3個城市百貨商店裏展示的類似的物品。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國家之間的貿易壁壘製約了世界經濟的發展。隨著主要參戰國、特別是德國和日本經濟的迅速恢複,通過降低貿易壁壘,進而提調整個經濟福利水平的國際協議,促進了國際貿易活動的發展,在比較成本的基礎上實現更大的專業分工。

關稅及貿易總協定、歐洲聯盟、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和其他貿易協調以及共同市場等使得國內公司在國際範圍內尋求發展機會,並且發展成為多國公司。最近幾年,如1992年歐洲聯盟立法、德國的統一、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的建立,加快了這種變化,並且在此過程中,促進了不同國家公司之間的聯盟的增加。

②全球性技術微電子、生物工程和高級材料科學等最先進的技術,都麵臨著全球性競爭。實際上,通訊革命中的全球性技術已經“縮小”了我們生活的世界;在定價、可靠性和技術質量等方麵,導致產品設計和生產製造具有全球性質。但是,從根本上來說,這不僅是技術的全球化,而且其轉化速度快於以前,這就意味著一個公司需要更多的資源,使其能夠有規律地用新技術代替已有技術。在這種情況下,獲得資金和資源通常變得越來越困難。

③規模和範圍經濟市場和技術的全球化,提出了要在相當大的規模上進行生產的需求,以實現最大的規模和範圍經濟,從而能夠在單位成本的基礎上開展全球性的競爭。雖然利用柔性製造體係可以將新技術運用於小批量經濟生產之中,但是,規模和範圍經濟的重要性對於全球經濟競爭力來說仍具有決定意義。聯盟的優勢,主要在於專業化、企業家精神和合作安排的靈活性上,這些特點特別適於滿足當今動蕩和不斷變化的環境的要求。

④動蕩的加劇1973年1978年的石油危機,中東戰爭爆發,以及隨後出現的繁榮與衰退的經濟周期,伴隨著產品更新周期的日益縮短,使經濟預測就像長期天氣預報那樣,很難得到正確結果。環境的不確定性所造成的戰略脆弱性已經成為大部分行業的生活事實。然而,企業聯盟有助於降低這種脆弱性,它使“合作企業”可以靈活地增長或者下降,以適應變動不定的市場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