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貶低他人並不能夠給自己帶來多大的好處,那麼,為什麼有些人還是不擇手段地貶低他人、抬高自己呢?其原因大多是出自於一種虛榮和不服氣的心理。有些人為了充分地顯示自己的高明和非凡的價值,因此往往喜歡找參照物,自以為通過貶毀他人,自己的高明和非凡的價值就充分地表現出來了。另外,有些人對於別人某方麵比自己強,心理極不平衡,於是通過貶損別人,說明別人並不強於自己,從而在心理上得到一種阿Q式的平衡。不過,不管貶毀他人出於何種心理,都是一種缺乏道德的行為,因此我們要以此為戒。
在生活中,貶低他人的行為一般表現為以下幾種。
1.誇大事實貶損他人。有些人為了達到貶損他人的目的,將針眼大的事情說得比籮筐還大。某科研單位小高應朋友之邀,給朋友幫了兩次忙,解決了一些技術上的問題。不巧讓本單位的伍堅知道了。於是在一次會議上,伍堅說:“小高受了金錢的誘惑,不好好做本職工作,竟去從事第二職業,這種做法是缺乏事業心和敬業精神的表現。”小高僅僅幫了朋友兩次忙,伍堅竟誇大成“從事第二職業”,並給戴上“受了金錢誘惑”的大帽子。在這次會上,領導隊伍堅的揭發大大表揚了一番,同時批評了小高。小高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一個電話把朋友請到了領導的辦公室。事實終於清楚了,伍堅的行為反倒為同事們不恥。
2.塑造事實貶損他人。有些人為了達到抬高自己、貶毀他人的目的,就會捏造事實,使受害人有口難辯,無可奈何。例如崔軍與錢偉同去某地出差。采購一種緊缺物資。他們到某地時,當地已無貨供應,必須再等一個月才有貨。於是崔軍與錢偉空手而歸。可是在向領導彙報時,錢偉竟對領導說“年輕人就是貪睡,那天早晨如果崔軍早點起來,我們可能就能買到貨了。”崔軍說:“本來就沒有貨了啊,這與起早起遲有什麼聯係呢?”領導聽後批評崔軍說:“錢偉說得對啊!你應該接受,以後改正啊?”
崔軍聽了領導的批評隻有無可奈何地歎氣,還有什麼可辯解的呢?不過從此以後,崔軍對錢偉敬而遠之了。領導再派他與錢偉出差,他都借故推辭。
但紙是包不住火的。後來,領導無意中知道了那次的確是沒有貨,而不是因為崔軍起晚了的原因。他知道錢偉在這件事情上撒了謊,以至自己冤枉了崔軍。一怒之下,領導讓人事處辭掉了錢偉。錢偉隻好打落了牙齒往肚裏吞,灰溜溜地離開了這家公司。
3.含沙射影貶低他人,抬高自己。趙海與孫誌同在一個科研所工作。趙海勤於筆耕,一年之中竟發表了14篇論文,而孫誌僅發表了一篇論文。孫誌心中很不服氣,因而在年終考評會上自我批評說:“我今年文章隻寫了一篇,但質量是很高的,決不像那些寫得多的粗製濫造的文章。”顯然孫誌這是在含沙射影地貶低趙海。
4.通過自己與他人的對此貶損他人,抬高自己。一次某省高教局成人教育處組織政治經濟學統考。哲學老師於剛從高教局同學處獲得了這一信息,於是回校對任政治經濟學課的劉朋說:“你們政治經濟學統考,你知道這個消息嗎?”劉朋說:“我現在還沒有接到這一通知。”在年終考評會上,於剛說:“劉朋教政治經濟學統考一點也不關心,統考消息還是我告訴他的,我比他還著急,劉朋太沒責任感了。”這樣一比,他似乎成了一個責任感極強的人了,而別人倒是一點責任感都沒有了。
在生活中,貶低他人的方式還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舉。但是,不管是哪一種方式,都不值得提倡。因為故意貶毀別人是不道德的、可恥的,貶人者也會被別人看低、看輕。即使要評價別人的缺點或是錯誤,也應該客觀、公正,這樣才能使人信服,如果不注重口德,就會貶人不成,反而顯示出自己品質低劣。
不畏縮,遇事敢於決定
一個人如果連起碼的決斷能力都不具備,那他就會像汪洋中的一條小船,漂浮不定,永遠也難以抵達成功的彼岸。
很多人在遇到重要事情時,不敢立即做出決定,這種謹慎是有必要的,但是,過分謹慎就容易造成縮手縮腳,結果是“當斷不斷,反受其害。”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在一份分析了3000多名失敗者的報告中得出結論:30多種常見的失敗原因中,優柔寡斷占據榜首。因此,可以這樣說,生活中那些成功者大都是遇事當機立斷、迅速做出決策的人。
向濤是一家服裝公司的總經理助理。一次,總經理出差在外,秘書送來一份傳真,是上海市一位代理商要求公司給他發一批價值150萬元的剛上市的新款服裝,並且要求立即發貨。但按照公司的規定,這麼大一筆金額的成衣出庫,必須要總經理親自簽字才行,否則,倉庫管理人員是不會同意出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