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銘則不同。大學畢業後他就進了這家日化公司的銷售部。之後,他認真、踏實地工作,他的才幹很快得到上司的肯定。
其實在我們的周圍,有很多人本身具有達到成功的才智,但每次他們都是與成功失之交臂,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們喜歡耍小聰明,投機取巧,蒙混過關。時間一長,大家發現了,就給人留下了極壞的印象,建立一個好的印象需要長期的考察,壞印象卻在一瞬間形成。而且壞印象的改變是很難的,猶如一張白紙,整張白紙的白不如上麵一個墨點的黑給你留下的印象深。即使上司這一次原諒了你,但是上司因為開始懷疑你的人品,你的人格在他的心目中已經打了一個折扣,所以,你的職業生涯就會受到影響。
可見,耍小聰明換來的暫時成功是靠不住的。一分耕耘,一分收獲,踏踏實實地工作才能成就你的事業。
我行我素要不得,要學會尊重別人
我行我素是雖然能夠體現一個人的個性和自我,但是,如果沒有把握好分寸,就會使人離成功越來越遠,離失敗越來越近。
做人要有個性,但是,如果個性太強,凡事自我,輕視別人,不能與他人平等相處,則是負麵的性格特征,這種人由於不懂得反省自己,其人生結局往往並不如意。
西漢人楊惲是司馬遷的外孫,非常有才幹,喜歡結交儒生與豪傑,在朝廷中有很高的名望,漢宣帝任他為郎官。大司馬霍禹謀反,楊惲事先得到消息,上報皇帝。因這件事皇帝加封他為平通侯,升中郎將,再升光祿勳。
楊惲這個人什麼都好,隻有一樣不好,就是我行我素。比如,宮中有堯、舜、桀、紂的畫像,楊惲指著桀、紂的像對人說:“當今天子經過此地時,要是能對他們的過錯一一指明,就知道怎樣做天子了。”
說這些話是大逆不道的,但是楊惲卻不在乎。廷尉於定國查明屬實後,便奏請皇帝逮捕楊惲治罪。漢宣帝認為楊惲對自己有功,不忍心殺了他,就下詔把他貶為庶人。
楊惲不吸取教訓,失去官職、爵位後,便借招朋聚友、狂飲浪醉來發泄自己的不滿。他又添置產業,經商逐利,西漢大臣講究身份,楊惲這種與民爭利的行為也是離經叛道的,一時人們議論紛紛。楊惲的朋友孫會宗當時是西河太守,得知這個情況後,就寫信勸楊惲要謹慎自守,閉門思過,以便再被起用。楊惲自認為沒有過錯,於是模仿司馬遷《報任安書》的筆調,寫了一封《報孫會宗書》。其實,楊惲所受委屈與他外祖父當年所受的委屈根本沒法相比,但楊惲卻在詩中大發牢騷。他對孫會宗的好心一點不理會,反而不斷申明自己已是庶人,甚至罵孫會宗以士大夫的身份媚俗為貪鄙。後被人告發,漢宣帝大怒,下令把楊惲腰斬了。
事實上,楊惲是一位頗有能力的幹才。但是我行我素,容不得他人,且心高氣傲,居功自傲,最終落得了身首異處的下場。所以,現實生活中做人不可表現得太自視清高,太傲慢。無論你有怎樣出眾的才智,有怎樣不可埋沒的功勞,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而要多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問題,多為別人考慮,多體諒別人的難處,才不至於讓自己的路越走越窄。
我行我素雖然能夠體現一個人的個性和自我,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分寸,就會使人越來越不知天高地厚,離成功越來越遠,離失敗越來越近。所以,做人要學會謙虛,應盡量多聽取別人的意見,要學會理解別人,體貼別人,這樣就會少一份盲目和偏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