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熊注:就是起點《三千美嬌娘》、《壯誌千秋》、《惡霸》的作者紫釵恨)
1937年蘆溝橋事變爆發,我國與日本進行全麵交戰,經淞滬戰役、南京保衛戰、忻口會戰等諸役,我軍海空軍雖給予日軍以重大殺傷,但戰前所儲備的各類武器彈藥亦告消耗殆盡,淞滬戰役結束,我苦心經營多年的德械師已大部消耗在此,南京保衛戰中我裝甲部隊又受極大損失,空軍方麵經三個月作戰,飛機所剩無幾,無法對日航空兵構成威脅,海軍方麵艦艇損失十分巨大,至於輕重火炮、輕重機槍方麵的損失亦是不計其數。
我國其時隻能生產輕武器及部分火炮,南昌飛機製造廠雖然能製造部分菲亞特飛機,但性能太差,被陳納德稱為“廢物”。其時,我國隻能向外購置軍火,向日本購置已無可能,德意雖是我國傳統軍火來源國,但由於《*產國際條約》,而且正在全力備軍擴戰,亦無可能向我國提供大量軍火可能性不大(1938年5月德國停止出我軍售,其後雖有秘密進行,但規模大為減小,我會有專文論及),歐洲各國,雖有可能向我出售軍火,但數量甚少,價格亦不低廉。美國雖有可能向我出售軍火,但要求我方“自運”,我國亦無可能裝船運送回國(太平洋戰爭前我國僅從美國購得戰機10餘架)。故此,抗戰爆發後國民政府即派蔣百裏訪德意,派楊傑訪蘇,陳公博去英,李石訪蘇法,希望能有所獲。
中蘇關係自一九二七年因北京使館事件斷交之後,一九二九年複因中東路事件再次斷交,“九一八”雖然複交,但又因一九三三年蘇聯將中東路售於日滿而再度惡化,一九三四年因為中日矛盾的激化,雙方關係逐步緩和,中蘇雙方進行多次反複談判。,早在1934年10月,蔣介石考慮到一旦抗戰全麵爆發,中國將難以從海上獲取外援,因而私下派清華大學教授蔣廷黻赴蘇,同蘇聯外交副人民委員斯托莫裏雅科夫密談,希望改善中蘇關係,從蘇聯獲得軍事援助。之後,蔣介石又多次派人同蘇聯方麵接觸。蘇聯從自身防衛的需要出發,也願意援華抗日,一九三六年西安事變,蘇聯對蔣表示支持,大大緩和了中蘇關係。
1937年4月,蘇聯駐華大使鮑格莫洛夫通知中國政府,如果中國願意簽訂中蘇互不侵犯條約,可以向中國出售飛機和坦克,並提供1億法幣元(有資料稱5000萬美元,但據我掌握的資料是1億法幣元)的貸款。但中國方麵卻沒有回音。直到“七七事變”後,蔣介石才感到形勢嚴峻。1937年8月14日,蔣要張衝(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以其名義向鮑格莫洛夫遞交軍火供應協議的草案:向中國提供350架飛機、200輛坦克和236門大炮,並且上述軍火應在協定簽訂之日起一個月內提供,同時還要向中國派遣蘇聯飛行員、航空技師、炮兵和坦克手,以訓練中國軍事人員。1937年8月21日,中蘇兩國正式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此後,蘇聯決定開始向中國提供經濟貸款和軍事援助,並派遣軍事專家和誌願航空隊參加中國的抗日戰爭。
蔣原定洛陽航校校長王叔銘將軍率7名飛行員、2名機械師去蘇驗收武器,鮑格莫洛夫將此電告莫斯科,8月17日,莫斯科回電答複同意中方提議,並要求在莫斯科同王叔銘將軍進行談判。
這時蔣考慮到軍火援助的重要性,決定提高中方代表團的規格,遂任命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次長楊傑(代行總長)為代表團團長,成員包括張衝、王叔銘、蔡慶華、夏天、全鐸、餘人翰、劉唐領等在內共計18人。為保密起見,代表團取名“工業部赴蘇實業考察委員會”
楊傑將軍不僅地位遠在王叔銘之上,而且聲名顯赫,又極為主張密切同蘇聯的關係,易為蘇聯人接受,同時楊力求蘇聯對日參戰的思想與蔣吻合,蔣想通過楊的活動實現蘇聯參戰之目的,故此美國學者加弗稱楊傑為蔣介石對蘇關係上的三個關健性顧問(另兩個為蔣廷黻和孫科)。後來楊取代蔣廷黻為駐蘇大使(1938年5月至1940年4月)。
以楊傑為首的代表團組成後,於8月27日飛抵西安,擬經西安、迪化飛往莫斯科。當天陳立夫同鮑格莫洛夫已就軍火供應問題粗略達成協定,其要點為:1、貸款總額為1億中國元;2、條約以英鎊形式締結;3、貸款從提供後第2年分5年償還;4、供應200架飛機和200輛坦克;5、全部貸款的3/4以金屬償還,1/4可為茶葉或其他消費品;6、細約在莫斯科簽訂。
楊傑率代表到西安後,稍事停留,於9月6日飛往莫斯科。從9月9日至10年4月,中蘇雙方軍火供應問題展開談判。談判共進行四次,中方參加者為楊傑、張衝、王叔銘、胡世傑,蘇方參加炮兵委員拔也夫、空軍委員拉寧。談判內容為蘇方提供之品種、數量、及形式。
中方此時最急需的飛機,故此在談判中方提出27日協議中200架飛機太少,應增加到350架,包括重轟炸機100架、輕轟炸機100架、驅逐機150架,另需聘蘇聯教官、技師70人。蘇聯同意立即從9月15日開始調運首批飛機共225架來華。關於教練及技術人員,蘇方答應派遣89人,包括C-5重轟炸機、伊-15、伊-16驅逐機的飛行教官、儀器教官、技師和總工程師等。對飛機的炸彈、機關槍子彈的數量和種類及其它細節問題,雙方也進行了商定。
中方亦急需火炮和坦克,故購炮前楊傑代表代表團中的夏全鐸、餘人翰參觀火炮戰國試驗。9月14日楊傑又專門召開代表團全體會議,著重商洽購炮問題。夏、餘二人對蘇式炮對蘇式火炮(也有資料稱是高炮)性能基本滿意,隻是重量過大(10噸),運輸麻煩,對於防坦克炮和坦克的性能也表示滿意。在聽取專家意見後,楊傑於9月14日和17日和第二、三次談判中,很快就火炮和坦克問題同蘇方達成協議,購高炮20門,附加照空燈、聽音機及其他儀器全副,炮彈4000發,反坦克炮50門,炮彈7.5萬發,戰車82輛,外加修理車5輛,炮彈12.3萬發,子彈369萬發。對於各種兵器,蘇方同意派若幹教官和修理技師。
在商洽購置兵器的同時,雙方還討論運輸路線。一條是陸路,起始於阿拉木圖,經哈密、安西、肅州至蘭州,蘭州,主要用於運輸火炮和飛機附件。另一條是空中,其航線為阿拉木圖-蘭州-漢口,後被稱為“空中橋梁”,飛機部件由莫斯科起運後至阿拉木圖裝配,再經由“空中橋梁”飛往中國。第三條是海路,由敖德薩起航,經達達尼爾海峽、蘇伊士運河、紅海、印度洋和南中國海運至廣州、香港,航程約25天。但此條路線危險極大,因為意大利不久後(1937年11月)加入*產國際協定,成為日本盟國,必從中阻礙(1937年12月-1938年1月,意大利通知日本攔截新加坡至香港的蘇聯貨輪“伊蘇阿基”號,船上載著蘇聯給****的軍火,並要日本沒收船上的武器)。又由於空中航線又限於飛機本身,故主要運輸線路在陸路。10月4日,中蘇雙方在第4次談判就運輸問題進行磋商並達成共識,談判宣告勝利結束。
楊傑代表團出訪工作極有成效,得到蔣的肯定。代表團使命完成後,楊傑奉命繼續留在莫斯科商洽蘇聯援華事項。此間,楊與蘇聯元帥伏羅希洛夫洽談了由蘇方向中國提供20個師兵器及其他軍火援助等事宜,促使蘇聯軍火源源不斷運往中國。楊傑從1938年5月起被任命為駐蘇大使,直到1940年4月。
雖然楊傑代表團取得很大成績,但畢竟是軍事代表團,不便於展開廣泛、高層次的外交活動,為了進一步密切中蘇關係,爭取更多的蘇援,蔣決定派民國四公子之一的立法院長孫科出訪蘇聯。孫科在國民黨中屬親蘇派,還兼任中蘇友好協會會長。由於孫科的親蘇態度,同時也因孫中山的關係,蘇聯對孫科有著良好的印象。所以,由孫科率高級代表團,是最合適的人選。
孫科於1938年1月17日抵達莫斯科,受到蘇聯副外交人民委員斯托莫尼亞科夫(相當於外交部副部長)的歡迎。抵蘇前幾天,蘇聯方麵先安排他列席了蘇聯最高蘇維埃會議,進行了參觀。1月21日,孫科同斯托莫尼亞科夫進行了會談,雙方對中蘇關係交換了意見,並達成一定的共識,孫科托斯托莫尼亞科夫向斯大林和加裏寧轉交他帶來的一些信件,並請示同這些領導人會議,斯托莫尼亞科夫欣然允諾。
2月初,斯大林、莫洛托夫、伏羅希洛夫等蘇聯黨政軍首腦會見了孫科。會見中,雙方推心置腹,暢言無隱。特別是斯大林,對中國抗戰的決心和勇氣推崇備至,並對中國將士和民眾表示無限敬意。斯大林對孫科說:“如果中國竭盡全力抗戰,就不會因臨時的受挫和國土被敵占領而沮喪,這樣最後的勝利必定是中國。”斯大林這些鼓舞人心的言辭使孫科極度興奮,倆人竟從午夜暢談到淩晨5時而無倦意。在這次會晤中,孫科的最大收獲是融洽了與斯大林的感情,從而更有利有爭取蘇援。正是此次會談後,中蘇簽訂了兩筆各為5000萬美元蘇方貸款。
與斯大林會晤後,2月9日孫科又與李維諾夫進行了會談,會談主要由李維諾夫通報國聯日內瓦會議有關遠東問題的情況,孫科對蘇聯的支持表示感謝,並認定“蘇聯是給予中國援助的唯一國家”。其後,孫科2月中旬去列寧格勒進行了訪問,旋即返回莫斯科參加紅軍建軍20周年紀念活動,爾後於3月初去法國,開展抗戰外交活動。
不料孫科到巴黎不久,便接到楊傑來電,催其回莫斯科。原來,蘇聯對中國的第一筆貸款原定為一億法幣,未及簽訂便已用完,蔣令楊速商訂第二筆貸款,因楊當時身份仍為軍方代表,不能直接會晤斯大林,故需孫來商談。孫科返莫斯科後,立即會見斯大林。據孫科在《中蘇關係》一書回憶,斯大林說,中國貸款已超過法幣1億元,可將第一次貸款改作5000萬美元,相當於2億元法幣,同時再給予第二次貸款5000萬美元。斯大林的慷慨及時幫助中國解決了用貸款購買軍火的問題。不言而喻,這也顯示孫科在對蘇外交中的神通。孫科成交這兩筆貸款後便重返法國,簽字事宜由楊傑辦理。孫科一次訪蘇使命至此完成。
1939年春,孫科再次訪蘇,主要目的是商洽蘇聯援華第三筆貸款。孫科於4月7日抵達莫斯科,其時歐洲局勢日益緊張,英法代表團亦在莫斯科進行活動,故孫與蘇首腦會見並不順利。四五月間,孫科先後多次會晤李維諾夫、幹涅茲-奧爾斯基(其時任蘇聯駐華全權代表,其時正在莫斯科),要求會見斯大林或莫洛托夫和伏羅希洛夫,蘇方則表示蘇方首腦事務繁忙,會見屢屢延期。孫表示不安,電告蔣,蔣回電:“請兄忍耐進行,繼續交涉,以期有成。”
孫科抵蘇數周後才斯大林會晤,這次會晤雖然姍姍來遲,結果出乎孫科的意料,斯大林對援華貸款卻是痛快淋漓。他同孫科隻會晤了一個小時,詢問了中國抗戰情形,但欣然同意可去中國提供第三筆貸款1.5億美元,表示“蘇聯極願照辦,沒有什麼問題”,並囑蘇對外貿易委員米高揚同孫科簽訂合同,不由讓孫科喜外望外。孫科在米高揚談判期間,先斬後奏,簽訂了《中蘇商約》,但孫科已被賦與簽約權,條約又無傷主權,蔣表示默許。
中蘇三期貸款共計2.5億美元,至於三期貸款的中國的實際動用額,目前我國史學界一般認為是173176000美元。就當時購買軍火的費用來說,這一數字是對的。但如從中國償還貸款數額來看,還應加上年3%的利息,計28603000美元。本金加利息總計201779000美元。此應為中國償還蘇聯的債務。
此外,我國對抗戰初期蘇聯援款還有4.5億美元的說法,蘇聯新近也有此說(蘇方另有5億美元的說法),但都缺乏詳實的根據,難以令人信服。除公認的2.5億美元貸款,究竟是否還有2億美元貸款,有待今後曆史材料的發掘。
第一期貸款協定於1938年3月1日在莫斯科簽訂,數額為5000萬美元,年利率為3%。貸款償還日期自1937年10月31日起(中國此時已收到蘇聯提供的軍火援助)分5年均等進行,償還時包括已提供商品額的利息。這一協定是分三筆合同來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