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7.閑話“三教九流”(3 / 3)

什麼是“賤業”?有人馬上會想到“麵朝黃土背朝天”、“汗珠子掉在地上摔八瓣”的農民,或是各種默默無聞的手藝人,這種認識不對。農民手工業者在古代社會都是屬於主流社會的人們。先秦管子稱“士農工商”為“石民”,也就是社會柱石的意思。他設想的“理想國”中,除了最高統治者以外,官吏是由“士”擔任的。“士農工商”各行各業都是世襲的,但農民中的有才智的子弟可以提升為“士”,到政府中去擔任官吏(見《管子·小匡》)(當然,社會現實正如晁錯在《論貴粟疏》中所說“今法律……尊農夫,農夫已貧賤矣”,但“貧”不等於“賤”,而晁錯所說的“賤”是官吏賤視農民,而非皇帝賤視他們)。其實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很少以製度化的形式公布哪些行業是“賤業”(封建統治者不時地頒布一些賤商的法令,明清科舉考試中規定“娼優隸皂出身的不許參加”),“賤業”更多的是社會習俗造成的。

中國古代社會有兩個特點很重要,對於意識形態和社會風習影響很大。一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一是以家族為主題宗法製度。儒家思想除了其超越的一麵外,其基本觀念就是小農的自然經濟和宗法製度在意識形態層麵的表現。在儒家思想的主導下,必然排斥與小農關係不大或對小農經濟有瓦解作用行當,鄙視從宗法網絡流離出的遊民藉以謀生的勾當。另外,儒家始祖孔子不談“怪力亂神”,專注現實生活,這由小農品格所決定的,因此與這四者有關的也不被看好。我們看民間所說的“下九流”無不與這些有關。

有的順口溜說到九流:“一流巫二流娼,三流大神四流梆。五剃頭的六吹手,七戲子八叫街九賣糖。”巫婆神漢本來在先秦是有很崇高的地位的。屈原《離騷》常常向巫鹹自陳心誌,把他們視為可以通天的使者。秦漢以後為了突出世俗的皇帝及官僚的權力和抵禦“怪”、“神”,巫的地位逐漸下降,到了明清,降到了社會底層。除了巫婆神漢以外七類人,多與遊民有關。“梆”指更夫;“吹手”指吹鼓手;“叫街”指乞丐;“賣糖”指遊走於城鎮鄉村做小買賣的。這些人都是遊離於宗法網絡之外的,他們借助城鎮工商業的發展繁榮,憑著自己的技藝或體力換口飯吃,然而作為政治中心或軍事據點古代的封建城市中是沒有他們地位的,他們一切都是臨時性的,時刻就可以改變。他們被統治者視為“不穩定因素”,被主流社會提防歧視,但這也更增加了他們的反社會性、反叛性。江湖上所說的“三教九流”往往是與所謂“下九流”聯係在一起的、是一些被視為下賤的職業。活躍在“三教九流”中的多是遊民,也有一些屬於其它階層的社會邊緣人物。這些人的活動奮鬥構成了江湖,我們可以統稱他們為江湖人,江湖因江湖人而存在,它是江湖人的生活和奮鬥的空間。“三教九流”是他們職業、是他們謀生手段,有些還是違背當時法律的。

江湖自宋代產生,它是一個與主流社會帶有對抗性質的隱性社會。當時的主流社會對它知之甚少,《水滸傳》中第一次告訴讀者生活中存在一個與主流社會背離的江湖(詳見拙作《水滸與江湖》)。它的獨特性、神秘性、傳奇性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成為反映江湖生活的百科全書。江湖上的“三教九流”在《水滸傳》皆有生動描寫,給人們留下無數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