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9.不要盲目崇拜《四庫全書》(2 / 2)

現在人們又在影印文津閣本。前麵說過此本是與文淵閣本有差別,但差別不大,作為抄本兩書可互校。實事求是地說,如果除了庫本以外再無其它版本了(這樣的不多,不超過百分之十),哪一位研究者也不會把庫本當作一個重要的版本,所以版本學家認為根本沒有版本價值。三十年代當商務印書館影印《四庫珍本叢書》時就是官商主張要按照原式原樣印“欽定”本,而學界的蔡元培(當時的北京圖書館館長,相當於今之國家圖書館)、傅增湘、李盛鐸、陳垣、劉複(半農)等主張用“善本”替代。這就是從版本角度看問題的。而且文津閣本與文淵閣本也隻是小異,根本不是像“中國圖書信息網”上有人著文宣傳的那樣“據專家研究各閣本收錄內容、所據版本不盡相同,以文津閣本與文淵閣本為例,兩者差別達50010以上”。還據“專家”,不知是據哪位專家?按照現行出版條例,兩書相差30%就可以視為一種新著了。文津閣本竟與文淵閣本相差50%以上,那還不是另外一部叢書了。而且還說什麼根據《高宗實錄》(這又是一部叮以唬人的著作)說這個本子是乾隆皇帝親校(夠他校一輩子的),紀曉嵐親自三校。這除了給出版界、學術界增添些笑料還能說什麼呢?前些年楊訥先生帶領一些學者就文淵閣本與文津閣本集部的相異之處做了校對,並出版《文淵閣四庫全書補遺(集部)》分裝十五冊,後有學者獻疑,有的一些“補遺”,在文淵閣本上有,隻是兩者不在一卷上。這個“補遺”可以滿足學者使用《四庫》集部的需要了(實際上現在學者誰還用《四庫》呢),隻要再擴展到“經史子”部就可以了,不必災梨禍棗,也可以達到了解兩個本子的目的。

現在文津閣本出版了,聽說18萬元一部,學者自然不會去買了,除非那些聲明自己常常讀《四庫全書》的人,可以自備一套了。我認為還可以從兩類人那裏回收成本。一是沒有負責任的購書人員公立圖書館,這樣的圖書館拿著本來不多的經費買一套這種帶著“欽定”光環的巨著,既省事,放在書架上又很整齊;一是附庸風雅的有錢人,客廳擺這樣一套,裝點門麵,正像擺擺真真假假的周鼎商彝一樣。然而我想出版者想搭電視中皇帝戲之車的打算可能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