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地域大多是沙灘或沙丘,沙下岩石也經常出現。泥土很稀薄,植物也很少。有些沙漠是鹽灘,完全沒有草木,沙漠一般是風成地貌。
沙漠裏有時會有可貴的礦床,近代也發現了很多石油儲藏。因為沙漠少有居民,所以資源開發也比較容易。沙漠氣候幹燥,但它卻是考古學家的樂居,因為在那裏可以找到很多人類的文物和更早的化石。
全球的沙漠占陸地的百分比:全世界陸地麵積為1.62億平方千米,占地球總麵積的30.3%,其中約1/3(4800萬平方千米)是幹旱、半幹旱荒漠地區,而且每年以6萬平方千米的速度擴大著。而沙漠麵積已占陸地總麵積的20%,還有43%的土地正麵臨著沙漠化的威脅。
極 地
極地(polar),在地球的南北兩端(即南極和北極),緯度66.5以上,為長年白雪覆蓋的地方。終年白雪覆蓋大地,氣溫非常低,以致於幾乎沒有植物生長。極地最大的特征就在晝夜長短隨四季的變化而改變;冬天時在極地幾乎看不到太陽,稱為極夜;而夏天時就算到了午夜,太陽則還是在地平線上,不會下山,稱為極晝。
南極和北極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區,它們常年被冰雪覆蓋,生活在其中的動物也都練出了一身抵禦寒冷的好本領。
當從太空望向地球時,可看到南北極的地形完全不同。南極是一塊廣大的陸塊,麵積約1261萬平方公裏,稱做南極洲;而北極則是一片汪洋,麵積約1409萬平方公裏,稱做北極海。從數據我們可以發現它們的大小十分相近。
俄羅斯人對全球戰略利益的表露一直是非常“直白”甚至魯莽的。2007年俄羅斯潛艇部隊在北極點的深海海底的“插旗”儀式撞破了大國間“隱而不顯”的北極戰略麵紗,從此引發各國對北極的“加速瓜分”。俄羅斯更意欲打破國際海底管理局管轄北極點周圍海域的公共海洋資源身份,認為俄海岸至北極點的北冰洋大陸架都歸屬俄羅斯,並炮製各種科學聲明(例如羅蒙諾索夫海嶺)來證實北冰洋海底的海嶺是俄羅斯西伯利亞大陸架延伸的部分,但被聯合國因“證據不足”而駁回。加拿大也舉行了名為“獨角獸行動”的軍事演習,丹麥和美國深表不滿。2003年,丹麥宣布對一個叫漢斯的北極小島擁有主權,遭到加拿大的抗議[1]。
麵對北極區域的資源和水道爭奪,在現有國際多邊渠道中,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是唯一能夠協調矛盾、發展合作框架的機構。北極委員會是根據裏根和戈爾巴喬夫時代的倡議建立的國家間組織,它的成員除了北極區域國家,還包括德國、英國、日本等非北極國家,中國也在北極委員會取得了觀察員成員身份。這是一個以科學考察和北極環境保護為最初目的的機構。在北極地緣政治關係越來越緊張的當前,北極委員會需要豐富組織設置,建立成員國之間常規性的政治會晤與談判機製,組織草擬北極地區資源、經濟、政治、軍事等領域的全麵性國際公約,保護北極的綜合安全。北極與南極一樣,是生態極度脆弱的地區。北冰洋上開通了石油運輸航道之後,由於這裏氣溫低,海浪活動少,石油泄漏的事故對這一區域的生態會帶來嚴重創傷。北極的未來,充滿不確定性。曆史上,國際社會曾經從《南極條約》中實現了長期的和平與合作,現今的北極,也需要一個《北極條約》。
島 嶼
島嶼是指四麵環水並在高潮時高於水麵的自然形成的陸地區域而且能維持人類居住或者本身的經濟生活。(根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從客觀上說,可用的食物、淡水和居住場所就是能夠支持人類居住的島的主要特征。隻要這三個基本條件存在,我們就可以認為此島能夠維持人類居住,而無論其可以維持多久,也不論這種居住是暫時性的還是永久性的。島擁有領海、毗連區和專屬經濟區。在狹小的地域集中2個以上的島嶼,即成“島嶼群”,大規模的島嶼群稱作“群島”或“諸島”,列狀排列的群島即為“列島”。而如果一個國家的整個國土都坐落在一個或數個島之上,則此國家可以被稱為島嶼國家,簡稱“島國”。另有美國雜誌《島嶼》。
四周都被湛藍的海水所包圍的島嶼,是海洋中一片美麗的綠洲。
中國沿海分布著麵積大於500平方米的大小島嶼6500多個,總麵積約為8萬餘平方千米。島嶼麵積相差很大,其中台灣島最大,海南島次之。位於台灣島東北海麵上的釣魚島、赤尾嶼,是中國最東的島嶼。南海共有200多座島、礁、灘、暗沙,分屬東沙、西沙、中沙、南沙4個群島,另外,還有廟島群島、長山群島、舟山群島、澎湖列島等。
全球島嶼總數達5萬個以上,總麵積為約為997萬平方千米,大小幾乎和我國麵積相當,約占全球陸地總麵積的1/15。從地理分布情況看,世界七大洲都有島嶼。其中北美洲島嶼麵積最大,達410萬平方千米,占該洲麵積的20.37%;南極洲島嶼麵積最小,才7萬平方千米,隻占該洲麵積的0.5%。南美洲最大的島是位於南美大陸最南端的火地島,為阿根延和智利兩國所有,麵積48400平方千米;南極洲最大的島嶼是位於別林斯高晉海域的亞曆山大島,麵積43200平方千米。
田 野
碧綠的田野就像方方正正的大格子一樣,上麵種滿了各種農作物,有玉米,有麥苗,還有甘蔗和向日葵……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