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創富者應擁有和運用的專門知識(5)(1 / 2)

人際關係行為模式的規律之一是:一方表示的消極行為會引起另一方相應的消極行為,一方表示的積極行為會引起另一方相應的積極行為,且看AB雙方相邀時的情景:

A:您好!好久沒見了。

B:是啊,忙嗎?

A:是啊,忙啊!

B:雜事挺多的,您呢?

A:也是東跑西顛的,去哪兒?

B:去圖書館借書。你去係裏?

A:不,實驗室。上午有個實驗要做。(雙方點頭微笑)再見!

B:再見!

在這個寒暄過程中,A、B雙方的寒暄是主動式、被動式交錯進行,結果給對方留下良好的感覺。

相反,如果一方表示了積極行為後,另一方報之以消極行為,雙方的平衡就會破壞。

A:您好!

B:您好!

A:忙嗎?

B:忙。

A:去哪兒?

B:圖書館。

A:再見!

B:再見!

B消極地應付談話,會使A感到沒有得到應有的感情補償而不安。

與人交談,還應學會尋找話題。

有些人對談話的題材存在誤解,以為隻有那些不平凡的事件才值得談。因此,朋友見了麵想開口時,就會在腦子裏苦苦思索,企圖找一些怪誕的奇聞、驚心的事件或刺激新聞當話題。

然而,這種話題畢竟不多。況且,有些轟動社會的新聞,不等你講,人家也許知道了。再者,由於對象不同,某一部分人愛聽的,另一部分人未必感興趣。這樣做必然把話題囿於狹小的圈子裏。

其實,人們除了愛聽一些奇聞軼事外,更大量的是愛聽與日常生活有關的普通話題。例如,孩子大了,進哪家學校比較好;花卉被蟲子咬了,該買什麼藥;這周上映的電視,哪一部最值得看,等等。

對話題的另外一個誤解是,以為必須談些深奧的、顯示學問的題材,才能獲得別人的尊敬。因此,常在交際場合中想跟別人談些抽象的理論,或談一些高深的知識。但這類問題,一般場合上難以找到知己。

所以,對話題的選擇,大可不必作繭自縛。在這方麵,國外保險公司業務員的做法值得借鑒。

他們開展工作時,有一個必須遵奉的準則:與顧客交易,先要具有麵對任何人都能開口說話的膽量和本事,正如一位學者所說:“如果你能和任何人連續談上十分鍾而又能使對方發生興趣,你便是最優秀的交際人才。”

其實,隻要有心與別人接觸,話題實在很多。一個人所看到、聽到、感受到的事物都是很好的話題。

你可以談理想、談社會責任感、談生活哲理;可以談工作體會、談同事關係、談友誼、談愛情;可以談書籍、電影、電視、戲劇,把你的感受發揮一番;可以談天氣、談遊樂、談衣食住行。

但是,有一些話題是要小心避開的。

1.對於你不知道的事情,不要冒充內行。

2.不要向陌生人誇耀你的成績,如個人成就,你的富有,你兒子特別聰明等。

3.不要在公共場合去議論朋友的失敗、缺陷和隱私。

4.不要談容易引起爭執的話題。

5.不要到處訴苦和發牢騷,這不是爭取同情的正確方法。

有時,對方談了一些你不願意談的話題,這時你就要采取回避的辦法。一是開誠布公地告訴對方:“也許這個問題一時難以說明白,以後再討論吧。”二是引開對方的注意力,如接過對方話中某個枝節問題,借請教、闡發等辦法把話題引開。

如對方指責一位你熟悉的朋友:“他這個人太小氣,那次我和他看電影,他出了票錢,後來卻向我要回。”你可以問他:“那次是什麼電影?”在對方回答後,你不妨借此評論那個電影,把話題引開。

話題的選擇最好是就地取材,即按照當時所處的環境覓話題。

比如,如果相逢在朋友家裏,或是參加喜宴,那麼你可以探問對方與主人的關係:“您和某先生是同學吧?”這樣,無論問得對或不對,總能得到對方的解釋。

“這房間布置得很雅致!這台電視機的款式真漂亮!這雖是一種客氣話,但讚美別人的東西,往往可以引起以後的話題。”

找不到話題時,那麼也可以沿用中國的老方法——詢問對方的籍貫:“府上是什麼地方?”而知道了籍貫,話題就容易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