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這諸葛弩,齊國人就特別欣賞這種武器,他們這個國家軍事實力不行,但卻是非常的富有,齊王田建自與燕國聯姻以後,似乎變得非常重視軍隊的建設,所以一次性就訂購了十萬架諸葛弩。這筆收入相當於燕國四個月的財政收入,暫時解決了財政方麵的燃眉之急。
當然,賣給齊國的諸葛弩隻是三十二箭的二級改時進型,而燕軍已經開始大量裝備五十箭的三級超強型。
對於兵工廠的生產與運作,滿朝文武沒有哪一個通曉,一切皆有賴於姬丹,更何況在兵工廠中充當骨幹的是大量的墨家弟子,這些人也隻聽從姬丹的命令,所以,在目前的這種情況下,燕國的經濟命脈可以說是掌握在姬丹的手中,燕王對他這個兒子還要給足麵子,不然撕破了臉皮後果很難設想。
姬丹很清楚這一點,經濟這種軟實力往往要比武力這種硬實力要管用,不流血,不衝突,輕輕鬆鬆將別人玩弄於股掌之中。
武器外售中的一半收入上交國庫,另一半則被姬丹私自扣下,用來養活他那龐大的門客隊伍。
憑借著經濟上的控製,姬丹迫使燕王作出了很多讓步,先是將衛尉換成了冷鐵錘,掌握了宮門的警衛權力,然後又任命蔣中德為中常侍,宮中所有的太監都受他統領,此一來,燕王的一舉一動皆在姬丹的掌握之中。
而在朝中方麵,栗腹的黨羽也遭到排擠,負責司法刑獄的廷尉何衝改任為負責教育的司徒,而廷尉之職則由墨家矩子無名的十弟子,精通各國律法的非塗擔任。
無名的二弟子趙軻被任命為大司農全權負責全國財政,而原來的司農鄭明則改任為太常,掌管禮樂社稷,宗廟禮儀。
另外,燕國南部以及北部邊境地區的大部分縣令長也均換上了姬丹的人。
如此一來,全國的軍政財法大權基本上都掌握在了姬丹的手裏,燕王處於被架空的地位,那栗腹雖然在朝中和地方上仍有一定的實力,但根本構不成對姬丹的威脅,在這場政治鬥爭中完全處於下風。
政治鬥爭是殘酷的,尤其是在古代,失敗者往往得付出生命的代價,那栗腹為官數十年,深知這官場的黑暗與險惡。他之所以能長期處於高位,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善長體察君王的心思,凡事以讓君王舒服滿意為第一要義。而另一個原因則是他夠狠,基本上被他整倒的政敵沒有一個能活下去的。
如今燕王已變成了傀儡,對他起不了保護的作用,而太子姬丹大權在握,身登王位是遲早的事情,到時第一個要除的就是他!所以隻有破釜沉舟,搶先動手除掉姬丹才是唯一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