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丹在百姓中的威望與日俱增,世人皆知大燕國有一雄才大略的太子,而一直處於幕後的燕王卻似乎漸漸被人遺忘。
燕王姬喜在治國治軍方麵昏庸無能,但對於權力榮譽的的zhan有欲卻是相當的強烈,對待功高蓋主的臣子一向是非常的提防,前者伐齊的名將樂毅就是最好的例子,姬丹雖然是他的兒子,但一樣不例外。
燕王借著為姬丹分憂之名將禦林軍的指揮權劃給了丞相栗腹,又授於姬丹太尉的職位,統率除禦林軍之外的全國所有兵馬。
這其實是明升暗降,大燕的軍隊在與秦軍的戰爭中早就損失殆盡,新征入伍的士卒又缺乏訓練,根本就形成不了戰鬥力,燕國的精銳之士隻剩下了禦林軍,沒有了禦林軍的指揮權,他這個太尉就和光棍司令沒什麼區別。
燕王如此信任栗腹的另一個原因則是,他最寵愛的第三十二個妃子為他生下了第十六個兒子,而栗腹則恰恰是這妃子的親哥哥。有妹子在枕邊吹風,本來就受到器重的栗腹自然就成了燕王最信任的人。
常言道免死狗烹,曆史上無數的例子清清楚楚的記在姬丹的心裏,他自然知道燕王是什麼意思。他原來就想除掉燕王這顆眼中釘,先前隻因戰事緊密的原因才不得不暫時隱忍,如今外部的威脅已經消除,而燕王卻先他一步發難,所以他不得不加快行動。
栗腹的優勢在於朝中燕王和朝中大臣的支持,而姬丹優勢則在於長期領兵,在軍中很有威信。那禦林軍曾在姬丹的帶領下擊敗了秦軍三十萬大軍,軍中的許多將校都是他從下級軍官中一手提拔上來的,他們對姬丹既懷有敬重之心又懷有感恩之心,是以栗腹雖名為禦林軍統領,但卻根本指揮不動這些部下,軍中的所有批文還是照樣送到太子府上處理。
栗腹雖然多次上書請燕王撤換這些軍官,但姬丹卻以這些人有功於國家,若是冒然撤換恐喪軍心為由強烈反對,燕王雖明知其中原由,卻也無可奈何,因為此時他還不得不靠著姬丹。
一方麵因為姬丹娶了齊國的公主,對待他的建議自然要考慮到齊國的因素。另一方麵則是由於燕國的經濟問題。
與秦軍的長期鏖戰幾乎耗盡了燕國的全部財力,國庫空虛之極,政財赤字居高不下,國內物價飛漲。而戰爭又導致了許多青壯勞動力的死亡,生產能力急劇下降,許多農田都因為沒有人耕種而變成了荒地。
燕國的經濟處於崩潰的邊緣,國家此時財政的唯一收入隻有依靠與齊國和匈奴的貿易,而這其中的貿易順差則主要來自於出售兵工廠的武器。
姬丹在原有的三司基礎上又新增了一個貿易司,專門負責將兵工廠生產的武器賣給外國,當然這裏邊的外國不包括秦國。
外售的武器會經過嚴格的審查,每一種武器基本上都是燕軍要淘汰掉的,而且在賣出之前已經研究出克製其的武器,或是相應的戰術,這主要是確保所售武器不會構成對燕國的實質性危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