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當“我”覺得“成為了一條沒有頭的鏈子的一節”時,為什麼是“無法挽救的”?人類在這裏需要挽救嗎?
相關資料索引
1.《外國散文欣賞》,傅德岷等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
2.阿索林(又譯阿左林、阿佐林;生卒年份有多種說法,似應為1875-1966),生於小鎮,當過皇家學院院士,“九八年一代”的主要成員之一。“九八”運動是西班牙的文藝複興運動,開西班牙現代文學先河,阿索林是該國隨筆體小說的創始者,也是一位評論家。http: //www. booker. com. en/gb/paper2l/43/class002100001 / hwz207163. htm(人民書城)
3. http: //www. mypcera. com/book/xian/da/zengzuo/01. htm
弗蘭西斯·培根
1561-1626,英國哲學家。哲學史上和科學大上劃時代的人物,在人類是想史上占有皇要地位。主要著作有《論說隨筆文集》、《論科學的價值和發展》、《偉大的複興—新工具論》、《培根論人生》等。
求知論
求知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潢,也可以增長才幹。
當你孤獨寂寞時,閱讀可以消遣。當你高談闊論時,知識可供裝潢。當你處世行事時,正確運用知識意味著力量。懂得事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實際經驗的人雖能夠辦理個別性的事物,但若要綜觀整體,運籌全局,卻唯有掌握知識方能辦到。
求知太慢也弛惰,為裝潢而求知是自欺欺人,完全照書本條條辦事會變成偏執的書呆子。
求知可以改進人的天性,而實驗又可以改進知識本身。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實習嚐試則可檢驗修正知識本身的真偽。
狡詐者輕鄙學問,愚魯者羨慕學問,唯聰明者善於運用學問。知識本身並沒有告訴人怎樣運用它,運用的方法乃在書本之外。這是一門技藝,不經實驗就不能學到。不可專為挑剔辯駁去讀書,但也不可輕易相信書本。求知的目的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應該是為了尋求真理,啟迪智慧。
有的知識隻須淺嚐,有的知識隻要粗知。隻有少數專門知識需要深入鑽研,仔細揣摩。所以,有的書隻要讀其中一部分,有的書隻需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對於少數好書,則要精讀,細讀,反複地讀。
有的書可以請人代讀,然後看他的筆記摘要就行了。但這隻限於質量粗劣的書,否則一本好書將像已被蒸餾過的水,變得淡而無味了。
讀書使人的頭腦充實,討論使人明辨是非,做筆記則能使知識精確。
因此,如果一個人不願做筆記,他的記憶力就必須強而可靠。如果一個人隻願孤獨探索,他的頭腦就必須格外銳利。如果有人不讀書又想冒充博學多知,他就必定很狡黯,才能掩飾他的無知。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總之,“知識能塑造人的性格。
不僅如此,精神上的各種缺陷,都可以通過求知來改善—正如身體上的缺陷,可以通過運動來改善一樣。例如打球有利於腰腎,射箭可擴胸利肺,散步則有助於消化,騎術使人反應敏捷,等等。同樣,一個思維不集中的人,他可以研習數學,因為數學稍不仔細就會出錯。缺乏分析判斷的人,他可以研習經院哲學,因為這門學問最講究繁瑣辯證。不善於推理的人,可以研習法律學,如此等等。這種種頭腦上的缺陷,都可以通過求知來療治。
何新譯〔選自漓江出版社《洋文觀止》)
解讀
《論求知》這篇文章,著重論述了求知的作用和求知的方法。
求知的作用,在培根看來主要有三:作為消遣,作為裝飾,增長才幹。前兩種作用,顯然不是主要的,也不是人們所應追求的,但在現實生活中又確實有人為消遣而求知,為裝飾而求知,故而培根不能不提及它們。第三種作用,無疑是最為主要的,也是人們所應努力追求的,故而培根理所當然地將他作為論說的重點。在第二和第五段中,我們即可見培根對這種作用的高度重視:“當你處世行事時,正確運用知識意味著力量。懂得本物因果的人是幸福的。有實際經驗的人雖能夠辦理個別性的事務,但若要綜觀整體,運籌全局,卻唯有掌握知識方能辦到”,“求知的目的不是為了吹噓炫耀,而應該為了尋找真理,啟迪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