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想使自己有麵子,不想失去麵子,這就要求做人做事時不可“透支”麵子。做人不要太絕,做事要懂得留點餘地,適時給別人留個台階下,給別人留點麵子。不可輕易向別人許下沒有把握的承諾,特別是對於可能會觸及到自身尊嚴的事情。
1.樹混皮,人混臉
俗話說:“樹混皮,人混臉”,從我們懂事的那刻起,世俗就已經將“麵子”的觀念播散在我們心裏,讓生活在凡塵俗世中的每一個人都知道“麵子”對一個人是何等的重要。有麵子才能被別人看得起,才能在他人中間有優越感,這可以說是每個人都懂的常識。
李某,在溫州一家建築企業當副總經理。一天,他兒子跟同學聊天時,開玩笑說,他爸爸是個打工的。結果沒幾天,小李班上同學紛紛用異樣的眼光看他,同學很少主動找他玩。朋友知道後很不忍心,就給兒子一盒印有“副總經理”頭銜的名片,讓他去分給同學,結果同學們對小李又恢複了往日的熱情。
這件事雖然是一件小事,但是,從中可以看出很多問題,然而,先不要管我們的教育是否有問題,從中我們可以肯定的是,麵子的威力與重要性。
有時候,很多人即使知道自己錯了,但在眾人麵前也要“死扛”麵子。其實,這就是人的自尊心,每個人都有,每個人也都會碰到這樣的事情。
所以,不論什麼場合,特別是公眾場合,不要與別人據理力爭,哪怕你有一千個理由可以證明你是對的,也不要不顧一切地批駁對方,非要讓對方心服口服。那樣,他會感覺自尊受到傷害,與你“頑抗”到底,甚至從此記恨你一生,畢竟人活著是要靠臉麵的。當你不給別人麵子的時候,想想自己如果被如此對待的心境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臉皮觀念,這關係到自己的尊嚴和地位。但是,緣於自己的優越,麵對失敗者或是劣勢群體,我們卻很少想到這一點,我們常常無情地傷害了別人的自尊心,剝掉了別人的麵子,抹殺了別人的感情,卻還自以為是。這樣,最終受害者還是自己,關羽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溫酒斬華雄,匹馬斬顏良,偏師擒於禁,擂喜三通斬蔡陽。“百萬軍中取上將之首,如探囊取物。”可謂是當世英雄。然而,這位叱吒風雲,威震三軍的一世之雄,下場卻很悲慘,居然被呂蒙一個奇襲,兵敗地失,被人割了腦袋,真是可惜啊。
造成關羽兵敗被斬最根本的原因是蜀吳聯盟破裂,吳主孫權興兵奇襲荊州。吳蜀聯盟的破襲,原因很複雜,但其中與關羽其人驕橫,自以為是,處處不給人麵子有著密切的關係。諸葛亮離開荊州之前,曾反複叮囑關羽,要東聯孫吳,北拒曹操。然而,他對這一戰略方針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他瞧不起東吳,也瞧不起孫權,以至於吳蜀關係緊張起來。
關羽駐守荊州期間,孫權曾派諸葛瑾到他那裏,替孫權的兒子向關羽的女兒求婚,以求結兩家之好,並力破曹。這原本是一件好事,但關羽卻沒有利用這一良機,進一步鞏固蜀吳聯盟,竟然狂傲地說:“吾虎女怎肯嫁犬子乎?”
不嫁就不嫁,又何必出口傷人呢?後來這話傳到孫權那裏,讓孫權覺得很沒麵子,致使雙方關係破襲,關羽被自己的盟友所殺。俗語說:“蟻蟲遭扇打,隻為嘴傷人”。以尖酸刻薄之言諷刺別人,滿足了自己嘴巴一時痛快,但殊不知這樣會引來意想不到的災禍。人與人之間原本沒有那麼多的矛盾糾葛,往往隻是因為有人逞一時之快,說話不加考慮,以至於言詞傷害了別人的自尊和麵子,讓人下不了台,心中怎麼可能不燃起一股邪火呢?一旦有機會,就會報複,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關羽不給人麵子,給他帶來了嚴重的後果,從某種角度來說,也是他自己為自己埋下的禍根。
公元前605年,楚人獻給鄭靈公一隻特大的鱉,靈公用它來大宴群臣,卻惟獨不讓子公吃。這是因為,一次上朝,子公的食指自己動了起來,他便對別的大夫說,我的食指一動,就能嚐到非同一般的美味。靈公聽了,於是,就不讓子公吃鱉,要讓子公的話不能實現,這顯然是不給子公麵子。子公為了挽回麵子,就徑直走向烹鱉的鼎前,染指於鼎,嚐了之後便走了出去。子公挽回了自己的麵子,卻掃了靈公的麵子,這樣雙方隻好翻臉,隻不過子公搶先一步,殺了靈公,並給他弄一個靈的諡號,讓他永遠沒麵子……
人與人之間,要懂得麵子,懂得如何照顧別人的麵子。如果你自恃自己麵子大,不把別人放在眼裏,那麼,碰到死要麵子的朋友,就可能不吃你那套了,甚至可能撕下臉皮和你對著幹,這樣隻會把關係搞糟。
在弗萊德·克拉克的公司裏,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在公司的一次生產會議上,一位副總裁向另一位產品主管提出了關於生產流程的問題。他的問題十分尖銳,語調也咄咄逼人,似乎就是瞄準了那位主管在工作中發生的錯誤。因為不願在同事麵前表現出窘迫,那位主管就有意回避,但是副總裁更生氣了,嚴厲地指責主管信口雌黃。
他們之間以前存在和諧的工作關係,但自從這次衝突之後,便很快土崩瓦解了。這位主管本來還是個好員工,但從那以後便再也沒有為公司做出過貢獻。幾個月後,他辭職了,並到原來的競爭對手那兒工作了,後來聽說,他在那裏幹得十分出色。
這就叫以牙還牙,以眼還眼,這是人際關係常見的一條準則。老子早就說來而不往,非禮也,無論恩仇,都要回報,不但要回報而且回報的級別,往往大於給予者。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同樣,你傷了我的麵子,我一定要剝了你的皮。由此可見,不給別人麵子,自己不僅得不到好處,還有可能讓對方受到傷害,對自己不利。即便是在自己絕對正確,對方絕對錯誤的情形下,損害他人的麵子也會傷害到自己。法國著名的航天先驅及作家安托萬DE·聖埃克薩這樣寫道:“我無權貶低他人對自我形象的認識。我怎樣看別人並不重要,重要的在於他如何看待自己,傷害他人的自尊等同於犯罪。”我們要記得凡事給別人留足麵子,幫自己留餘地,以便以後好說話好辦事。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麵子觀念”可以說就是一張無形的“臉”。中國人愛麵子是從遙遠的古代傳來,是由於封建社會官場虛偽,封建文化的偽道德年深日久地慢慢打造而成的。中國人上自帝王,下至庶民,都愛麵子,雖然不敢說是專利產品,但中國人對它情有獨鍾卻是定而不移的事實。“麵子”雖然是個虛幻的概念,卻可以演變為實質性的存在。封建年代如果傷了皇帝的“麵子”,那就是慢君之罪、輕君之罪、謗君之罪、辱君之罪,哪一條都是大逆不道,輕則罷官流放,重則殺頭,甚至於株滅九族。官員們之間互相傷了“麵子”,也就種下了勾心鬥角的禍根。家族之間、朋友之間如果傷了“麵子”,也可以形成家族仇殺,朋友分道揚鑣的惡劣局麵。可見“麵子”在中國人心目中的重要性。
另外,也正是由於中國人特別愛麵子,所以,中國的女子自古以來對貞節問題非常看重,把個人的貞節看得比生命還重要。中國有句古話說:“餓死事小,失節事大。”曆史上為什麼有那麼多烈女自殺呢?原因就在於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這個東西就是麵子。一旦感到自己再也沒臉麵見世人了,就隻有自殺這一條道路。
很久以前,有一位明星服毒自殺,她留下的遺言是“我不死不能明我冤。”、“人言可畏”她在電影中敢於扮演被損害、被侮辱以及走向進步的各類婦女形象,這在當時是何等的大膽。但是麵對無稽之談的謠言,麵對汙蔑她的閑言碎語,她發抖了,她軟弱了。她麵對敵人的淫威,會臉不變色心不跳,但是,她麵對毫無根據的人言,卻害怕了,退縮了。她原本還可以塑造更多更好的形象,為電影藝術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但是,她過早地結束了自己的一生,這是東方女性的悲哀,更是影藝界的悲哀。
可見,對於東方女性來說,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這就是麵子問題。沒麵子,就很難在眾人麵前抬起頭;沒麵子就很難生存下去。
“人混臉,樹混皮”,“麵子”可以說是中國人一種典型和重要的社會心理現象。“麵子”在中國人心目中,往往代表一種地位、聲望,是通過成功和炫耀而獲得的。中國人在社會交往中,往往講究“賞臉”,盡量避免“丟臉”,要“顧全麵子”、“給麵子”。例如,當要實現某些言語行為,如提出要求、表示安慰、批評或指責時,為顧及雙方的麵子,中國人往往用禮貌作為語用手段,力求和諧。當不得不使用有傷麵子的言辭時,采用的策略往往是先讚同後擺出分歧,或先肯定後再指出不足,這就是所謂的“求同”。隻有注意到自己和他人的身份和社會地位,知道如何維護他人的“臉麵”,又能施行相稱的言語行為,力求和諧一致,才會被認為是禮貌的。
中國人很講究的“有形”與“威”就直接與麵子有關,由此也就發生了一些耐人尋味的事,華人地區,如中國、香港、澳門、台灣、新加坡這個整體上隻能屬於發展中的國家,卻是世界上名牌消費的最大國。作為英國王室用的賓利車,2002年進入中國的時候,隻是試探的性質,廠商預計年銷售量為10輛。結果1.188萬元的賓利車在上海展出不到兩周就被定購。而888萬元的賓利車,在北京也被陸續開走。到2004年4月,就已經售量出85輛。
另一個豪華品牌勞斯萊斯上海店開業4個月就賣出了6輛車,而且這些車全是價值為588萬元的車型,另一款550萬元的車型卻無人問津。寶馬的頂級係列在中國也是銷售得最好的車型。而且這種奢侈品的狂熱不僅發生在汽車身上,還包括珠寶、時裝、手表和洋酒。據國際權威機構的調查,亞洲人對於名牌的崇拜最為嚴重,約占全世界60%的份額。其中華人地區的比例最高,華人地區是全世界名牌消費的最大地區。
這些名牌車之所以銷售的如此好,無疑是買主為了掙麵子,而那些買主同樣也希望自己被人瞧得起,吃得開。
每個人對於自己的麵子問題都是很關注的,都會有很強的自尊心,都會愛惜自己的麵子,誰也不願意自己臉上無光。人混臉,樹混皮,也就是這個道理。
2.用你的口才為你贏得麵子
社交需要好口才。人際溝通,口才精妙得人心;社會交往,能言善道朋友多。知識使人變得文雅,口才使人變得機智,而社會交際則使人變得完整。這是一個講究人際溝通,靠口才贏得人脈的時代。美國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曾明確指出:事業的成功85%取決於一個人的交際能力,而口才則是衡量一個人交際能力的重要標準之一。
語言的力量是巨大的,“一言可以興邦,一言可以誤國”。可以說,口才決定了你人生與事業的成敗。縱觀古今中外,那些口才出色的成功者都充分證明了口才對事業人生的重要作用。擁有一副好口才,能幫你贏得人脈、獲得好人緣,更能幫你很好地贏得麵子。
一次,曾國藩用完晚飯後與幾位幕僚閑談,評論當今英雄。他說:“彭玉麟、李鴻章都是大才,為我所不及。我可自許者,隻是生平不好諛耳。”一個幕僚說:“各有所長:彭公威猛,人不敢欺;李公精敏,人不能欺。”說到這裏,他說不下去了。曾國藩又問:“你們以為我怎樣?”眾人皆低頭沉思。忽然走出一個管抄寫的後生過來插話道:“曾師是仁德,人不忍欺。”眾人聽了齊拍手。曾國藩十分得意地說:“不敢當,不敢當。”後生告退而去。曾氏問:“此是何人?”幕僚告訴他:“此人是揚州人。入過學,家貧,辦事還謹慎。”曾國藩聽完後說:“此人有大才,不可埋沒。”不久,曾國藩升任兩江總督,就派這位後生去揚州任鹽運使。
真可謂是區區一句話,勝讀十年書。這位後生區區一句話為什麼會得如此的效果呢?可想而知,是因為他讓曾國藩得到了麵子。但是,他在讓別人得到麵子的同時,其實,自己也獲得了麵子,因為他得到一個不小的官位。
一個人一生的成功與否,可以說與其口才有很大關係。口若懸河,滔滔不絕的口才,在氣勢上就可贏得人們的一份尊敬,贏得比別人多一份的機會。特別是那些偉大的演說家們,他們的一言一行都是決定著世界的轉動,同時也為自己贏得了麵子。
一次,林肯正麵對大眾,滔滔不絕地進行著他的演講。忽然,人群中一位不知名的先生遞給他一張紙條,林肯打開了紙條一看,沒想到,紙條上竟然寫了這樣兩個字——“傻瓜”。當時,在林肯旁邊的有很多人都看到了這兩個字,他們都瞪眼盯著他們的總統,看他如何處理這一公然的挑釁。
在諸多目光的注視下,林肯沉思了一下,便微微一笑說,“本人收到過很多的匿名信,全部都隻有正文,不見署名,而今天的卻是相反,這一張紙條上隻有署名,缺少正文!”話音剛落,會場裏便響起了為林肯的機智和幽默而鼓起的掌聲。而那位“署上名字”的先生卻在混入人群中溜走了。會場氣氛由緊張變為輕鬆,林肯繼續他的演講。
在尷尬中,林肯的一句話不僅化解了尷尬的局麵,還得到了人們的尊敬和敬佩,取得這樣的效果,真是他的口才幫了他,為他贏得了麵子。像這樣用能言善辯的口才,化解尷尬局麵,為個人,為國家贏得麵子的事情,在外交上也有不少。
晏子是春秋時期齊國的大夫,他知識淵博,機智聰明,能言善辯,深受齊景公的信任。有一次,齊國與楚國之間發生了一些糾紛,於是,齊景公就派晏子出使楚國。楚靈王知道他個子矮,沒有大夫的氣勢,於是,就想羞辱他一番,以滅齊國的土氣,長楚國的威風。他當著自己大臣的麵故意大聲問:“難道堂堂的齊國就沒有人了嗎?”
晏子心裏知道他是在刁難自己,就故意回答說:“我們國家人丁興旺,來來往往,十分熱鬧擁擠,如果一個人停下來,後麵人的腳尖就會碰到他的腳跟。你怎麼能說我們齊國沒有人呢?”
楚靈王以為他中計了,就笑著問:“真像你說的那樣,那為什麼派了你這麼一個小人兒到我這裏來呀?”說完他就不懷好意地看著晏子,心裏暗自高興:這下你可要出醜了。
而晏子卻不慌不忙地回答:“大王有所不知呀!在我們齊國有一個規矩:品德高尚的人出使好的國家,而品德低下的人就出使名聲不好的國家。大人就出使到大國,而小人就到小國去。大王你看我人又小品德又不好,所以,楚王就派我到你們國家來啦!”
楚靈王碰了個大大的釘子,本想讓晏子出醜,沒想到反而丟了自己的麵子,很不高興,但也為晏子的機智感到吃驚。此番刁難楚靈王沒能得逞。就隻好宴請晏子,於是又設下第二計,以貶低晏子。
楚靈王與晏子正在飲酒之時,正好一個武士押了一個犯人從大殿前經過,於是楚靈王就故意問:“囚犯是哪裏人呀?”
“稟大王,是昨天剛抓住的,他說他來自齊國。”那個武士回答說。
“是嗎?犯了什麼罪呀?”楚王斜眼看了一下晏子,繼續問道。
“他犯了盜竊罪。”
於是,楚靈王就對晏子說:“是不是你們齊國容易出強盜呀?你這位做大夫有什麼話要說?”
晏子一眼就看出了他們是在演戲,故意刁難他,想讓他出醜,於是,晏子就將計就計,笑著回答說:“我當然有話說了。我曾經聽人講,長江以南的橘子被移植到江北後,它的味道就變成枳子的味道了。為什麼呢?是因為它們所處的地方不同呀。我們齊國人在齊國安居樂業,從不偷盜,可到了楚國就成了強盜,這恐怕是受了你國風土的影響了吧。”
楚王十分羞愧,馬上恭恭敬敬地對待晏子。晏子使楚以自己的聰明才智維護了齊國的尊嚴,為國家贏得了麵子,而且還把這種侮辱還給了楚靈王,讓楚靈王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這番話的確巧妙!
在《戰國策》開首篇中有這樣一句話:“三寸之舌,強於百萬雄兵;一人之辯,重於九鼎之寶。”此話說明口才的作用與重要性。戰國時代群雄逐鹿、風雲激蕩、弱肉強食,作為日漸衰落的東周的重臣顏率,為應對國難,在對人性的深刻把握基礎上和對遊說技能的熟練駕馭下,運用自己的智慧和口才,三言兩語、輕輕鬆鬆就挽救了一個國家的利益和尊嚴。如果換了那些沒頭腦的庸官,那麼不僅興師動眾,而且會使尊嚴、利益喪失殆盡。一切正如劉向在《戰國策》書錄中所寫的那樣:“高才秀士,度時君之所能行,出奇策異智,專危為安,運亡為存,亦可喜,皆可觀”。
秦國派兵攻打東周,向東周君索要九鼎,九鼎是東周國的國寶。周君為此憂心忡忡,於是,就與朝中重臣顏率來商討對策,顏率說:“君王不必憂慮,可由臣往東去齊國借兵求救。”
顏率到了齊國,對齊王說:“如今秦王暴虐無道,興強暴之師、兵臨城下威脅周君,還索要九鼎。我東周君臣在宮廷內尋思對策,最終君臣一致認為:與其把九鼎送給暴秦,實在不如送給貴國。挽救麵臨危亡的國家必定美名傳揚,贏得天下人的認同和讚譽,如果能得到九鼎這樣的國之珍寶,確實是國家的大幸。但願大王能努力爭取!”齊王一聽非常高興,立刻派遣大軍,任命陳臣思為統帥前往救助東周。秦兵果然撤退。
當齊王準備向周君要九鼎,以兌現顏率的諾言時,周君又一次憂心忡忡。顏率說:“大王不必擔心,請允許臣去齊國解決這件事。”顏率又一次來到齊國,對齊王說:“這回我東周仰賴貴國的義舉,才使我君臣父子得以平安無事,因此心甘情願把九鼎獻給大王,但是卻不知貴國要借哪條道路把九鼎從東周運回到齊國?”齊王說:“寡人準備借道梁國。”
顏率說:“不可以借道梁國,因為梁國君臣很早就想得到九鼎,他們在暉台和少海一帶謀劃這件事已很長時間了。所以,九鼎一旦進入梁國,必然很難再出來。”然後,齊王又說:“那麼寡人準備借道楚國。”顏率回答說:“這是行不通的,因為楚國君臣為了得到九鼎,很早就在葉庭(地方名)進行謀劃。假如九鼎進入楚國,也絕對不會再運出來。”齊王說:“那麼寡人究竟從那裏把九鼎運到齊國呢?”
顏率說:“我東周君臣也在私下為大王這件事憂慮,所謂九鼎,並不是像醋瓶子或醬罐子一類的東西,可以提在手上或揣在懷中就能拿到齊國,也不像群鳥聚集、烏鴉飛散、兔子奔跳、駿馬疾馳那樣飛快地進入齊國。當初周武王伐殷紂王獲得九鼎之後,為了拉運一鼎就動用了9萬人,九鼎就是九九共八十一萬人。士兵、工匠需要的難以計數,此外還要準備相應的搬運工具和被服糧餉等物資,如今大王即使有這種人力和物力,也不知道從哪條路把九鼎運來齊國。所以臣一直在私下為大王擔憂。”
齊王說:“賢卿屢次來我齊國,說來說去還是不想把九鼎給寡人了!”顏率趕緊解釋說:“臣怎敢欺騙貴國呢,隻要大王能趕快決定從哪條路搬運,我東周君臣可遷移九鼎聽候命令。”齊王最終打消了獲得九鼎的念頭。
顏率不愧是一位戰略家,他早已謀劃好了怎樣收場。他以道路這樣的小借口,使齊王的非份之想落空。他用誇張、鋪陳的語言,渲染運九鼎之難,語言的堆砌在這裏起了強大的心理作用,使齊王望而生畏。道路問題確實是無法克服的客觀原因,因此,顏率並沒有失信,也不是欺騙,因為齊王已得到美譽,而且齊王在道義上就應該救助東周。更何況,九鼎之寶是小國家隨便就能擁有的嗎?
《戰國策》開篇,就以生動的個案顯示了語言的魔力。顏率以自己的口舌完成了百萬軍隊也難以完成的事情,這完全是運用了口才和智慧的結果。他深知作為弱國,他無力應對強暴,因此,隻有借助外力和他國,才能解救自己的國家,而隻要說服了他國,危機就會得到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