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自古愛麵子。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於2005年8月份完成的一項調查顯示,隻有7%的公眾不太注重麵子問題。調查顯示,公眾認為最丟麵子的行為是在大庭廣眾之下出醜(74.9%)和答應過別人的事情沒有做到(72.1%)。另外,一半以上(55.3%)的人認為在人麵前很無知會丟麵子,47.5%的人覺得請朋友吃飯卻沒帶夠錢很丟臉。
為此人們一直被麵子所累,不僅現代的人如此,古人更是如此。因此,我們要以史為鑒,徹底擺脫麵子的束縛,不讓麵子害了自己。
1.毋學項羽為麵子而丟江山
曆史上,愛麵子的英雄很多,而為了麵子選擇死亡的例子也有很多,項羽烏江自刎就是為麵子而死的典型例子。現實生活中的我們,千萬不可學項羽為了麵子為丟掉江山。假如項羽當時不為麵子所累,能夠東山再起,那麼,曆史將會改寫,說不定劉邦會成為項羽的手下敗將。
公元前202年,劉邦帶兵攻打項羽,使項羽孤軍陷於重圍之中。韓信布置十麵埋伏,把項羽圍困在垓下(現在的安徽靈壁縣東南)。但是,項羽的人馬少,糧食也快完了,於是他想帶領一支人馬衝殺出去。然而,漢軍和諸侯的人馬把楚軍包圍得重重疊疊,項羽打退一批,又來一批;殺出一層,還有一層;這兒還沒殺出去,那兒的漢兵又圍了上來。
項羽沒辦法突出重圍,隻好回垓下大營,並吩咐將士小心防守,準備瞅個機會再出戰。這天夜裏,他身邊的寵愛美人虞姬,看見他愁眉不展,悶悶不樂,便陪伴他喝酒解悶。
到了定更的時候,隻聽得一陣陣西風吹得呼呼直響,風聲中還夾著唱歌的聲音。項羽仔細一聽,歌聲是由漢營裏傳出來的,唱的全是楚人的歌,唱的人還真不少。項羽聽到四麵到處是楚歌聲,不覺楞住了。他失神似地說:“完了!難道劉邦已經打下西楚了嗎?怎麼漢營裏有這麼多的楚人呢。”項羽再也忍不住了,隨口唱起一曲悲涼的歌:
力拔山兮氣蓋世,
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這首歌的意思是:力氣拔得一座出,氣魄能壓倒天下好漢,時運不利,烏騅馬不肯跑。馬兒不肯跑有什麼辦法?虞姬呀虞姬,我拿你怎麼辦?
項羽一連唱了好多遍,虞姬也跟著唱起來。霸王唱著唱著,禁不住流下了眼淚。旁邊的侍從也都傷心得抬不起頭來。
當夜,項羽跨上他的烏騅馬,帶上八百個子弟兵衝過漢營,馬不停蹄地往前跑去。到了天蒙蒙亮時,漢軍才發現項羽已經衝了出去,連忙派了五千騎兵緊緊追趕。項羽一路奔跑,到他渡過淮河時,跟著他的士兵隻剩下一百多人了。又跑了一程,迷了路。項羽來到一個三岔路口,瞧見一個莊稼人,就問他哪條路可以到彭城。那個莊稼人知道他是霸王,不願給他指路,哄騙他說:“往左邊走。”
項羽和剩餘的一百多個人往左跑去,但是,越跑越不對頭,跑到後來,隻見前麵是一片沼澤地帶,連路都沒有了。項羽這才知道自己受騙了,趕快拉轉馬頭,再繞出這個沼澤地,但是,太晚了,漢兵已經追上了。
然後,項羽又往東南跑,一路上,隨從的兵士死的死,傷的傷。到了東城(現在的安徽定遠縣東南),再點點人數,騎兵隻剩下二十八人了,然而,漢軍的幾千名追兵卻密密麻麻地圍了上來。項羽想到沒法脫身,但是他仍不肯服輸,對跟隨他的兵士們說:“我起兵到現在已經八年了,經曆過七十多次戰鬥,從來沒打過一次敗仗,所以,才當上了天下霸王。今天在這裏被圍,這是天叫我滅亡,並不是我打不過他們啊!”
而後,他把僅有的二十八人分為四隊,對他們說:“看我先斬他們一員大將,你們可以分四路跑開去,大家在東山下集合。”說著,他猛喝一聲,向漢軍衝過去。漢兵抵擋不住,紛紛散開,項羽也當場殺死了一名漢將。到了東山下,那四隊人馬也已經全到了。項羽又把他們分成三隊,分三處把守。漢軍也分兵三路,把楚軍圍住。項羽來往衝殺,又殺了漢軍一名都尉和幾百名兵士。最後,他又把三處人馬會合在一起,點了一下人數,二十八名騎兵隻損失了兩名。
項羽對部下說:“你們看怎麼樣?”
部下都說:“大王說的一點不錯。”
項羽殺出漢兵的包圍,帶著二十六個人一直往南跑去,到了烏江(現在的安徽和縣東北),恰巧烏江的亭長有一條小船停在岸邊。
亭長勸項羽馬上渡江,說:“江東雖然小,可還有一千多裏土地,幾十萬人口。大王過了江,還可以在那邊稱王。”
項羽苦笑了一下說:“我在會稽郡起兵後,帶了八千子弟渡江。到今天他們沒有一個能回去,隻有我一個人回到江東。即便江東父老同情我,立我為王,我還有什麼臉再見他們呢。”
之後,他把烏騅馬送給了亭長,也叫兵士們都跳下馬,他和二十六個兵士都拿著短刀,跟追上來的漢兵肉搏起來。他們殺了幾百名漢兵,項羽也受了十幾處傷,最後在烏江邊拔劍自刎。
這位赫赫有名的名將,最終自刎而死,給他的人生添上了一筆抹不去的敗筆。在韓信離開項羽投奔劉邦後,曾與劉邦有一次長談。劉邦問韓信:“蕭丞相一而再,再而三地向寡人推薦將軍,請問將軍有什麼計策教導寡人呢?”韓信並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反問道:如今與大王東向爭權天下的,豈非就是項王?劉邦說是。韓信又問:大王自己掂量掂量,如果論兵勢的精強和個人的勇猛,您比得上項王嗎?劉邦默然良久,說:我不如他。韓信起身一拜說,這就對了。我韓信也認為大王不如他。這就奇怪了,明知劉邦比不過項羽,為什麼還要背叛項羽來投奔劉邦呢?豈不是犯傻?韓信當然不傻。他向劉邦透徹地分析了項羽的為人,分析了項羽必然會失敗的性格和心理原因。
依照韓信的說法,項羽至少有兩條致命的弱點,即“匹夫之勇”和“婦人之仁”。但是,除此兩條外,還有另外最重要的一條,那就是項羽是個很愛麵子的人。當初項羽敗至烏江,烏江亭長對他說:“江東雖小,地方千裏,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可項羽硬是不聽,其中有一個理由就是“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麵目見之?”為了麵子撐至戰死。
愛麵子的人內心都很脆弱,惟其脆弱,才那麼愛麵子。項羽表麵上很強硬,其實內心很脆弱。除心中有愧外,還因為受不了那份憐憫。對於項羽這樣一個一生要強的人來說,憐憫即是傷害,他受不了半點傷害,為了護住自己的麵子,他寧願去死。
人們普遍認為,項羽在鬥爭中雖然失敗了,但他死得壯烈,不失英雄本色,因而是值得歌頌的。關於項羽的詩句有很多:李清照的詩中有“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胡曾也寫道:“烏江不是無船渡,恥向東吳再起兵”等。
作為一位豪氣蓋世、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項羽的悲劇引申出兩個層次的人格意誌,一是人格意誌是堅韌還是脆弱,在失敗時是繼續進取還是從此消沉;一是人格境界是崇高還是卑下,在無辦法時是選擇玉碎還是瓦全。一個真正的革命者,應該既具有堅韌的人格意誌又具有崇高的人格境界。對於挑戰者來說,寧可失敗而被殺,也不自殺。因為自殺對人格的保全有相對價值,而反抗到底即使被殺,卻能使身心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伸張。我們要學項羽的英雄氣節,但不能學他為了麵子而自殺。
項羽以拔山之力、蓋世之氣,突起於隴畝之中,沒有任何憑借,很快就摧毀了暴秦的政權。於是宰割天下,分封王侯,號稱“西楚霸王”。這樣一個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如果胸懷寬廣,“包羞忍辱”,善於總結經驗教訓,回到江東,為什麼不能卷土重來呢?
項羽真是為了麵子付出了太大的代價,然而,中國人就是這樣愛麵子,沒有麵子的事中國人一般都不會做,就如兩個關係一般的熟人吃飯的時候,在路上相遇,就會問:“吃過了嗎?”因為知道人家問隻是給自己一個麵子,於是回答:“吃過了。”其實肚子正餓得咕咕叫呢。也有回答“沒有”的,這時問的人就會隨口說:“那去我那裏吃吧。”這時就有了兩種情況,一是被問的人一定不會去,因為隻是一般的關係啊,麵子上的話怎麼能當真呢?就問答說:“不用了,我還有事呢。”其實沒事,隻是推托罷了。
另一種情況不一樣了,被問的人不知趣地說:“好啊。”但是,這樣問的人可就尷尬了,他總不能說:“哦,我隻是隨便問問,哪還有真要去我那的呢?”這一定是不行的,因為太丟麵子了,於是隻得領著人家跟他走。但心裏卻不是滋味,想:這人怎麼這樣實在呢?我隻是說了句麵子上的話啊,還當真了呢。但表麵上還是不會流露出一絲一毫的高興,真是打腫臉充胖子,死要麵子活受罪。
我們自己可以吃點虧,可以吃點苦,但不能丟了麵子,一個沒有麵子的人還怎麼活?如果項羽不是因為麵子而去了江東又會怎麼樣呢?如果當時他能放下麵子的話,也許江山就是他的囊中之物,隻可惜他太過愛麵子了。我們要以史為鑒,不要因為麵子而付出太大的代價,以至於失去對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東西,後悔莫及。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兩千多年過去了,項羽的英雄形象至今令人難以忘懷。他失敗後的曆史教訓,也給人們留下不盡的沉思。
2.趙括紙上談兵敗於秦
談到趙括,就使人想到紙上談兵,想到長平之戰。他為何會兵敗於秦。我們不妨看看長平之戰的具體過程,看趙括到底是怎樣指揮軍隊,怎樣敗亡於敵的。
公元前262年,秦昭襄王派大將白起進攻韓國,占領了野王,截斷了上韓都和黨郡的聯係,上黨形勢危急。上黨的韓軍將領不願意投降秦國,打發使者帶著地圖把上黨獻給趙國。
趙孝成王派軍隊接收了上黨。兩年之後,秦國又派王齕圍住上黨。趙孝成王聽到消息,連忙派廉頗率領二十多萬大軍去救上黨。但是,他們剛到長平,上黨已經被秦軍攻占了。王齕還想向長平進攻,廉頗連忙守住陣地,叫兵士們修築堡壘,深挖壕溝,跟遠來的秦軍對峙,準備作長期抵抗的打算。
王齕三番五次向趙軍挑戰,廉頗說什麼也不跟他們交戰。王齕想不出什麼法子,隻好派人回報秦昭襄王,說:“廉頗是個富有經驗的老將,不輕易出來交戰。我軍老遠到這兒,長期下去,就怕糧草接濟不上,怎麼好呢?”
秦昭襄王請範雎出主意。範雎說:“要打敗趙國,必須先叫趙國把廉頗調回去。”
秦昭襄王說:“這哪兒辦得到呢?”
範雎說:“讓我來想辦法。”
過了幾天,趙孝成王聽到左右紛紛議論,說:“秦國就是怕讓年輕力強的趙括帶兵,廉頗不中用,眼看就快投降啦!”
他們所說的趙括,是趙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自小愛學兵法,談起用兵的道理來,頭頭是道,自以為天下無敵,連他的父親也不放在眼裏。
趙王聽了左右的議論,立刻把趙括找來,問他能不能打退秦軍。趙括說:“要是秦國派白起來,我還得考慮對付一下。如今來的是王齕,他隻是廉頗的對手。要是換上我,打敗他不在話下。”
趙王聽了很高興,然後,就拜趙括為大將,去接替廉頗。藺相如對趙王說:“趙括隻懂得讀父親的兵書,不會臨陣應變,不能派他做大將。”但是趙王對藺相如的勸告絲毫聽不進去。同時,趙括的母親也向趙王上了一道奏章,請求趙王不要派他兒子去。趙王把她召來,問她是何理由。趙母說:“他父親臨終的時候再三囑咐我說,‘趙括這孩子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似的,談起兵法來,就眼空四海,目中無人。將來大王不用他還好,如果用他為大將的話,隻怕趙軍斷送在他手裏。’所以我請求大王千萬別讓他當大將。”
趙王說:“我已經決定了,你就別管了。”
公元前260年,趙括領兵二十萬到了長平,請廉頗驗過兵符,廉頗把軍權轉交給了趙括,回邯鄲去了。
趙括統率著四十萬大軍,聲勢十分浩大。他把廉頗規定的一套製度全部廢除,下了命令說:“秦國再來挑戰,必須迎頭打回去。敵人打敗了,就得追下去,非殺得他們片甲不留不算完。”
那邊範雎得到趙括替換廉頗的消息,知道自己的反間計成功,就秘密派白起為上將軍,指揮秦軍。白起一到長平,就布置埋伏,故意打了幾陣敗仗。趙括不知道是計,於是,便拚命追趕。白起把趙軍引到預先埋伏好的地區,派出精兵二萬五千人,切斷趙軍的後路;另派五千騎兵,直衝趙軍大營,把四十萬趙軍切成兩段。趙括這才知道秦軍的厲害,隻好築起營壘堅守,等待救兵。然而此時秦國又發兵把趙國救兵和運糧的道路切斷了。趙括的軍隊,外無救兵,內無糧草,守了四十多天,兵士叫苦連天,無心作戰。趙括帶兵想衝出重圍,秦軍萬箭齊發,把趙括射死了。趙軍聽到主將被殺,紛紛投降。四十萬趙軍,在趙括手裏全部覆沒了。
趙括的失敗雖說與他個人沒有把理論變成實踐經驗,活用兵法有很大的關係,但是,與他的自以為是,眼空四海,目中無人的個性也有很大關係。俗話說,性格決定一切。為什麼趙括會對趙王誇下那麼大的海口呢?無可質疑,因為麵子,趙括是個極愛麵子之人,誇下如此海口,當然可以在眾人麵前顯示一下他的威風,為自己掙得麵子,以滿足自己的愛麵子心理。然而,趙括卻不知正因為他的愛麵子,給趙國帶來巨大的打擊。
春秋戰國幾百年,論決定性的戰役,莫過於長平。趙國之軍在長平之戰中已死了十之七八,國內空虛。一戰死四十餘萬,這確實是個可怕的數字。長平一戰的失敗等於是把趙國雙手奉送給了秦國,可想而知,這次戰役對趙國的打擊有多大。而他自己呢?也因為愛麵子,死於敵人的亂箭之下,真是為麵子而葬送自己的性命。
俗話說:“紙上畫馬不能騎”、“牆上畫虎不咬人”。說的都是紙上談兵的危害性,遺憾的是,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人常常是講在嘴上、寫在紙上,就是落實不到行動上。或說起來重要,幹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這些人隻是為了麵子而誇誇其談,嘴裏說得很好,就是落實不到實際行動上。一旦出現意外情況,下場也就隻能像紙上談兵的趙括一樣。
我們要以曆史為戒,不要抱著“人活一口氣”,死要麵子的人生哲學,非要拚個高低上下,你死我活,不考慮自己的實力,如果這樣的話,最後隻能使自己陷入無底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