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周瑜愛麵子死於妒人之心
中國古代有副對聯,“欲無後悔須律已,各有前程莫妒人”。但古往今來,嫉妒的例子很多。《三國演義》中描寫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故事就是一個比較典型的例子。
周瑜,十二歲便統兵打仗,才智出眾,是東吳賴以三分得其一的中流砥柱般人物;而且據史書記載,周瑜生得英俊瀟灑,也是當時天下少有的美男子。但很可惜,這般風流倜儻的人物,僅僅活了35歲就匆匆謝幕人生,實在是令人甚為傷神的事情。周瑜為什麼會英年早逝呢?就是因為他太愛麵子了,嫉妒諸葛亮的才能,而中了諸葛亮的計,被活活氣死了。
赤壁之戰後,周瑜與程普進軍南郡,攻擊曹仁。周瑜親自“跨馬擽陳”,結果被箭射中右臂,受了重傷,隻好撤軍。隨後曹仁聽說周瑜傷重不能指揮,就帶兵來反攻。周瑜自己從床上爬起來,召集將領,在軍營巡視,激勵士兵,曹仁進攻沒有得利,便無奈地退兵了。
東吳雖然打敗曹軍,解了滅頂之災,但卻沒有得到什麼地盤。而劉備不費吹灰之力,從中坐享其成,盡得荊襄九郡,勢力大增。
劉備取得荊州之後,孫權派魯肅兩次去找劉備和諸葛亮討還荊州。第一次被諸葛亮巧言拒絕;第二次諸葛亮答應暫借荊州,待劉備奪取西川後,便歸還荊州。周瑜知道“暫借”隻是托詞,要討還荊州,還得另想辦法。
不久,劉備的甘夫人去世。周瑜想用聯姻之計,將劉備騙到東吳做人質,以討還荊州。孫權從其計,派呂範去荊州提親。
劉備遲疑不決。諸葛亮早識破了周瑜的詭計,對劉備說:“你隻管去,我略用些計謀,會讓周瑜一籌莫展。孫權之妹嫁給了你,荊州還會萬無一失。”同時,他安排趙雲陪同前往,並將三個裝有妙計的棉囊交與趙雲,要他依次打開,按計而行。於是,劉備就放心地去了。
結果,趙雲按照諸葛亮的錦囊妙計行事,不僅幫助劉備將孫權之妹孫尚香夫人迎娶回來,還得到孫權之母吳國太的歡心。周喻又氣又怒,帶兵追趕劉備。待至周瑜率兵趕到,諸葛亮接應劉備的隊伍早已做好埋伏,當下殺得周瑜及東吳的兵將四散而逃。岸上蜀國軍士齊聲大喊:“周郎妙計安天下,賠了夫人又折兵!”周瑜氣得吐血,心中自思:“吾計不成,有何麵目去見吳侯!”徑自昏死過去。周瑜敗回柴桑後倒也拿孔明沒辦法,隻能等著孔明去打西川好還荊州給東吳。可左等右等,孔明卻是一點動靜也沒有。周瑜料想孔明打的隻是個幌子,等也是白等。於是派魯肅去催,給孔明一點壓力。
孔明此時當然無意要打西川,於是和劉備演出了一場好戲。
魯肅和劉備行過禮後道:“我是奉吳候之命來討荊州的。皇叔已借去多時未蒙見還,今既兩家結親,當看在親情上,早早交付。”
劉備聽罷竟大哭起來。
魯肅一見劉備哭了,慌了手腳,問道:“皇叔何故如此?”
他不問也罷,一問劉備哭得就更厲害了。
孔明一看時機已到,就從屏風後走了出來道:“子敬,你可知吾主公為何要哭麼?”魯肅當然不知,搖了搖頭。
孔明道:當初吾主許下奪了西川就還荊州,可仔細想來,益州劉璋是吾主之弟,都是漢朝骨肉,若動兵去取,怕是要被人唾罵,若是不取卻還了荊州,何處安身。事實兩難,故此痛哭。孔明正說中了劉備的心事,剛才還是假哭,這下捶胸頓足真哭了起來。
魯肅被劉備哭得頭都大了,急忙勸道:“皇叔且休煩惱,與孔明從長計議。”孔明趁機道:“那就勞煩子敬回去向孫候告知情節,再容幾時。”
魯肅是個寬仁長者,見劉備如此哀痛隻好應允。
魯肅回去複了周瑜。周瑜氣得直剁腳,道:“子敬又中了孔明之計了。”
頓了頓又道:“也罷,我有一計可取荊州”。
周瑜道:“子敬不必回去見吳候了,你再去一趟荊州,就說若劉備不忍取西川,我就替他取了,待我取了西川當作嫁妝送給劉備討回荊州。”
魯肅道:“西川路途遙遠,取之非易。”
周瑜笑道:“我當然不是真的去取西川,我隻不過借取西川之名要取荊州。我取西川必經荊州,到時問他要糧草,再騙劉備出來把他拿下,荊州還不是垂手而得嗎?”
魯肅大喜,當下又去荊州。
魯肅言明周瑜之意。孔明大喜道:“如雄師到日,當即遠接犒勞。”
魏延聽了此事,甚是不安,找到孔明。
魏延道:“若周瑜借取西川之名攻打荊州,我們將防不勝防。”
孔明笑道:“周瑜死期近矣。”
魏延疑道:“此話怎講?”
孔明道:“周瑜這招叫‘假道伐虢’(音:國),虛名收川,實取荊州,他這種技倆怎能瞞得了我。”
魯肅回去見了周瑜說孔明歡喜一事,周瑜大笑:“原來孔明這次也會中我的計。”
便教魯肅回去稟報孫權,並遣程普引軍接應。周瑜使甘寧為先先鋒,自與徐盛,丁奉為第二隊,淩統,呂蒙為第三隊,水陸兩軍共五萬望荊州而來。
前軍到了夏口,孔明使糜竺接應。
周瑜問道:“荊州有人在前麵接否?”
糜竺道:“主公皆準備安排好了。”
周瑜以為得計,戰船密密排在江上望公安進發。到了公安,並無一人來接,也不見一艘戰船。周瑜催船速行。離襄陽還有十裏路時仍未見有人來接。周瑜心中疑惑,親自下岸帶甘寧,徐盛,丁奉隻引了三千軍望襄陽進發。
到了襄陽城下,突然城上軍一齊豎起刀槍,趙雲在城頭喊道:“軍師已識破你的‘假道伐虢’之計。你若真是要伐西川,我等便披發入山,不失信於天下。”
周瑜勒馬便回。忽聽前馬來報:“四路兵馬一齊殺到,關羽從江陵殺來,張飛從秭(音:子)歸殺來,黃忠從公安殺來,魏延從孱陵小路殺來。四路不知有多少人馬,喊聲遠近震動百裏,皆言要活捉周瑜。”
周瑜偷雞不成,大叫一聲,舊傷複發,吐血落馬。
周瑜被救回船上後聽說劉備和孔明在前山頂飲酒取樂。周瑜咬牙切齒道:“你道我取不得西川,我就取給你看。”遂命人催船而行,卻被劉封,關平二人在上遊截住了水路。
孔明分明是不想讓他去伐西川。
周瑜更是氣得不行。忽報孔明送來書信。拆開一看,孔明信中道:“聞足下欲取西川,亮竊以為不可,益州民強地險,劉璋雖暗弱,足以自守。今勞師遠征,轉運萬裏,欲收全功,雖吳起不能定其規,孫武不能善其後也。”
信中還說周瑜若去了西川,曹趁虛攻來則東吳不保,勸周瑜放棄。
周瑜看完長歎一聲,寫了遺書給孫權。向眾將吩咐幾句後昏迷過去。半晌慢慢醒來,仰天長歎“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
可憐一代英傑,竟被孔明活活氣死。
周瑜是個才子,文韜武略,風流倜儻,年紀輕輕就執掌東吳大都督要職,尤其他在赤壁大戰中,更顯出叱吒風雲謀略高人指揮得當的政治軍事奇才,居然以少量東吳與劉備之師,取得大破曹操80萬大軍的巨大勝利,從而在曆史上留下千古絕唱的赫赫聲名。就是這樣一位被當時的人們褒獎盛讚之人物,在後人評價之際,也看到了這位英才早逝者的兩大致命缺陷,那就是他的嫉才和量窄。
周瑜之所以容不下諸葛亮,是因為足智多謀的諸葛亮處處高他一籌,特別是在關鍵時刻,諸葛亮事事都想在周瑜之前,且能將周瑜內心活動看得入木三分。唯其如此,才使得量窄而又嫉才的周瑜妒忌得寢食難安,並時刻想除掉才智高於自己的諸葛亮,而孔明總是先於周瑜密害之前就有了防備,這更使量窄嫉才的周瑜一次次氣憋於心,欲加害孔明。但是,他不但沒有把諸葛亮害死,反而被諸葛亮活活氣死。
不管周瑜是量窄也好,嫉才也罷,他之所以被氣死,無疑是因為太愛麵子,容不得別人比他強,比他聰明。更有趣的一點是:在臨死之前,非但未能領悟自己的致命弱點,反而含恨仰天長歎曰:“既生瑜,何生亮?”更是愛麵子之舉。
周瑜的戰略戰術可謂是一流的,他的早死是吳國一大損失。他的第一個繼任者魯肅隻有和他一樣的戰略眼光,而下一個呂蒙隻有和他一樣的戰術水平,陸遜當時還不到三十,很難被直接提拔為大都督。如果周瑜不死,孫策可以放心地兩條線齊頭並進,自己一路,周瑜一路,或者讓周瑜防備曹操,劉備的勢力可能就會很快消亡。但周瑜一死,孫策就隻能自己動手,豐衣足食了。
有嫉妒之心者,往往自高自大,認為自己是“老子天下第一”,從而看不起別人,視別人的成績於不惜,貶他人的才幹如草芥。而當別人取得一些成績時,他的心裏便會失去平衡,總會千方百計地對那些優於自己者製造出種種麻煩和障礙:或打小報告,無中生有,唯恐天下不亂;或作擴音器,把一件小小的事情鬧得滿城風雨。在當今社會競爭激烈而又人才輩出的時代裏,如果我們自己本身沒有容人容事的海量,沒有愛才和取人之長補己之短的健康向上心理,太過愛麵子,要麵子,那麼,就很難成就自己,或者事業,留下一生的遺憾。我們要以周瑜為鏡,化“嫉妒”為動力,用自己的奮鬥和努力去消除與他人之間的差距,甚至超過他,到時再“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或許別人也會對你羨慕不已,自己也有麵子了。
4.馬謖言過其實失街亭
“失街亭”的故事可以說是人人皆知,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也是家喻戶曉的,馬謖就是因為太愛麵子,高估自己的實力才失了街亭。
諸葛亮平定南中之後,又經過兩年的準備,公元227年冬天,帶領大軍駐守漢中。因為漢中接近魏、蜀的邊界,在那裏可以隨時找機會進攻魏國。
於是,諸葛亮就采用聲東擊西的辦法,傳出消息,要攻打郿城(現在的陝西眉縣),並派大將趙雲帶領一支人馬,進駐箕穀(現在的陝西褒城北),裝出要攻打郿城的樣子。魏軍得到情報之後,果真把主要兵力集中在郿城。諸葛亮趁魏軍沒有防備,親自率領大軍,突然從西路撲向祁山(現在的甘肅禮縣東)。
蜀軍經過諸葛亮幾年嚴格訓練,號令嚴明,陣容整齊,士氣十分旺盛。自從劉備死後,蜀漢多年沒有動靜,魏國毫無防備,這次蜀軍突然襲擊祁山,守在祁山的魏軍抵擋不了,紛紛敗退。蜀軍便乘勝進軍,祁山北麵天水、安定、南安三個郡的守將都背叛魏國,派人向諸葛亮求降。
那時候,魏文帝曹丕已經病死。魏國朝廷文武官員聽到蜀漢大舉進攻,都驚慌失措。剛剛即位的魏明帝曹睿比較鎮靜,立刻派張郃帶領五萬人馬前去祁山抵抗,還親自到長安去督戰。
諸葛亮到了祁山,決定派一支人馬去占領街亭(現今的甘肅莊浪東南),以此地作為據點。諸葛亮問道:“誰願去守街亭?”
馬謖說:“我願去。”諸葛亮說:“街亭雖小,但是關係重大,如果街亭有失,我大軍必敗。你雖然深通謀略,但是,此地段既無城郭,又無險阻,極難守。”
馬謖說:“我自幼熟讀兵書,頗知兵法。怎麼可能守不住一個街亭呢?”
諸葛亮說:“司馬懿非等閑之輩,更有先鋒張郃,乃魏之名將,恐怕你不是他們的對手。”
馬謖又說:“不要說司馬懿、張郃,既便是曹睿親自來,又有什麼可懼的!倘若有什麼差錯,乞斬全家。”
諸葛亮答:“軍中無戲言。”
馬謖答:“願立軍令狀。”孔明從之,馬謖隨寫了軍令狀呈上。孔明說:“我給你二萬五千精兵,再撥一員上將,相助你去。”這一回,馬謖當先鋒,王平做副將。
馬謖和王平帶領人馬到了街亭,此時,張郃的魏軍也正從東麵開過來。馬謖看了地形,對王平說:“這一帶地形險要,街亭旁邊有座山,正好在山上紮營,布置埋伏。”
王平提醒他說:“丞相臨走的時候囑咐過,要堅守城池,穩紮營壘,在山上紮營太冒險。”
馬謖自以為熟讀兵書,根本不聽王平的勸告,堅持要在山上紮營。王平一再勸馬謖,但是,沒有用,於是,隻好央求馬謖撥給他一千人馬,讓他在山下臨近的地方駐紮。
張郃率領魏軍趕到街亭,看到馬謖放棄現成的城池不守,卻把人馬駐紮在山上,心裏暗暗高興。然後,馬上吩咐手下將士,在山下築好營壘,把馬謖紮營的那座山圍困起來。馬謖幾次命令兵士衝下山去,但是,由於張郃堅守住營壘,蜀軍沒法攻破,反而被魏軍亂箭射死了不少人。
魏軍切斷了山上的水源,蜀軍在山上斷了水,連飯都做不成,時間一長,自己先亂了起來。張郃看準時機,發起進攻。蜀軍兵士紛紛逃散,馬謖要禁也禁不了,最後,隻好自己殺出重圍,往西逃跑。
王平帶領一千人馬,穩守營盤,他得知馬謖失敗,就叫兵士拚命打鼓,裝出進攻的樣子。張郃懷疑蜀軍有埋伏,於是,不敢逼近他們。王平整理好隊伍,不慌不忙地向後撤退,不但一千人馬一個也沒有損失,還收容了不少馬謖手下的散兵。
街亭失守,蜀軍失去了重要的據點,又喪失了不少人馬。諸葛亮為了避免遭受更大的損失,於是,決定把人馬全部撤退到漢中。
諸葛亮回到漢中,經過詳細查問,知道街亭失守完全是因為馬謖違反了他的作戰部署。馬謖也承認了他的過錯。諸葛亮在無奈之中,揮淚斬了馬謖。
馬謖自小熟讀兵書,的確是一位很出色的參謀人才,為諸葛亮獻了不少成功的計謀,但他完全沒有實際作戰指揮經驗,是典型的“紙上談兵”。然而,馬謖為何要去守街亭,並且還誇下海口,一定能守住街亭呢?讀過三國都知道,孔明和馬謖的關係是非常好的。馬謖為人很聰明,又熟讀兵書,加上和諸葛亮有親戚關係,所以,深得諸葛亮的喜愛和信任。有“常與之謀”的證據,事實上馬謖確實是很有才幹的,攻心為上都是出自馬謖和孔明的討論。攻心術起到了良好的效果,七擒七縱,使孟獲成為蜀國在南中地區的忠實地方官,南中地區成為蜀國的重要兵力和物力的供應區之一,這樣馬謖更受孔明的重視,待之猶如兄弟。這自然引起,無論是荊州幫和四川幫所有人的嫉妒,他們認為諸葛亮誰都不信任,僅僅信任馬謖一人。是這樣嗎?他們不知道馬謖和孔明是站在第三方的,他們甚至會有人講就是因為馬謖的存在,才是自己不被重用的原因。馬謖乃愛麵子之人,太過介意別人的言詞,又急於證明自己的實力,所以,才站出來守街亭。但是,他最終還是言過其實,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以失敗而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