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時,丞相問道:“誰願去守街亭?”時,馬謖完全可以裝聾作啞,既不點頭,也不搖頭。即使點到名下,也可以自謙一番:“末將不才,恐難當此重任,請丞相領座明慮。”或者佯稱:“近日末將偶敢風寒,身體不適,上陣恐有失,貽誤漢室大業……”然後,近可以閑坐府中,修身養性,一杯茶,一根煙,一份材料看半天。或者幹脆約上級哥哥們兒,到酒樓仗酒賦詩,猜拳行令。興之所至,還可以對那些“傻冒”們發點高論:“我說呢……”“早就料定……”倘若這樣,哪裏會擔什麼風險?又拿來的殺身之禍?後來也可繼續輔佐諸葛亮充當參謀的角色,為朝庭效力,而前途也必定是一片光明。但是,馬謖沒有這樣做,原因就是愛麵子。
生活中也不乏這樣的人,太愛麵子,急於證明自己的實力,不該說的話就這麼說了,不該做的事就這麼做了,以滿足自己的虛榮心,然而,到最後還是害了自己。
5.龐統愛麵子身死落鳳坡
在《三國演義》眾多謀士中,能與諸葛亮智慧謀略齊名的,當屬襄陽人士龐統。劉備雖有關羽、張飛輔佐,後得良才趙雲相助,但終因沒有智士高人謀劃,始終在諸侯割據、戰亂紛爭中難以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更不要說實現割據一方圖謀霸業夢想了。後遇穎川世外高人司馬徽,道號水鏡先生的指點,才使他如夢方醒。水鏡先生說,臥龍、鳳雛二者得其一,便可安天下。可見,龐統此人的才華和智慧是何等了得。然而,這樣一個有才華、有智慧之人,卻因愛麵子而英年早逝。
西元214年,蜀國軍師之一鳳雛跟隨劉備,以助劉備收回涪水關中的雒縣。而在此時,突然來了一封由荊州帶來的信,劉備拆開此信一看,是諸葛軍師所寫的,信中的內容是:“主公,亮昨日乃觀星象,發現士元之本命星由明轉弱,亮深怕士元會逢一大劫,特來相告,望主上勿使士元帶領出戰,待亮前來時,再作打算,望主上深知亮之苦心,乞勸導士元勿太露光芒,然可渡過此一劫難。”
劉備看了此信之後,心想:士元乃一奇才,如真遇災難而歿,我非但無法向軍師交待,而且,我也猶如失去一臂膀一樣。我們必須想辦法使士元按兵不動,然後,再作打算,可是要如何開口呢?就在劉備想如何跟副軍師龐統說話時,龐統已略知一二,心裏想:“孔明呀,孔明,沒想到吾把汝當成生死兄弟,奈何汝怕吾之才氣勝過汝,怕吾建功後會搶汝之位置,你著實可惡呀。”龐統馬上向劉備進言:“皇叔,統自皇叔不棄而坐以高職,可卻毫無立下半點功績,統內心實著痛之,今孔明為怕統之才而唆使皇叔,勿使統立下大功,望皇叔勿聽信孔明之言,況此次若無法殺奸賊劉璋,以後則難有機會再收複此地,望皇叔三思。”
劉備聽了龐統之言後,也分析過龐統所說過的話,雖然很有道理,可是劉備向來就是對孔明百依百順,言聽計從,所以,就對龐統言道孔明信中之事。在說了一半之時,被龐統止住:“皇叔!非統不信孔明之言,然天上之星象可在一日之內變化千萬,非孔明所見,統於昨日也有夜觀星象,今此事是真,但統也有破解之法,望皇叔切莫擔心,統內心自有辦法。”劉備聽了龐統的話後,心想再怎麼勸阻也沒有用,所以,就依龐統之言。
第二天,集合大軍,劉備在龐統出戰前要龐統走大路,他走小路。龐統內心當然也明白,大路雖然目標明顯,可是路寬,而且又無高山險峻,雖有伏兵,也可以躲避,隻要帶著武功稍強之武將即可。龐統聽了劉備的話後,卻推辭不願走大路,一定要走小路,龐統言道:“皇叔,統定當走小路,況統有黃老將軍相伴,應可過的了此關,望皇叔切莫推辭。”
在龐統的一再推辭下,劉備終於肯走大路了,然而就在龐統欲上馬時,卻被馬踢於地上,劉備看此情況,心中不忍,就把自己所騎的愛駒“的盧”送給了龐統,而且勸龐統不要推辭,龐統被劉備的愛才之心所感動。就在眾人決定之後,眾人出發了,龐統走西麵,劉備走東麵。
龐統的大軍走著走著,忽見到小窄路,此窄路處處嚴峻多木,眾人在走了許久後,看到高山寫了三個字,龐統命人去看此三字。看了之後,傳令報之乃是落鳳坡,這時龐統的內心就起了陣陣莫名的恐慌,然後說道:“吾道號鳳雛,而此地名為落鳳坡,莫非……”
就在龐統來不及反應時,山上忽然傳來陣陣的鼓聲,然後出現眾多的弓箭手,龐統見此弓箭手乃是張任之手下,心想事情不妙,此時黃忠、魏延請軍師快快逃走,由他們斷後。然而,站在高山上的張任,在山中因看不見誰是劉備,忽見有一騎白馬者,就命令弓箭手莫管他人,對騎白馬者亂箭齊放。雖然有黃忠魏延兩人護送,然時不予他,因張任的目標隻是鳳雛一人,張任見到鳳雛受傷,還誤以為劉備已經中箭,遂命弓箭手再集中目標。
此時龐統已身中要害多數,黃忠魏延雖把他帶出險地,然已無回天乏術,就在龐統將亡時對著眾兵士言道:“吾今日因不聽孔明之言,孔明乃我生死至友,然我竟未一句聽取,而遭此報,雖後悔也為時已晚,吾生平未報皇叔知遇之恩,今死也決不瞑目矣,我不甘心,可是也莫可奈何,今我至隆中有一糟糠,己身懷六甲,若生女則隻把她養大嫁人即可,若生男則取名為龐遠,乃任重道遠之意思,叫他一定要以死報答皇、皇叔的恩情,若此兒有二心,則今殺……殺之。”龐統殆時享年三十六歲。
龐統之所以有這樣的結果,究其原因不是失在其才華和智慧上,而是失在他的思想和性格上。由於他超人的智慧和其貌不揚的巨大反差,使他的性格超出了一般知識分子的孤傲,愛麵子,使他更渴望取得巨大的成功來證明自己。因而,在遭受一係列蔑視和冷落後,找到自己施展才華的舞台時,便犯了不顧客觀實際,忽略戰爭本質,隻側重戰術而忽略戰略的毛病。
龐統自跟隨劉備之後,力主進攻西川。在輔佐劉備進西川的路上,由於急於建功立業來證明自己的智慧才能,因而缺乏軍事和政治上的謀略,幾次決策都失偏頗。其一是想設鴻門宴殺劉璋。試想如果此時殺劉璋必使劉備陷於不義,益州各部必然群情激憤,奮而抗擊劉備入川,增加了奪取和鞏固西川的難度。其二是在取得一些勝利之後,對自己實力估計過高,對對方的抵抗能力估計不足,盲目西進,致使大軍殘敗,自己魂斷落鳳坡。
他之所以失敗,也正如以上所說的,他是失在他的思想和性格上,由於他愛麵子,急於建軍功,不聽諸葛亮之言。如果他不死的話,劉備,龐統守益州,幹何事都無需動用孔明,而在荊州的守將關羽一向自傲,孔明一直留守荊州,監督關羽,荊州將不會失。而後,可聯吳伐魏,有臥龍、鳳雛兩人的輔佐,劉備就不愁大事不成。然而,他的死改變了三國的命運,也使他的才華和智慧在尚未得到施展時,便命喪黃泉,真是一大可惜。
龐統愛麵子可以說給他帶來莫大的失敗,作為後人,我們要以此為警戒,不要太過愛麵子,以防對自己實力估計過高,忽視實際,致使自己失敗。
6.死要麵子落得亡國下場
麵子在中國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有句老話說:“人活一張臉,樹活一張皮。”正是因為如此,也就有了那麼多為“麵子”而不屈不撓的人們,下有升鬥小民,上有帝王將相。
春秋時期的宋襄公,公元前638年,宋、楚兩國在泓水交戰,宋襄公又特意做了一麵大旗,並繡有“仁義”二字。要用“仁義”來戰勝楚國的刀槍。兩軍隔岸對陣以後,楚軍開始渡過泓水,進攻宋軍。部下公子目夷看見楚人忙著過河,建議宋襄公乘楚軍渡到河中間時予以打擊,宋襄公說“不行!咱們是講仁義的國家。現在打過去還算什麼仁義呢?”就斷然拒絕。楚軍順利渡過泓水後,部下又勸宋襄公乘楚軍列陣未畢、行列未定之際發動攻擊,但宋襄公仍然覺得不夠仁義而沒有采納。
但這是在戰場上,就在他們遲疑之際,楚軍已經布好陣,列隊衝了過來。宋軍看到楚軍凶猛膽都嚇破了,掉頭便逃。宋襄公正想親自督陣進攻,還沒來得及衝向前去,便被楚軍圍住,身上、腿上幾處受傷。幸虧宋國的幾員大將奮力衝殺。才救出他來。等他出來逃命,宋軍早已逃散,糧草、兵車全部被楚軍搶走,再看那杆“仁義”大旗,早已不知丟在何處去了。宋國的百姓們對宋襄公都罵不絕口,宋襄公一瘸一拐地邊走邊說:“講仁義的軍隊就是要以德服人,我奉仁義打仗,不能乘人之危去攻打別人!”他身邊的將士們聽了,都在心中暗罵宋襄公是個蠢貨、大草包。
宋襄公雖然口口聲聲按“仁義”辦事,結果一直等到楚軍布陣完畢,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宋襄公這才擊鼓向楚軍進攻。很不幸,宋國軍隊被打敗,宋襄公本人大腿上也中了一箭。
因此宋襄公成了中國曆史上最愚蠢的人,看了上麵的故事,相信大家也都會為宋襄公的愚蠢感歎不已,為了自己一個人的麵子,宋襄公不惜犧牲整個國家的利益,真的讓人悲歎,“麵子”害人不淺啊!
在愛麵子的人眼中,麵子就榮耀感,一種自尊心的滿足,麵子就是尊嚴。
人們對麵子有一種本能的保護反應,對於傷害自己麵子的人有一種本能的敵意,對於維護自己麵子的人有一種本能的好感。對於一個普通人來說,可能還看不出來什麼;但在一個國家存亡的關鍵時刻,若你還緊抱著麵子不放,結局就注定會是悲劇。
在公元1644年,也就是崇禎十七年,中國封建史上已走過250多年的大明王朝正經曆著它史無前例地打擊和考驗,末代皇帝崇禎正承受著他繼位以來最大的悲哀和絕望。此時在東北大門山海關外,除卻吳三桂鎮守的寧遠一鎮之外,全部守城已在清兵的八旗鐵騎下淪陷。在國內,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軍已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以陝西作為根據地的大順軍似潮水般地正往京師湧來。三月十五日,京師被大順軍合圍,眼看大勢已去,崇禎皇帝有意遷都南京,但是死要麵子的他卻奢望他的滿朝文武大臣能夠合力諫請,結果,非但他的想法落空,甚至還有人建議他仿永樂朝事,令太子監國南京。為了麵子,他隻好“慨然”留守京城。三月十六日,麵對李自成兵臨城下的危局,崇禎召集群臣商討對策,然此時的朝廷已是飄飄欲墜,根本無將可派,無兵可調,大臣們人人默視,眼見這內憂外患,個個束手無策,群臣惟有相向而泣。三月十七日,大順軍開始對北京城實施猛攻。城防已僅僅是一種象征,聽著各路報來的凶訊,崇禎皇帝無可奈何,惟有仰天長號,歎息流涕,怨天尤命。三月十八日夜,大順軍急攻京防各門,太監曹化淳貪生怕死,棄新義門投降,起義軍長驅直入外城,京城外防全線失守。
此時此刻,崇禎皇帝萬火攻心,由內心的絕望、憤怒而至瘋狂,如今,他想到唯一能做的就是維護一個天子和皇室的最後的尊嚴,於是他把皇後、寵妃統統召來,連呼左右進酒,待一氣狂飲之後,他命周皇後赴坤寧宮自縊,催袁貴妃自殺,這時發生了一個戲劇性的鏡頭,袁貴妃用來上吊的絹帶竟斷了,人墜落在地上,崇禎卻趕上前去,執劍亂砍。在砍倒幾個曾經臨幸過的妃子之後,他又提劍來找長平公主和昭仁公主,長平是他的長女,本來已決定近期出嫁,女兒扯住父親的長袖,父女抱頭痛哭,但是萬念俱灰的崇禎最後還是狠心地推開女兒,揮劍親手砍下了女兒的左臂,長平公主頓時昏死。最後,崇禎也自隘而死。
其實,若不是因為好麵子,崇禎可能還不至於落得個亡國亡身的下場。有以下幾個理由:皇太極從蒙古借道古北口繞過袁崇煥的防線突襲北京,袁崇煥緊急帶9000關寧鐵騎勤王,在北京城下和數倍於己的韃子硬拚,終於打退了韃子,崇禎居然聽信兩個太監的話,中了韃子的反間計,把袁崇煥下獄。接下來審訊了9個月,最終殺害了袁督師。崇禎不傻,9個月的時間他是能夠知道自己受騙了的,可是他放不下麵子;同時他也要為韃子兵臨城下這麼丟人的事情找個替罪羊,為了麵子他居然可以自毀長城!麵對國內大麵積的災荒、混亂的吏治、瀕臨破產的財政,在應對接連不斷的農民起義和東北的邊境戰爭上,誰都看得出,應該讓戰事停下來,讓國家有時間修養生息。且不說都停下,至少應該停下一邊避免兩線作戰嘛。而且正如前麵說的,無論是農民軍還是韃子,都是有談判空間的,他們的基本策略都還是通過戰爭迫使明政府承認他們的合法性。
稍微退讓一點,封李自成一個王,封皇太極一個漢,都是可以贏取一定的喘息時間的,而帝國需要的就是那麼一段的修養生息來恢複元氣,等大明帝國恢複過來,無論李自成還是韃子都是不堪一擊的。可是,崇禎倒好“漢賊不兩立”,既不招安也不和談,兩邊打到底。接下當然是每況愈下了,眼看李自成一天天的逼近北京了,大臣們勸崇禎躲到南京去吧。不去,堂堂天子怎麼能被反賊嚇跑。好,您天子堅守京城,捍衛社稷、宗廟,果然可歌可泣,那總可以讓太子去南京吧,在那裏還有一套朝廷的災備係統,您這邊出事了,太子在南京繼位還是可以保國家不亡啊。不行,大明太子也不能讓反賊嚇跑了。看看,崇禎皇帝有多好麵子,他這樣做麵子是保住了,幾百年後都有人稱讚崇禎天子殉國的壯舉,但是代價卻是明朝的滅亡。實際上李自成攻入北京,局勢並沒有到不可挽回的地步,江南富庶地帶還在明政府手裏,無論是崇禎還是他的太子到了南京之後,收拾力量都是可以卷土重來的。即使不濟,仿效宋室偏安南方的局麵還是很容易達成的。事實上後來南明的力量比之曆史上的南宋、東晉都要強大的。
在這裏,“麵子”問題超越了一切,結果也毀滅了一切。
中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愛麵子,不管去做什麼事都會考慮到自己的麵子。“麵子”到底是什麼東西呢?在他們眼裏,麵子代表的是尊嚴。誰都希望自己在別人麵前有尊嚴,被人重視,被人尊重。因此,為了麵子,人們不惜付出生命的代價。
回首曆史,我們對“麵子”問題是否也有了一個清醒的認識呢?以史為鑒,讓我們每個人都真正的懂得什麼才是真正的“麵子”。
麵子是別人給的,但麵子更是自己掙的。有些人為了一點點所謂的麵子、虛榮和得失,生氣或憤怒,其實,這是不值得的。麵子也有當要和不當要的時候,把握分寸,保持距離,成功做人。這才是真正的不讓麵子害了我們,真正做麵子的主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