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就是如此:有時你越是想擁有麵子,想掙得麵子,可是偏偏這時卻容易失去麵子。對於暫時獲得的麵子可能會為將來丟失更大麵子而埋藏禍根。此時,我們應該做的不是竭力挽救你那所謂的麵子,而是要學會退讓,你退一步,之後就可能前進兩步。麵子沒有人會給你,隻有自己才會給自己麵子,而退讓就是有麵子。因此,暫且退讓又如何呢?
1.大丈夫能屈能伸
《水滸傳》中寫到武鬆上景陽岡打虎之前曾有一段細節描寫:武鬆讀了印信榜文,方知有大蟲。欲待發步再回酒店裏來,尋思到:“我回去時,須吃他恥笑,不是好漢,難以轉去。”如此一想,便說道:“怕什麼鳥!且隻顧上去,看怎地!”這個武鬆明知山有虎,卻因上山前跟店老板誇下海口,礙於自己的麵子問題,他最終還是選擇了繼續上山。武鬆在明知山有虎的情況下,為了麵子,性命也顧不了那麼多了,說明他把麵子跟氣節一樣看得比性命還要重要、值錢;結果武鬆打死了老虎,可以說這對他來說是幸運的,但我們卻不可效仿這種精神。
麵子不能當飯吃,能屈能伸才可稱得上是真漢子。大丈夫能屈能伸,伸不代表張揚,屈不代表懦弱。但要強調一下的是尊嚴不等於愛麵子,死要麵子的人最被人瞧不起,而且自己還活受罪!在當生命受到威脅時是生命重要還是麵子重要?
古往今來,成大事的人就必定是能屈能伸的偉丈夫。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上有兩種境界:一是逆境,二是順境。在逆境中,在當困難和壓力逼迫自己身心的時候,應懂得一個“屈”字,委曲求全,保存實力,以等待轉機的降臨。而在順境中,幸運和環境皆有利於自身,那麼在這時應當懂得一個“伸”字,乘風萬裏,扶搖直上,以順勢應時使得自己更上一層樓。
一個人從做人方麵來講,必需要做到有屈又有伸。一個人如果太過於伸,遇到一點事情就會不顧後果,迎難而上,這樣的人就最容易會遭受挫折,人生苦短,又有誰能忍受幾多挫折?與之相反,一個人如果太過於柔弱,遇到事情優柔寡斷,就很容易錯失良機,這樣的人很難成就大事,一味軟弱,終究是扶不起的阿鬥。做人必須要做到能屈能伸,當剛則剛,當柔則柔,屈伸有度。
屈與伸對一個人是十分重要的,是一個人身上的最可貴品質,然而,屈伸也會存在一定的限度,遇到了一點困難與挫折寧折不彎是十分可貴的,但絕對不可為了臉麵而不問原因一味地伸到底,要知道太過伸的人不能持久。更何況太剛強的人都是心勁足、血性大的一類人,他們一遇到困難都會耗盡自己的心血,硬撐死撐,直到精血耗盡為止,等到無可再撐,如此下去一旦折服就很難會有重新站起來的機會,因此,作為一個人應當做到該屈則屈,該伸則伸。
卓文君出生在一個富豪的家庭裏,許多王公貴族的公子都接連前來提親,她卻連一個也沒看上,到後來卻偏偏愛上了窮光蛋司馬相如。卓文君的父親為此而被氣的什麼陪嫁也不給。婚後,倆人窮的在成都實在生活不下去了,就隻好回到了臨邛,變賣車馬,盤下了一個小酒店,做起了賣酒的小生意。千金小姐當壚賣酒,文弱書生當傭人酒保。生活所迫,身份,麵子是根本不值錢的。正是有了賣酒的生活,才成就出了他們才子佳人的一段佳話尺蠖之屈,以求伸也。人生活在這個世間要吃飯,要生存,往往不得不委曲求全,以期找出新的出路。放下麵子,能屈能伸才是一個人真正的立身之本。
對於一個做大事的人來講,能屈能伸可稱得上是成就事業所必須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孟子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困乏其身……”。能在各種困境中忍受屈辱是一種能力,而能在忍受屈辱中負重拚搏更是做人的一種本領。小不忍則亂大謀,凡成就大業者莫非如此。
三國時期的司馬懿,他抵禦諸葛亮進攻的方法就是堅守不出。任憑對方在營前叫罵,他仍是閉寨不出。即使諸葛亮送給他女子的服裝,以刺激他出戰,司馬懿還是堅守不出,還高興地收下了禮物。司馬懿想的是等到蜀軍由於糧道崎嶇難行,而斷糧的時候,再出去贏戰,蜀軍必敗無疑。
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他自己統率一支人馬,駐紮在五丈原,一再派人挑戰,魏兵絕不出營應戰。當時孔明把所有的招數都用完了,司馬懿就是閉門不出,孔明突然想起羞辱他一翻,擊怒他出兵,於是孔明便取來一套婦人穿的服裝,放在一個大盒子裏,並附上一封書信,派人送到魏軍大營。魏國的將領不敢隱瞞,便將來人引入去見司馬懿。司馬懿當眾打開盒子一看,裏麵裝有婦女服裝一套,還有一封信,拆開信一看,見上麵寫道:
你既出身為大將,統帥中原的大軍,不敢武力相鬥,以決勝負,卻安於躲在土巢之中,小心地防避著刀箭,這與婦人有什麼不同?現在我派人送去一套婦女的服裝,你如果還不敢出戰,便應恭敬地跪拜接受,如果你羞恥之心還沒有泯滅,還有點男子漢的氣概,便立即批回,定期決戰。
司馬懿看後,心中大怒,但表麵上卻故作鎮靜,笑著說:“孔明把我看成了婦人嗎?”當即接受下來,並下令厚待送衣的使者。
魏軍的其它將領得知這事情之後,無不氣憤,來到大帳對司馬懿大都督說:“我們都是魏國的名將,怎麼能夠忍受蜀軍這樣的侮辱?請允許我們立即出戰,以決勝負。”馬司懿說:“我並不是不敢出戰而甘心忍受侮辱,無奈天子早就有了明確的旨意,令我們堅守不戰,如果現在輕率出戰,便是違抗國君命令了。”眾將還是憤怒難平。司馬懿說:“你們既要出戰,等我向天子申報批準以後,大家同心協力迎敵,你們看怎麼樣?”眾將都答應了。
司馬懿便寫好表章,派遣使者往合肥軍前,奏聞皇帝曹睿。曹睿打開一看,隻見上麵寫道:
臣才能低下,而責任重大,陛下曾經明確指示,令臣堅守不戰,等待蜀人自己敗亡;無奈諸葛亮送來一身婦人服裝,將臣視作婦人,恥辱太重了!臣謹預先奏請陛下:近日臣將拚死一戰,以報朝廷之恩,以雪三軍之恥。
曹睿看完後,對眾大臣說:“司馬懿既已堅守不出,為什麼又上表求戰?”衛尉辛毗說:“司馬懿本來不想出戰,必定是因為諸葛亮這一番侮辱,眾將憤怒,才故意上了這道表章,希望陛下更明確地重申一下堅守不戰的旨意,以遏製一下眾將求戰的心情。”曹睿認為他說得十分有理,便命令辛毗持著皇帝的符節,到渭水北岸司馬懿大營傳旨,不許出戰。司馬懿迎接謂書到大帳之中,辛毗當眾宣讀道:“如果再有人膽敢提出迎戰,便以違抗聖旨論處。”眾將隻好按聖旨的意思去辦。
司馬懿會忍,抵禦住了蜀軍的進攻。但魏國的其他將軍就沒有他這麼會忍了。在前幾次的交戰中,魏軍麵對蜀軍的叫罵,他們不會坐以待斃,他們會立即出戰,結果不是中計,就是遭到埋伏。不僅自己為國捐軀而且丟掉了許多重要的關口、要塞。
可見,“忍”對一件事情發展的方向起了多麼重要的作用。“忍”可以使你心中氣和,靜下心來思考和分析問題。能讓你看清問題的本質,抓住解決問題的關鍵。
司馬懿能忍受侮辱,堅持到底,顯示出一個謀略家的卓越見地。我們可以想一下,如果司馬懿為了臉麵而奮勇出戰,其結果我們可想而知。然而,司馬懿卻有著非同常人的自控力,做到忍辱負重,若不能做到如此,就可稱是愚昧、是懦弱,總之,忍辱負重的後麵,必定要有一個光明的目標來支撐,有一個遠大的前途在照耀,也有一個健康的人格在保障。一個人隻有做到放下麵子,忍辱負重才能使自己最終取得勝利。
兵法上說,不戰在我。也就是說,一旦遇到形勢於己不利的情況,戰與不戰的權利在自己手中,此時不能逞一時之勇,而應牢牢掌握戰爭的主動權。一個成功的英雄應能屈能伸,能剛能柔,要能夠“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這才是真正的英雄本色。
人的一生,無不跟屈與伸有著密切聯係。
人要走路前進,就必須要依靠自己的雙腿一屈一伸才能前進。拾取東西得彎腰伸手。吃飯得通過手的屈伸把食物送進口中。勞動工作更是由無數多個屈伸動作組合從而來完成的。這就是一個人生存與屈伸的關係。
薑子牙溪邊垂釣得遇文王奠定周朝八百年基業;諸葛亮高臥隆中,後幫助劉備建立蜀國;韓信忍辱鑽胯,成為興漢名將;司馬遷甘受腐刑,終於完成《史記》流傳千古……所有的這些都是古代曆史上有名的屈與伸的成功典範。
陶淵明不肯為五鬥米屈腰而掛印辭官,雖然給後人留下不少詩詞,然而他胸中的治國安民的才華卻以此而失去了施展的機會。同樣都是清官,鄭板橋卻采取了忍讓策略,智鬥貪官,為老百姓做了一樁樁好事。這就做事善於屈伸留給後人的思考。
人生中,一般都認為屈與伸代表著進與退,屈意味失意,伸則為得意,這隻是從表麵上去理解的。實際上,人生中的屈與伸遠遠不止這樣簡單。《後漢書·班固傳》說:“雖屈伸無常,所因時異。”也就是說,人生中的屈與伸是應該順從時勢與環境的變化,不可盲目胡來。
曾有兩位名牌學府的高材生,一起到南方某經濟特區打工。甲被安排搞統計,天天和報表打交道,所學的知識派不上用場。他感到太委屈,便跳槽到別的單位,結果連跳十多次槽,十年之後也未被重用。而乙進公司時也是統計員,他安心工作,十年後是這家公司的副總經理。同樣是高材生,甲是棄屈圖伸,結果一事無成。而乙則是以屈求伸,最終而獲得成功。在如今的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知道當今的高材生可謂比比皆是,用人單位不是先在屈中考驗你的本事和品德,又如何敢一開始就重用使得讓你伸呢?
人的一生是極為複雜的,屈與伸也是多方麵的。在工作中受到領導批評,不妨先屈一屈,冷靜下來找出差距和不足,及時改正,然後再圖伸,切不可意氣用事與領導頂撞或匆匆辭職,以免鑄成大錯。與朋友同事發生矛盾,也不妨先采取屈勢退讓,待矛盾化解後自會和好如初,藺相如以屈待廉頗就是很好的例子。
麵子就是人們的臉麵,固然重要,但也要學會能屈能伸。古人有言:“大丈夫能屈能伸。”願每個人都能夠善待自己生命中的屈與伸,從而順利到達成功的彼岸。
2.暫且退讓,滿足對方自尊心
為了“進”,人們常常會不顧一切地拚命向前衝,因為他們認為隻有風雨兼程、永不停息地往前趕才是一種“進”,才能到達目標,才能取得勝利。然而,有時候我們需要“停下來”或者“退幾步”,好讓自己更好地“進”。
常言道:“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當你的心情因一件小事而變得鬱鬱寡歡、洶湧澎湃的時候,當你的心靈因小小的矛盾而變得動蕩不能自在的時候,何不忍一忍,往後退幾步,那麼你的心情便很快變得風平浪靜,眼前的海闊了,天也空了,這樣不是真讓你更方便“前進”嗎?難道非要在波濤洶湧時衝過去不可?
退,體現了一種寬容。如果說大海因寬容而變得浩瀚,陸地因寬容而變得生機勃勃,天空因寬容而變得遼闊,那麼人也因寬容而變得高尚。品德高尚的人受人歡迎,受人尊敬。“退幾步”能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同時也能促進人與人之間合作的順利。隻要你肯“退”,你將更容易沿著社會的階梯向上走,向前進。
常言道:識時務者為俊傑。所謂俊傑,並非專指那些縱橫馳騁如入無人之境,衝鋒陷陣無堅不摧的英雄,而應當包括那些看準時局,能屈有伸的處世者。
張良在自己年少之時因為行刺秦始皇未遂而被迫流落到下邳。有一天,他到沂水橋上去散步,遇一穿著短袍的老翁。老頭故意把鞋扔到橋下,然後傲慢地差使張良說:“小子,下去給我撿鞋!”飽經蒼桑、心懷大誌的張良,對這種帶有侮辱性的舉動,並沒有拔拳相向,看他是長者,於是,就跑到橋下把老人的鞋子取了上來並膝跪於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又經過幾次考驗,張良的隱忍和謙遜終於得到了老人“孺子可教也!”之話的讚許,隨即老人就贈給他一本書,此書便是《太公兵法》。老人告訴他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你用此書可以興邦立國。”這位老人就是濟北毅城山下的黃石公。從此之後,張良便日夜誦讀,刻苦鑽研此書之兵法,俯仰天下大事,到最後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謀士。
識時務者為俊傑,在這裏我們可以想一下,如果當時張良把老人讓他提鞋一舉視作為一種侮辱而不肯咽下這口惡氣,也就根本不會出現後來的這一番奇遇之事,他的雄心壯誌也就不會有得以施展的基礎,他的成功不能不說得益於他的“退讓”。因此,這也讓我們明白,一個人懂得在適當的時機退讓,才是真正的有“麵子”。
成功的第一步便是讓自己的利益和意圖絲毫不露,讓對方因為你能投其所好而情願做你要他做的事。尊重並突出別人的觀點和利益,這是我們欲求他人合作的最有力的法寶。人們常常不會正確使用這一法寶,是因為他們常常忘記了,如果我們過分強調自己的需要,那別人對此即便本來是有興趣的,也會改變態度。
有些被求者,以為幫助了別人,有恩於你,心理上會不自覺地產生一種優越感,說不定還要對求助者數落一番。當你認為自己可能會被人指責時,不妨先數落自己一番,當對方發覺你已承認錯誤時,便不好意思再指責你了。
漢代公孫弘年輕時家貧,後來貴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儉樸,吃飯隻有一個葷菜,睡覺隻蓋普通棉被。就因為這樣,大臣汲黯向漢武帝參了一本,批評公孫弘位列三公,有相當可觀的俸祿,卻隻蓋普通棉被,實質上是使詐以沽名釣譽,目的是為了騙取儉樸清廉的美名。
漢武帝便問公孫弘:汲黯所說的都是事實嗎?公孫弘回答道:汲黯說得一點沒錯。滿朝大臣中,他與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當著眾人的麵指責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隻蓋棉被,生活水準和普通百姓一樣,確實是故意裝得清廉以沽名釣譽。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麼會聽到對我的這種批評呢?漢武帝聽了公孫弘的這一番話,反倒覺得他為人謙讓,就更加尊重他了。
公孫弘麵對汲黯的指責和漢武帝的詢問,一句也不辯解,並全都承認,這是何等的一種智能呀!汲黯指責他使詐以沽名釣譽,無論他如何辯解,旁觀者都已先入為主地認為他也許在繼續使詐。公孫弘深知這個指責的份量,采取了十分高明的一招,不作任何辯解,承認自己沽名釣譽。這其實表明自己至少現在沒有使詐。由於現在沒有使詐被指責者及旁觀者都認可了,也就減輕了罪名的份量。公孫弘的高明之處,還在於對指責自己的人大加讚揚,認為他是忠心耿耿。這樣一來,便給皇帝及同僚們這樣的印象:公孫弘確實是宰相肚裏能撐船。既然眾人有了這樣的心態,那麼公孫弘就用不著去辯解沽名釣譽了,因為這不是什麼政治野心,對皇帝構不成威脅,對同僚構不成傷害,隻是個人對清名的一種癖好,無傷大雅。
以退為進,這是一種大智能。特別是領導人,在這方麵如果運用得好,更能受益匪淺。作為一個團隊的領袖,受大眾至少是團隊內部成員的關注程度肯定會高於一般人。而有些人可能對情況不怎麼了解又喜歡亂下結論,甚至有時候會有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加到頭上,這時候你去辯解反而會讓人覺得你心中有鬼,即便最後得到澄清也極可能給旁人一種不好的印象,更何況有時候你無意之中真的會犯一些錯誤。
對沒有的事情不置可否,事情終會有水落石出的一天,那時候你不是可以得到更多人的尊敬嗎?有什麼小錯就承認了也沒什麼大不了,人家反而會覺得你人格高尚,勇於承認錯誤更易得到大家的諒解,而且一個光明磊落的人即使錯又能錯到哪裏去呢?
不辯自明,一種極好的公關技巧。
再來看這樣一個故事:赫蒙是美國有名的礦冶工程師,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又在德國的佛萊堡大學拿到了碩士學位。可當赫蒙帶齊了所有的文憑去找美國西部的大礦主赫斯特的時候,卻遇到了麻煩。那位大礦主是個脾氣古怪又很固執的人,他自己沒有文憑,所以就不相信有文憑的人,更不喜歡那些文質彬彬又專愛講理論的工程師。當赫蒙前去應聘遞上文憑時,滿以為老板會樂不可支,沒想到赫斯特很不禮貌地對赫蒙說:“我之所以不想用你就是因為你曾經是德國佛萊堡大學的碩士,你的腦子裏裝滿了一大堆沒有用的理論,我可不需要什麼文縐縐的工程師。”聰明的赫蒙聽了不但沒有生氣,相反心平氣和地回答說:“假如你答應不告訴我父親的話,我要告訴你一個秘密。”赫斯特表示同意,於是赫蒙對赫斯特小聲說:“其實我在德國的佛萊堡並沒有學到什麼,那三年就好像是稀裏糊塗地混過來一樣。”想不到赫斯特聽了笑嘻嘻地說;“好,那明天你就來上班吧。”就這樣,赫蒙運用了必要時不妨計少的策略輕易地在一個非常頑固的人麵前通過了麵試。
可能有些人會認為赫蒙那樣做並不是很合適,問題是能不能做到既沒有傷害別人又能把問題解決。就拿赫蒙來說,他貶低的是自己,他自己的學識如何,當然不在於他自己的評價,就是把自己的學識抬得再高,也不會使自己真正的學識增加一分一毫,反過來貶得再低也不會使自己的學識減少一分一毫。美國著名政治家帕金斯30歲那年就任芝加哥大學校長,有人懷疑他那麼年輕是不是能勝任大學校長的職位,他知道後隻說了一句:“一個30歲的人所知道的是那麼少,需要依賴他的助手兼代理校長的地方是那麼的多。”就這短短一句話,使那些原來懷疑他的人一下子就放心了。
不過,通常情況下,人們遇到此種情形,往往喜歡盡量表現出自己比別人強,或者努力地證明自己是有特殊才幹的人,然而一個真正有能力的領袖是不會自吹自擂的,也正所謂自謙則人必服,自誇則人必疑就是這個道理。
總而言之,在日常生活中,當你陷入困境時,不妨退一步,那樣或者會別有洞天。
3.知錯能改有麵子,浪子回頭金不換
在生活中或者工作中,我們每個人都會犯錯誤,不肯承認錯誤、“保全麵子”的做法,最容易使人錯上加錯,讓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這個道理每個人都懂。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
當別人犯錯誤時,我們總是希望他們能夠承認並加以改正,可是當這種事發生在自己身上時,很多人都會采取回避態度:或者為保全顏麵,或者出於承認錯誤則有不如人的感覺。於是很多時候,人們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錯誤。這就造成了人們相互交往的障礙,因為每個人都堅持自己做得是對的,然而各自的觀點是不同的,甚至是對立的,從而便留下了埋怨、不滿和爭執,不但影響到了相互之間的關係,更重要的是影響了自己的形象,損害了自己的麵子。
其實,承認錯誤,並不是什麼丟臉之事,與之相反,一個人如果敢於承認自己的錯誤,才會幫你在成功的道路上有所獲得。掩飾錯誤往往要比承認錯誤花費更大的代價。對於每個人來說,最大的錯誤,就是不承認錯誤。當你準備堅持某件事情時,最好先仔細想想你的堅持,是否因為你確實存在有毫無瑕疵的理由?還是你在為“保全麵子”而已?如果你覺察出有保全麵子的因素在內,那麼就請你盡快拋棄你的堅持。
承認自身的缺點與錯誤會增進自我了解,進而使人產生自信心。才能真正認識我們自己的能力。當我們肯冒險承認錯誤時,其實這是很安全的一件事。因為我們借助於承認錯誤而表現更人性化,使別人對我們的看法也比較具有人性的一麵,如此去做別人的批評自然就會少些。如果頑固地不承認過失,便是將韌性用錯了地方,正所謂“固執不能擇善”。這就是一個最大的特點。
美國總統羅斯福曾於1912年在新澤西州的一個小鎮集會上,向文化層次較低的鄉下人發表了一篇演講。當他在這篇演講中說到女子也應踴躍參加選舉時,聽眾中忽然有人大聲喊道:“先生!這句話與你五年前的意見不是大相徑庭了嗎?”羅斯福不是回避或者掩飾,然而卻是十分聰明地回答道:“可不是嗎?五年前,我確實存有另外一種主張,現在我已深悟我那時的主張是錯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