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暫且退讓又如何?(2 / 3)

他的這種坦白、忠實、誠懇、親切的回答,不但使那位問話的人獲得了滿意的答複,就是其他聽眾也絲毫覺察不出他有什麼不安的情緒。

一個人對待錯誤的態度可以直接反映出他的敬業精神和道德品行,敢於承認錯誤可以使人更偉大,而不能說是丟麵子,相反,不肯認錯,死守“麵子”的人則遲早要被公司清除出去。

小許是一家建築公司的工程估價部主任,專門估算各項工程所需的價款。有一次,他的一項結算被一個核算員發現估算錯了3萬元。老板便把他找來,給他點明了出錯的地方,請他拿回去更正,並希望他在以後的工作中更細心些。

而小許呢?卻不肯認錯,也不願接受批評,反而大發雷霆。他責怪那個核算員沒有權力複核他的估算,沒有權力越級報告。孰不知,他的這一行為恰恰折損了他的“麵子”。

老板見他既不肯接受批評,又認識不到自己的錯誤,本想憤怒地批評他,可念在他平時工作成績不錯,便壓低怒氣和藹地對小許說:“這次就算了,以後這點要注意!”

不久後,小許又有一個估算項目被那名核算員查出錯誤,這次他又沒有承認自己的錯誤,還是像上次那樣的惡劣態度,並且說是那名核算員有意跟他過不去,故意找他的岔。等他請別的專家重新檢驗後,他才發現確實是由於自己的失誤造成的。

老板這次並沒有像上次一樣原諒他,因為他已經忍無可忍了:“你現在就另謀高就吧。我不能讓一個永遠都不知承認自己錯誤的人來損害公司的利益。”

為“保全麵子”而采取的任何行動,都隻能使你處在最容易受到攻擊的地位,被動地采取守勢。能坦誠地麵對自己的弱點,有足夠的勇氣承認錯誤、麵對錯誤,不僅能彌補錯誤所帶來的不良結果,使自己在今後的工作中更加謹慎行事,別人會很痛快地原諒你的錯誤,而且這樣做更能有效地挽回了自己的“麵子”,何樂而不為呢?

智者改過而遷善,愚者文過而飾非。愚者隻要一聽到別人指出自己的錯誤,就馬上做出反對,其結果是“遷善則德日新,飾非則惡日積。”時下社會上有一些人,就常常容不得別人說他一點不對,隻要一說,他馬上就會舉出一大堆借口。比方說:約會遲到,他全然不怪自己,反而說:我剛要出門,電話就來了;“我出門時正逢交通阻塞;我剛剛走出大門,就下雨啦……”總之,他無論什麼時候,都有千百個理由,就是不肯承認自己的錯。其實,那些所謂的借口隻不過是為了保全“麵子”而自圓其說,這就是無明的愚人。

承認了自己的錯誤,從表麵上來講,雖然有失顏麵,卻能對己對人無愧。其實絕大部分人都是寬大的,隻要你真誠地說“我錯了”,把真相告訴大家,大家是會原諒和接受的。倘若拒不認錯,別人雖然無奈,但終必將之唾棄。你不承認錯誤,本想保存麵子,卻反而顏麵盡失,成千夫所指……因此,知錯就改並非有失麵子。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如果一個人發現了自己的錯誤,為了“麵子”問題而不願去承認與改正,這才是真正地丟失了“麵子”。

如果人不犯錯的話,鉛筆後麵也不會有那塊橡皮擦了。難道不是這樣的道理嗎?

敢於承認自己錯誤的人,可以獲得某種程度上的滿足感。這不隻可以清除罪惡感和自我維護的氣氛,而且有助於解決這項錯誤所導致的問題。

新墨西哥州阿布庫克市的庚尼,在核準付給一位請病假的員工全薪時出現了錯誤。在他發現這項錯誤之後,就告訴這位員工並且解釋說必須糾正這項錯誤,他要在下次薪水支票中減去多付的薪水金額。這位員工說這樣做會給他帶來嚴重的財務問題,因此,請求分期扣回多領的薪水。如果這樣做,首先就要獲得上級的核準。庚尼說:“我知道這樣做一定會使老板大為不滿。在我考慮如何以更好的方式來處理這種狀況時,我了解到這一切混亂都是由於我的失誤,我必須在老板麵前承認我的過錯。”

於是,庚尼來了老板的辦公室,詳細地說明情況並承認了錯誤。老板聽後大發脾氣,先是指責人事部門和會計部門的疏忽,後又責怪辦公室的另外兩個同事,這期間,庚尼則反複解釋說這是他的錯誤,與別人無關。最後老板看著他說:“好吧,這是你的錯誤。現在把這個問題解決吧。”這項錯誤改正過來,沒有給任何人帶來麻煩。從那以後,老板對庚尼更加器重了。

敢於承認錯誤,不僅體現了一種美德,還會讓你贏得別人更大的尊重,奪得曾因做錯事情而丟失的麵子。

大家都知道,即使是傻瓜也會為自己的過錯而死要“麵子”去辯護,但能承認自己錯誤的人,則會顯得高人一籌,給人一種高貴怡然的感覺。

自省,簡而言之就是自我反省,自我檢查,以“自知己短”,從而達到彌補短處,糾正過失。

孔子曾經教導他的弟子說,能否這樣是區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君子救諸己,小人求諸人。”即君子事事嚴格要求自己,小人事事嚴格要求別人。又說:“吾未見能見其過而內自訟者也。”即我沒有見過能發現自己的過失並且在心裏自我批評的人。“求諸己”與“內自訟”指的就是自我反省的意思。

孟子又進一步發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意思是說,我愛別人而別人不親近我,應反問自己的仁愛之心夠不夠;我管理別人而未能管理好,應反問自己的知識能力夠不夠;我禮貌待人而得不到回應,要反問自己的態度夠不夠恭敬;任何行為得不到預期效果,都應該做到反躬自問,首先對自己認真檢查一番才行。

人都非常重視自省。因為他們知道,自省是認識自己、改正錯誤、提高自己的有效途徑,自省使人格不斷趨於完善,讓人走向成熟。孔子的學生曾參說,他每天從三方麵反複檢查自己:替人辦事有未曾竭盡心力之處嗎?與朋友交往有未能誠實相待之時嗎?對老師傳授的學業有尚未認真溫習的部分嗎?他就是這樣天天自省,長處繼續發揚,對不足之處及時改正,最終成為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賢人。

自省是道德完善的最佳途徑,是治愈錯誤的良藥,它能給人們渾沌的心靈帶來一縷光芒。在人們迷路時,在人們的靈魂遭到扭曲時,在人們掉進了罪惡的陷阱時,在人們自以為是沾沾自喜時,自省就像一道清泉,將思想裏的淺薄、浮躁、消沉、陰險、自滿、狂傲等汙垢滌蕩幹淨,重現清新、昂揚、雄渾和高雅的旋律,再一次讓生命煥發異彩,生氣勃勃。

夏朝時期,有一位背叛的諸侯有扈氏率兵入侵,夏禹派他的兒子伯啟抵抗,結果伯啟打敗了。他的部下為此而感到十分不服氣,要求繼續進攻,但是伯啟說:“不必了,我的兵比他多,地也比他大,卻被他打敗了,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如他,帶兵方法不及他的緣故。從今天起,我一定要努力改正過來才是。”從此以後,伯啟每天很早便起床工作,粗茶淡飯,照顧百姓,任用有才幹的人,尊敬有品德的人。過了一年,有扈氏知道了,不但不敢再來侵犯,反而自動投降了。

發現自己的錯誤後,假如能像伯啟這樣,虛心地檢討自己,而不是死要“麵子”不肯改,那麼最後的成功,一定會不延期地到來。

自省的主要目的是找出過失並及時糾正,所以自省決不可以陶醉於成績,更不可以文過飾非。“靜坐常思己過”,以安靜的心境自查自省,才能克服意氣情感的幹擾,發現自己的本來麵目,捕捉到平時還自以為是的過失。

隻有善於發現並且敢於承認自己的過失,才可以進一步糾正過失。

有一個年輕人,一天在街角的士多借用電話,他用一條手帕,蓋著電話筒,然後說:“是林公館嗎?我是打電話來應征做園丁工作的,我有很豐富的經驗,相信一定可以輕鬆地勝任工作。”電話的接線生說:“先生,我恐怕你弄錯了,我家主人對現在聘用的園丁非常滿意,主人說園丁是一位盡責、熱心和勤奮的人,所以我們這兒並沒有園丁的空缺。”

青年聽罷便有禮貌地說:“對不起,可能是我弄錯了。”說完隨即掛了電話。

士多的老板聽了年輕人的話,便說:“小夥子,你想找園丁工作嗎?我的親戚正要請人,你有興趣嗎?”

年輕人說:“多謝你的好意,其實我就是林公館的園丁,我剛才打的電話,是用以自我檢查,確定自己的表現是否合乎主人的標準而已。”

在生活中,隻有不斷作自我反省的功夫,才可以使自己長久地立於不敗之地。

也有很多時候。人們自身的缺點都是通過旁人的指出才使自己知道的。此時就要求我們用一顆平常心來對待別人善意的規勸和指責,反省自己的過失。俗話說“忠言逆耳利於行”,那些逆耳忠言常常能將人們不易察覺到的一麵給照亮。

唐朝宰相魏征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一麵鏡子。借助於這位忠臣的當麵進諫,唐太宗改下了自己身上的許多缺點,同時也完善了治國之道,從而迎來了國家的前所未有的繁榮。這個輝煌業績的取得,不僅得益於魏征的敢於直言性格,更應歸功於李世民的寬宏胸懷。試想一下,如果作為皇上的他隻會死要麵子而不聽取對自己好的建議,魏征可能早就人頭落地了。正是由於他在聽了魏征的諫言之後,能夠認真地檢討他自己、反省自身,使得表麵上聽起來很刺耳的意見變成了治國安邦的金玉良言,才使李世民自身的人格也由此而變得更加崇高了。

俗話說:“浪子回頭金不換,亡羊補牢未為遲。”自省對於那些曾經在人生道路上迷失的人來說,真可謂是一盞照亮心靈的航標燈。

自省就是做到了長時期的警示自己。每當你第一天在自省之時,也許你隻發現自己問題的冰山一角,在第二天,也許你會發現另一角。所以,問題總在發生、顯露,自省便可以每天發現它,消滅它。朱元璋便是例子,戎馬半生,一統江山後,他沒有懈怠,沒有沉迷,敢於自省自己的錯誤,總結教訓,並讓人編了祖訓,這便是成功之舉。

當然,我們要做到適當的自省,然而卻不能過於把自己貶的太低,當然也不能過於抬高自己,這樣都是錯誤的。

曾有一個體戶,他擁有一位十分漂亮的妻子。日子平靜地過著,直到有一天他不小心染上了毒瘤,不論怎麼戒都戒不掉。他為了能夠有足夠的錢滿足自己越來越大的毒隱,他從變賣家當和妻子的首飾,發展到去偷、去搶,就這樣他踏上了不歸之路,結果到最後在鐵窗裏蹲了幾年。後來,他在釋放回家之後,他的妻子向他提出了離婚,親戚朋友對他十分冷淡,左鄰右舍也對他極不歡迎,為此他感到極其的失望。

一天,他找到他以前的一個好友說,活著真沒意思。好友勸他說,不要放棄自己對生活的信心,首先,你已經戒了毒,這就是一個巨大勝利;其次,隻要你遵紀守法,做一個自食其力的人,就一定能贏得眾人們對你的尊敬。後來,他憑著一股重新做人的堅強毅力,斷絕了和以前毒友的來往,做了一個出租車司機。每天不論頂風冒雨地從早上5點鍾一直忙到晚上12點奔波勞碌著。日子雖然過得有些艱難,然而,在他的臉上非但沒有疲倦的表情,而且還顯得神采奕奕。他告訴自己的好朋友,周圍的人對他已經刮目相看,他們都為他的改過自新而高興,他的家裏人還對他為此事情而感到驕傲。後來,他終於依靠著自身的努力,贏來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

每個人的麵子都是由自己爭回來了,如果當你做錯事的時候,為了保全自身的麵子,一味地錯下去,隻能使他的麵子丟得更大。自省就如同是自我解剖。一個人親手拿起刀割掉身上的毒瘤,需要十分巨大的勇氣。雖然過程是痛苦的,可能會有一些難忍的疼痛,也會留下一些疤痕,但結果卻是令人感到甜蜜與美好的。隻有懂得自省,才是大智;隻有敢於自省,才能算得上是大勇。一個人如果硬是死要“麵子”而不去自省,那麼毒瘤就隻能會在他的身體不如繼續地存在下去,至到有一天侵蝕掉他的整個身體,最終的後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古人曾雲:“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也就是說:日蝕過後,太陽就會變得更加燦爛輝煌;月蝕複明,月亮更加皎潔明媚。君子的過錯就像日蝕和月蝕,人人都看得見,但是改過之後,會得到人們更崇高的尊敬。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走錯了路並不可怕,而可怕的是能否趕快回到正確的路上來。冬天之後就是春天,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

一個人不應該太要“麵子”,不然,其結果就隻能使你失去“麵子”。知錯就改有麵子,浪子回頭金不換,對於每個人來說,犯了錯誤並不可怕,可怕的是為了所謂的麵子,而一直錯下去……

4.匹夫之勇者最沒麵子

關於“匹夫之勇”這個成語,最早出現於《孟子》一書當中。“匹夫”這個詞,在古代社會中指的是那些普通的平民男子,然而匹夫之能這個成語還帶有極其貶義的色彩,其中的意思是逞強鬥狠、不計後果地蠻幹。據《孟子·梁惠王下》記載,有一次,齊宣王對孟子說:“我有個毛病就是喜歡‘勇’”。孟子在聽了這話之後,心想:“人君不可無勇”。“勇”並不是壞毛病,問題在於如何正確地看待“勇”,於是便回答說:“勇,有小勇、大勇之別,希望大王不要好小勇,而要養大勇。”

那麼,何為小勇,何為大勇呢?孟子曾經說,像一個人手握利劍,瞪大眼睛,高聲吼道:“誰敢抵擋我!”這就是匹夫之勇,是隻能對付一人的小勇。而當國家麵臨強敵和霸權時,像周文王周武王這樣敢於一怒而率眾奮起抵抗,救眾民於水火之中,所謂“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這就是大勇。

從孟子的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所謂匹夫之勇,指的是毫無原則的衝動,是隻憑借自身的拳頭和武力的血氣之勇。而大勇則指的是孔子所說的義理之勇,也就是基於正義的勇敢;隻要正義存於我方,對方即使有千軍萬馬,也會勇往直前,大義凜然,絲毫無所畏懼。

春秋戰國時期,齊莊公有一次乘馬車到郊外打獵。馬車正在行進之中,忽然看見路上有一個小昆蟲,隻見它高舉兩隻前腳,向馬車的輪子直撲過來。齊莊公看見這隻小蟲個頭很小,竟然向比它身體不知大多少倍的車輪撲來,感到很希奇,於是就問車夫:“這是什麼蟲子,竟如此大膽?”

車夫回答說:“這是螳螂呀,這種蟲子身體很小,隻知道前進,不知退後,它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有多大的力量,天不怕,地不怕,不顧後果地瞎幹。您看,它現在又張牙舞爪地想擋住咱這大馬車,不讓車前進呢!”

車輪滾滾,那隻螳螂最後被車輪碾了個粉身碎骨。

這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做人要有自知之明。也許在大部人眼裏,匹夫之勇是一種為自己爭得麵子的方式,然而,如果自不量力的大部分後果則是讓自己的麵子丟得更遠。無論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即使是為了麵子,也不可強出頭,不可妄自尊大,不可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和力量,去做你根本吃不消、根本就不能夠做成功的事情,因為最終所受到懲罰的終將會是你自己,如此一來就會使得自己更沒有麵子。

項羽雖然是一個失敗的英雄,然而司馬遷卻極力稱讚他道:“當年秦國政治腐敗,百姓紛紛起來反抗,項羽在陳涉這個地方領軍對抗……前後隻花了三年時間,就把秦國滅掉,而後來他將得來的天下分封給各王侯貴族,成為稱雄一方的霸主,雖然最後他失去了霸主的地位,但是他的功績偉業,卻是自古以來沒有人能夠做到的。”

而劉邦當上了皇帝之後,在洛陽宮擺設筵席宴請群臣的時候說:“我之所以能成功,順利取得天下,是因為能夠知道每個人的特長,並且也懂得如何讓他發揮長處。”然後他問韓信對自己的看法。韓信回答說:“大王您很清楚自己各方麵的才能與長處,因此您其實心裏明白,說到機智與才華,其實是不如項王。不過我曾經當過他的部下一段時間,對於他的性情、作風、才能,了解得比較清楚。項王雖然勇猛善戰,一人可以壓倒幾千人,但是他卻不知道如何利用人才,因此,一些優秀傑出的賢臣良將雖然在他手下,可惜都沒能好好發揮各自的專長。項王雖然很勇猛,卻隻是匹夫之勇,做事不懂得深謀遠慮、三思而後行。而大王任用賢人勇將,把天下分封給有功勞的將士,這使得每個人都心悅誠服。所以,天下自然就終將成為大王你的。”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在他的《留侯論》一文當中寫道:“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誌甚遠也。”

上麵這段話所講的意思是說,我們一般人在麵臨侮辱和冒犯的時候,往往都會在一怒之下,拔劍相鬥。實際上這根本就談不上是勇敢。而那些真正勇敢的人,在突然麵臨侵犯的時候,總是鎮定不驚,即便是遇到無端的侮辱,也能夠做到控製自己的憤怒。這是因為他的胸懷博大,修養深厚的緣故。

匹夫之勇,是血氣之勇,所表現出來的是無容人之量,易怒。易怒,會很容易造成不良的後果。

怒,往往都是“小不忍則亂大謀”,甚至有些時候還意味著戰爭與動亂。

要想克服匹夫之勇,自然要製“怒”,但是最重要的是,要有遠大的誌向、宏偉的抱負、冷靜的頭腦、豁達的胸懷、容人的雅量。要不斷地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隻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如孟子和蘇軾所說的有“大勇”的人。

對於每個人來說,麵子固然重要,然而,每個人的能力都是不同的,也是有限的。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有自知之明,有的人強中所求才有了失敗。做人一定應當謹慎,謙虛中自明,去做自己能夠勝任的事,順應天地間常理而運行,不能貪圖功名富貴而勉強身體。更不能勉強心靈,去急功近利,否則將一敗塗地,不僅有失自己的麵子,到最後也會苦之不盡。

有時候,一些人往往會為了自己的麵子,而去做自己不能做或是做不好的事情,到頭來,隻能是碰得一鼻子灰,就更不用說為自己爭得麵子了,這也正是他自不量力得來的下場。

人貴有自知之明,自欺欺人隻會招來麻煩。有自知之明的人,才知道自己的優點與弱點,知道自己應該做些什麼,不應該做些什麼,同時也會得出自己能做什麼。知道自己想要追求什麼,才會變得更強大;避免利用自己的弱點去做事,以避免減少錯誤的機會。缺乏自知之明的人,不僅認不清自己,同時也會看不清他人。他們總是不能正確地看待自己,不但不懂得幸福生活,相反會無故地為自己添許多煩惱。那些清楚自己該做什麼的人,總能夠獲得事業上的成功,得到人們的尊敬和愛戴,人們也樂於和他們交往;那些生活不如意的人,希望得到他人的忠告,所以總是盲目追隨,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但是由於他們認識不到自己和他人的差異之處,所以做出來的事情並不能得到預期好的結果,結果隻能是到處碰壁,遭受譏諷和冷落。

匹夫之勇者最沒麵子,我們每個人都要有自知之明,對自己要有一個清醒而全麵的認識,才不會做出錯誤的判斷與決策,以至錯失良機而失去麵子。

“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如果你在屋簷之下,還要趾高氣揚,一定會碰個頭破血流。偉人們遇到“屋簷”,還知道暫時低頭,我們這些俗人何必為逞匹夫之勇而遭罪呢?水往低處流,那是一種迂回和策略,正因為水肯於在大山的阻隔下改道,最終才會贏得“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的勝利。先發製人固然快意,後發製人則更加有力。“小不忍則亂大謀”,為了大謀,就要忍得眼前的羞辱,“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自古以來,一氣之下,不自量力,做出傻事、鑄成敗局的事例不計其數,滔光養晦才是出奇製勝的良策。看過電視劇《漢武大帝》的人都知道,匈奴之患一直是古代中國的夢魘,西漢初期國弱民貧,麵對匈奴步步進逼和挑釁,暫且忍氣吞聲,以和親等安撫政策與之周旋,同時加緊富國強兵,直到漢武帝時期,西漢王朝的強盛已是如日中天,終於到了出兵時機,衛青、霍去病率大軍穿草原、跨沙漠,萬裏征戰十餘年,將匈奴剿殺得元氣盡喪,至此,匈奴之患基本從中國曆史上消失。如果漢初就與匈奴硬拚,恐怕滅掉的不是匈奴而是大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