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10月,在飄柔職場新人自信學院主題班會上,搜狐CEO張朝陽作為特約嘉賓就職場新人最感興趣的諸多問題談了自己的看法。而在11月3日,同樣的主題培訓在上海舉行,做主題講座的是瘋狂英語創始人李陽。
從2000年到2001年,我國第一批獨生子女大學生陸續走出校園,走向社會。獨苗長大的他們一走向工作崗位便呈現出與有著兄弟姐妹長大的所謂前輩不一樣的就業觀念和為人處世的態度,有人稱他們為職場新人。
一位資深人力資源部經理這樣描述這群職場新人:他們對傳統的觀念很不以為然,他們特立獨行,不願被社會、被職業改造,他們敢於接受挑戰,思維尤其獨立。那麼,他們獨行俠般的工作行為和理念在現在社會應該稱之為新觀念呢還是出現的新問題?
(一)自信還是自負
小胡今年從複旦大學畢業了,留在了實習時的一家公司。與她同時進公司的同事們要麼學曆沒她高,要麼學的專業沒有她好,她說自己心裏是很有一番優越感的。當領導要她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時,她覺得以她的條件實在是大材小用了。一次,在計算效益時,她把一筆投資存款的利息重複計算了兩次,賬麵多出了整整兩億元,雖然最後沒有造成實際損失,但整個公司的財務計劃被全部打亂了。小胡說當時心裏沒覺得問題特嚴重,她說這就像做錯了一道數學題,改過來下次注意就是了。而在公司的眼裏,這孩子把自己的能力估計得太高了,自信是應該的,但過了就成了自傲和自負。
北大生物係畢業的小梁曾在某報社幹過一段時間,一次報社派他去一家幼兒園采訪,對象是國內第一位搞學前教育的博士,他在聽完博士的演講後,起身向博士提問,並開始滔滔不絕地向博士和在座的家長發表開了自己的“不同見解”。喧賓奪主的他最終引來一片噓聲,事後家長們打電話到報社表示抗議。小梁說,他其實並沒有把那位博士看做權威,他覺得他們兩人是平等的,應該可以像朋友一樣交流不同的看法。小梁對自己充滿自信,權威、領導在他的眼中並沒有被神秘的光環籠罩著,他不會對這些人犯怵。而在領導和權威看來,這樣的年輕人缺乏起碼的謙虛精神,總讓人覺得他們太狂,有點沒輕沒重,沒大沒小。他們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衝勁和闖勁,可是對自己卻沒有一個客觀的評價和認識。
(二)是個性太強還是缺乏溝通
來自黑龍江的小金剛到新單位一周就開始抱怨工作環境的無聊與煩悶了。從法律係畢業,原本想當律師的她為了留在北京,最終選擇了到郊縣做一名公務員。遠離家鄉,遠離城裏的同學,一個人住在空蕩蕩的宿舍裏,對於一個習慣了有人照顧的女孩來說,落差實在太大了。同事們多為人到中年的大叔大媽,本來就內向的她更不願意與人交談。“談什麼呀,他們說話我根本就插不上嘴,也沒有那個興趣插嘴。整天枯坐在屋子裏,都快把人悶死了!”這種狀態也直接影響到了她的工作,每天例行公事上班之後,幹完份內的事就抱著外語書看。同事覺得這個小姑娘不太好相處,也就漸漸地疏遠她,結果到單位半年,小金連一半的人都不認識。
這種現象對於剛走出校門的年輕人來說並不罕見。一直習慣了在自己的世界裏生活,突然被推到一個群體當中,是保持自己的個性還是盡快融入另外一個陌生的環境,這是一個很難的選擇。“跟一大幫無趣的人混在一起,還不如堅守自己的空間。”事實卻是,如果真誠待人,你還是會發現別人身上的亮點。在一個學姐的開導下,小金有意識地與周圍的同事接近,結果發現其實他們也有自己鮮明的個性:木訥的老趙會寫一手漂亮的毛筆字;年過半百的李姨唱民族歌曲是一絕;平時油嘴滑舌的張哥,骨子裏卻是一個很有愛心的人。交流多了,大家也都把小金當女兒或者小妹妹看待,有什麼事都關照她。小金也發揮自己文筆好的特長,成為單位小有名氣的女秀才。這時候,以往的孤獨感、失落感就再也沒有了。
專家指出:長期處於父母羽翼下的獨生子女一代有強烈的個性是很正常的,而要適應大的環境,與人溝通的本領卻往往是他們所欠缺的。
(三)應該忠誠於自己還是應該忠誠於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