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0章 職場新人新觀念新問題(2 / 2)

北大的小梁畢業一年內,把自己折騰得不亦樂乎,光工作就換了不下五回。除了做過記者,他還先後去過製藥廠,做過IT網站供稿人、網絡技術員等工作,後來偶然看了一場法語音樂劇《巴黎聖母院》,他迷上了法國,現在他正學習法語,準備早日能圓法國夢,一切的原因隻有三個字——“我喜歡”。小梁認為,對於工作,自己喜歡是最重要的。他說:“我跳槽是想實現自己的理想,這需要我不斷地尋找,如果我對某項工作產生了興趣,我就會去嚐試,讓我永遠呆在一個地方是不可想象的,我就是愛一行才幹一行。”

小韓是個上海小夥,今年剛從北大考古係畢業,他的同學大多升了研究生,他本想回上海,但終因舍不得北京的朋友而留在了北京。他坦言,對於畢業後要不要有一份固定的職業他一點都不在乎,他沒有想過要忠誠於某個單位。他現在是一家報社的實習記者,他說,到報社是因為收入不錯,而且做記者對提高自己的素質很有幫助,能幫自己更全麵地了解這個社會。他覺得自己目前最缺的是能力,不管在哪個行業發展,最重要的是要能提升自己的能力。他說,隻有能力達到了一定的水準,才能考慮自己究竟喜歡什麼。他希望能在一個可以不斷鼓勵自己創造力的環境裏,做自己喜歡的事。說到以後的打算,他說他也許會選擇出國,因為現代社會變化太快,行業的調整和人才的更新都非常迅速,中國與世界的交流也越來越頻繁,出國也是提高能力的好方法。

還在四川大學就讀的小葉已經做好了畢業後的打算,她準備先找一個能有較高收入,能發揮自己特長,而自己也感興趣的工作,不一定是正式的,幹個一年半載,然後考研或出國。目前很多企業和大學生在媒體上就大學生違約的問題展開討論,爭論的核心是大學生的責任和誠信問題,有些大學生與用人單位簽訂就業協議後,找到更好的單位就立馬走人。“幹一行愛一行”曾經被視為從事一項職業應該有的精神,而職場上的新人們強調:對社會負責首先得對自己負責,在這個多元化的社會裏,為什麼不可以“愛一行幹一行”呢?

(四)自信、團結協作精神是天生的還是可以培養的

一個人的自信和團結協作精神能通過培訓獲得嗎?畢業於複旦大學、現供職於一家大型保險公司的周昱認為,自信與團結精神可以通過個人的觀察和體驗獲得,這是一個漫長甚至需要付出許多代價的過程。培訓則可以讓一個人在短期內就能讓自己從別人的經驗中取得借鑒,至少在理論上得到一種指導作用。

一位專家談到這一代年輕人在展現個性的過程中表現出的自負和自傲,這使他們在融入工作環境方麵顯得緩慢和困難。這是因為他們缺乏團隊合作的精神,做項目都自己一個人做,不願和同事一起想辦法,每個人都會做出不同的結果,最後卻對公司一點兒都沒有用。這時,公司就應該做一些引導的工作,比如一些培訓,讓他們體會團隊共同創作的快樂,體會一個人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團隊的成功才是最大的成功。有關專家也告誡年輕一代:社會不同於學校,崗位不同於教室,同事不同於同學,年輕人本身也要有意識地提高自己適應社會的能力,不能因為一味強調個性發展而出現一些過於偏激的行為,無論是對社會、對職業或是對自己來說,謙虛、自信、誠信、善於溝通、團隊精神等一些傳統美德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位專職培訓師告訴記者,通過大量典型的案例對新員工進行分析,讓員工理解自信與團結協作精神在一個企業、在個人事業發展中很重要。另外,做一些大家必須通過眾人團結協作才能完成的遊戲比如鑽蜘蛛網等,讓員工切身體驗團結協作的重要性。她介紹說,過去在中國招聘員工,更多的是看重個人的領導能力如何,但是從去年開始,公司在中國招聘員工時發現新員工的個性化表現越來越濃厚,團結協作精神越來越缺乏,今年這個問題尤為突出。經過分析可能與這一代人都是在獨生子女的背景下長大有關。記者從一些知名外企了解到,這些企業在今年和明年招聘的新員工考核條件中,團結協作精神將成為企業聘用新員工的一個重要因素,許多在麵試過程中就通過有意或無意設置的情景觀察應聘人員的團結協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