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危危楚國(1 / 2)

楚國地域並非特別遼闊,若要算起來,卻是比大夏國國土還要略少,相較於錦國,那就更是堪堪隻有錦國的一半。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國家,它卻享有著天下最大糧倉和最多的國民,百年來屹立於最強國家之位,鮮少有國家敢挑釁於它。究其根本,楚國占據著一整片中陵平原,再加上祁水、淩河兩條河流在國內分支眾多,生生是成就了楚國成片的沃野良田。戰國之世征戰頗多,百姓流離失所,遷徙頻繁,擇強國而居,楚國民風奢華大氣,對外一直是強國富國之象,自然是成了這些流民的首選之地,是以楚國國民眾多,然而其中外來人民也是占了很大的一部分。

楚國自楚惠王楚蠡奚舉賢任能,修理國政,西擴版圖,東聯各國,算是正式開啟了百年的強國之位。而楚國接連下來的幾任國主,雖說不上是昏庸,卻也沒有甚大作為,最大的功績可能就是維持了楚國沒有從強國的地位上掉下來,而接連代國,錦國的崛起,形勢也就從一強獨大變成了三強鼎立。

而直到楚襄王即位開始,楚國才算是真正的走上了下坡路。

要說這楚襄王楚啟倒也是個有故事的人,被人稱為經曆最波折的太子,怎麼個波折法?那得慢慢說。作為嫡長子的楚啟十五歲即被立為太子,隻等著楚悼王,也就是他老子,時年已有五十五歲的楚珥良一駕崩,他便可以名正言順的成為這個仍可以說得上是當世最強國的國主。然而,這一等,就是等了三十年,從十五歲未及加冠的少年郎生生等成了大腹便便的中年男人,而這,還真不算什麼。

就在這三十年之間,楚啟總共經曆了三次廢立,一次宮廷政變,一次流亡,差點就是死在了流亡的路上。在楚悼王的晚年,白發蒼蒼的老人已經是認不得許多人了,更別說處理政務了,然而,他卻一直堅持並未退位,隻把政務全權交給當時的丞相鄭魏處理,而這,也正是導致後來楚國國力急轉而下的關鍵所在。

這鄭魏可以說有點小才,憑借著那一張三寸不爛之舌把老楚王哄得很是高興,而老楚王一高興,也就給了他一個高爵之位,楚悼王怎麼說也是做了幾十年君王的人,隱隱看出了鄭魏的才能,在一開始就並未打算給他高官實權。可是鄭魏卻並不滿足於此,便暗中攛掇他奉獻給老楚王的一個美人,時不時給老楚王吹枕邊風,當然不是直接說鄭魏如何好,而是變了法兒的說朝中任一一個稍有才能的大臣是如何不敬不忠,時間一長,老楚王潛意識裏就覺得朝中每個人似乎都不是真心的擁護自己,倒是獨獨看著鄭魏如何看都順眼,頭腦一熱,直接就把時任當時丞相的人給撤了,而鄭魏也真正當上了楚國丞相,開始了楚國高位的執政生涯。

後來楚悼王病情加重,說話都費盡,任何政務都吩咐交給了鄭魏處理,而這吩咐到底是不是楚悼王親自下的,也就根本沒有任何人知道了。反正,這國家大事處理的權利全部都集中在了鄭魏的手裏,楚啟一下子也就成了一個權利被架空的太子。

不久,楚悼王終於是薨了,時年已經四十七歲的楚啟登基成為新一任楚王,也就是楚襄王。可是,楚啟這王位還沒坐熱乎呢,一卷所謂的遺詔就把他給澆了個透心涼,遺詔裏大體的意思就是說他初登王位,恐他國事處理不好,壞了國家大事,便交付鄭魏全力協助他,並擢升鄭魏為定國公,這樣一來,楚啟決定任何國家大事必須得經由鄭魏同意才行,實實在在地成了一個傀儡國君。

太子當得憋屈,如今當了王,還是憋屈!消閑處磨盡少年壯誌,在日複一日的奢靡無聊的日子裏,楚襄王算是真真正正的放縱了自己,每日都要和鄭魏獻給他的美人纏綿幾番,朝中大事一概不問,就連例會早朝也是時不時的參加,所有的國事都推給鄭魏一人處理。一時之間楚國王城朝歌的奇異現象就是王宮門前冷清蕭條,丞相府前卻是進出繁忙,儼然半個王宮的架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