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永遠都是殘酷的,無論是戰敗方還是勝利方,都是一個難以彌補的傷口,特別是對於孤兒院裏的孤兒而言,無助又迷茫的眼神,永遠都是國家曆史傷痕。
那場戰爭在全國留下了數以萬計大大小小的孤兒院,將近百萬的孤兒,政府正處於亟待經濟複蘇期間,在戰後,甚至都無力承擔孤兒院的經濟支出,頂多是幫他們多宣傳一些,希冀能夠獲得好心人的大筆捐款,然而戰爭過後又有多少人能夠獨安其身,去關心與自己無關的人呢?可謂少之又少了。
每當孤兒們問及院長他們的父母怎麼死的,院長都閉口不言。其實他們都知道他們的父母是死於戰爭的,他們隻是想聽院長親口說,因為他們隻相信院長說的。
“你們問我,我怎麼不知道,我又不認識你們的親生父母。”院長每次都這麼說,說完就轟走了一幫小孩,不容他們多言一句話,在台階上獨自抽著煙,青煙裏似乎充滿著往事,皺著眉頭。
北淼也想知道那場戰爭的情況,盡管他不知道自己的父母是不是因為那場戰爭拋棄了他。但是人的好奇心總是難以滿足的,可是他知道從老頭這裏已經問不到什麼了,隻能靠自己去尋找答案。
孤兒院並沒有老師,老師是由老頭親自上任,可是老頭並沒有多負責什麼,隻是教他們認字,其他的什麼都不教,孤兒院也沒有什麼書可以去讀,老頭也不讓他們看他自己的書,那些書就藏在自己的床底下。北淼幾個男孩子倒是偷偷溜去看過,都是一些圖畫,男的和女的身體在一起糾纏,不知道在幹什麼,左右看完了好幾頁,沒意思,也就很少找院長要書了。
孤兒院裏的孤兒很少到外麵去。一方麵是沒錢,不能買什麼,怕孩子們出去想要些什麼,自己無法負擔,吵著煩人。另一方麵則是擔心被一些人拐賣,社會處於經濟災難中,黑暗麵自然大行其中。不過北淼還是有機會和幾個阿姨一起出去的,在幾個阿姨看來,北淼相比於其他孩子而言,是比較懂事機靈的,很少和她們要些什麼東西,所以也就會經常帶上他了。
北淼的孤兒院叫做庇福孤兒院,在整個滄海市裏,這個孤兒院的福利算是最好的了,至少每頓都有大米飯可以吃,衣裝可以遮體,時不時甚至還有肉可以吃。不知道院長從哪裏弄來的錢,孤兒們沒有想過,幾個阿姨也不知道,因此對院長也是欽佩,即使他的性子有些難以啟齒,不過在她們看來也是可以原諒的。
每次上街,北淼都會左右看個不停。他記得他第一次上街,那時候,到處是殘垣斷壁,甚至還看到了白骨被埋在了牆磚底下,血液將白牆染成紅色,因為時間一久,被氧化變成那種詭異的褐色,說不出來的恐怖。
幾年過去了,變化挺大的,屍骨也都不見了,殘破的牆也拆了,高樓也逐漸建起來了。一塊塊玻璃幕牆上,一輛輛奔走的汽車裏,折射出人們對於未來生活的渴望與希望。
跟隨著阿姨們出去的時候,北淼往往會在路邊的書攤上多停留一段時間,看看有什麼書,可以彌補一下自己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缺漏。孤兒院沒有電視,捐贈也不會捐的那麼詳細,他們也隻能靠院長和幾個阿姨來知道外麵的一點事,院長的性子又會給你說多少呢?最多隻不過和你講上幾句就不耐煩了。幾個阿姨都比較忙,也沒空和他們聊,扯些外麵的事情。
書攤的賣主往往都是不錯的,一塊藍色的滌綸布上擺放著各種各樣的書,隻要是拆封的,你都可以看,阿姨往往隻會翻開其中的一兩本關於一般病情的救治還有菜譜,其他的都不是特別關心。幾個阿姨都沒有自己的家人,因此這一大幫子孤兒也就把他們當成自己的孩子了,一些小病也就自己來了,可以省下不小的一筆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