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誰也沒想到,三天之後,年輕人又失業了。父親以為實際的工作內容與先前所說的不同,便問年青人是否因為這是一份辛苦的工作而辭職。年輕人對父親說:“世伯說的沒錯,我隻要坐在椅子上就可以了。可是,我覺得好事太不公平了!整座墓地的人都躺在那裏,隻有我坐著,這太太辛苦了!
懶惰的人,簡直讓人不可思議,他竟然會拿自己去與死人想比較。再仔細想來,這就是懶惰的害人之處吧。因此,隻有克服了懶惰,人才能夠取得成功。
哈裏在美國海岸警衛隊服役的時候就愛上了創作,但不知為什麼,他總不能寫出讓人滿意的作品。每當哈裏想要寫作的時候,他的腦子就變得一片空白,這種情況使他感到害怕。為了避免瞪著白紙發呆,他就幹脆離開打字機。他去收拾一下花園,把寫作暫時忘掉,心裏馬上就好受些。他也用其他辦法來擺脫這種心境,比如去打掃衛生間,或者去刮刮胡子。
但是,對於哈裏來說,這些做法還是無助於他在白紙上寫出文章來。後來,他偶爾聽了作家奧茨的經驗,覺得深受啟發。奧茨說:“對於‘情緒’這種東西,你千萬不能依賴它,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寫作本身也可以產生情緒。有時,我感到疲憊不堪,精神全無,連五分鍾也堅持不住了。但我仍然強迫自己寫下去,而且不知不覺地,在寫作的過程中,情況完全變了樣。”
哈裏認識到,要實現一個目標,你必須努力才行。要想寫作,就非在打字機前坐下來不可。不去做寫作相關的事情,永遠都寫不出什麼。
經過冷靜地思考,哈裏決定馬上行動起來。他製訂了一個計劃,把起床的鬧鍾定在每天早晨七點半,到了八點鍾,他便可以坐在打字機前。他的任務就是坐在那裏,一直坐到他在紙上寫出東西為止。如果寫不出來,哪怕坐一整天,也決不動搖。他還訂了一個獎懲辦法:每天寫完一頁紙才能吃早飯。
第一天,哈裏憂心忡忡,直到下午兩點鍾他才打完一頁紙。第二天,哈裏有了很大進步,坐在打字機前不到兩小時,就打完了一頁紙,較早地吃上了早飯。第三天,他很快就打完了一頁紙,接著雙連續打了五頁紙,這才想起吃早飯的事情。
繞過了長達12年的努力,他的作品終於問世了。這本僅在美國就發行了160萬冊精裝本和370萬冊平裝本的長篇小說,就是我們今天讀到的經典名著——《根》,哈裏因此獲得了美國著名的“普利策獎”。
做好任何事都必須付出艱辛,如果懶惰的話,是不能做成任何事情的。麵對惰性行為,有的人混混噩噩,意識不到這是懶惰;有的人寄希望於明日,總是幻想美好的未來;而更多的人雖極想克服這種行為,但往往不知道如何下手,因而得過且過,日複一日。克服懶惰,正如克服任何一種壞毛病一樣,是件很困難的事情。但是隻要你決心與懶惰分手,在實際的生活中持之以恒,那麼。燦爛的未來就是屬於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