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事都聚在門房幹什麼?老白,派個人,把李參軍給我請來,對了,順便再叫個剃頭的來”,胡子拉碴兒的某人跟沒事兒人一樣,隨口吩咐了一句後,轉身就向外走,口中猶自道:“我讓老明做了拿手絕活兒,要吃的就趕緊跟著來,依著我現在的胃口,就是一頭牛也能吃的下去!來的晚,可就什麼都沒有了……”。
嘀咕聲中,聲音漸小漸歇,人分明已去的遠了,隻留下門房中憔悴無比的三人麵麵相覷。
“魔怔,老爺果然是中魔怔了”,長籲一口氣,白越的這聲喃喃自語,立時引來兩個丫頭點頭附和。
“多謝至高無上、神慧無比、千靈萬驗……”
“多謝佛祖保佑,多謝太上玄元皇帝保佑、多謝……”
…… …… …… …… …… ……
這是一個僻靜的小院,直向三進的房子,雖遠遠說不上建製宏偉,但勝在精巧雅致,尤其是小小後院中叢叢花開正豔的四色ju花,更是給這個小宅子增添了幾分出塵的幽靜。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此時,ju花之前,正有一年過四旬的儒服中年正曼聲吟誦著陶潛的名作,眉眼端正的臉上一片淡然容色,隻看他這神態,任誰也想不到他竟會是被人幽禁於此的。
堪堪等他吟到篇末,忽聽後院月門處有人接言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如今這天下人都愛色澤嬌豔的牡丹,以ju花森然有鬼氣而大加貶斥,孰不知牡丹的俗豔又豈可與ju花的高潔相與爭鋒?哈哈,唯真名士自風liu,以花知人,東籬先生果然真君子也!”。
魏晉六朝間,先是玄言詩大盛,隨後更有柔靡軟媚的宮體詩風靡天下,似陶淵明這等淡的幾乎沒有味道的詩作其實並不為人所喜,隨後進入隋唐,這種情形並無太大改變,雖有那一等大詩人高聲疾呼為其正名,但對於尚進取,好功業的唐人來說,因陶詩的散淡與時代精神不符而並未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同,因而也是知之者不多。
那東籬先生初時聽到有人知道陶潛,更能出言應和,不免心下微喜,很有幾分知音之感,及至循聲看去,換回的卻是一腔深深的失望。
“年輕,實在太年輕了!”,這就是他對來人的第一觀感,隨後他的目光就不可避免的被吸引到了那顆在初秋的陽光下熠熠生輝的光頭,至於來人身上的穿著也是讓人莫名驚詫。唐人穿衣尚簡約。在這一大原則下,南人更好廣衫博袖,而北人則是束袖縮肩,分別極為明顯,往往隻看人的穿著,即可判斷出著衣者是那方人氏,然而眼前這個光頭的年輕人卻是徹底打破了這個潛在的規則。明明是舒適寬鬆的南衫,偏偏卻又加上個北人的箭袖,看來分外讓人別扭。總而言之,這個突如其來之人在東籬先生眼中就是一個“怪”。
~~~~~~~~~~~~~~~~~~~~~~~~~~~~~~~~~~
感謝陽明弟子的支持與忠告!萬分感謝!!!花花還可以變動,但如果想了幾個月的主線一改,那這本書就什麼也不是了,我看到了你的顧慮與擔心,但我相信自己能處理好這些,要不也就不會動筆了.出了一本《龍遊大唐》就夠了,這本我想好好的寫下去.實在對不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