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名滿天下的東籬先生,果然不愧是世家高門中培養出的傑出人物,單論養氣功夫實已到了泰山崩於眼前而不色變的地步,眼神中略過一絲驚詫,臉色沒有半點變化的他,已是淡淡問道:“這位少兄能毫無所阻而進,想必定是此間主人了。尊主人先是趁夜色強行‘邀’客,隨後卻又數日致之不理,這等待客之道,未免太過於前恭而後倨了些!”,雖是於別業中被人強行擄掠到此,更被幽禁了三日,但此時見到正主,這東籬先生還是謹守著君子之道,絕不肯出半句惡語,就連這最後的譏諷,也是循著春秋筆法,委婉曲折的很。
誰知那漸漸走近的光頭年輕人卻並不接他這諷刺話語,於五步外的一叢雛菊前站定,對東籬先生行了個後進之禮後才道:“東籬先生出身於當世第一高門的博陵崔氏,少生異相。年僅五歲,已是舉止暗合聖人之道。年十五學業有成乃自解族學,複進藏書樓閉關八年而出,終臻大成。年二十五赴長安應進士科試,旋即狀元之名哄傳天下。更得玄宗皇帝讚譽為‘衣冠第一’,天寶二年辭經學博士不受,自請牧民地方,曆十一載先後轉任黔安、巴西、淮陽三州,莫不是地方大治,竟至於每每離任時地方士紳百姓哭於一路,更得人悄然立生祠五座以感恩祭之!天寶十三載,因獲罪中宦乃以母病奉孝為由,自請解官回鄉。”
那東籬先生聽眼前這人細細敘述出自己的生平履曆,回想起自己的宦海生涯,不免心生唏噓。隻是這時節卻不容他分神,故而隻是淡然而立,拿出幾十年的修身養氣功夫,靜侯這光頭敘說下言。
在那光頭年輕人想來,自己這一番話說出,那東籬先生定然是要有所反應的,結果見到他還是那副靜若止水的模樣,失望之下忍不住心中非議了一句道:“讀書多的人果然就傻!”,隻是這崔東籬既然是如此至方至正,他原本預備的一些下作手段倒還真就沒法用,當下隻好老老實實的接言續道:“實不相瞞,某本是朝廷新敕封的滄州節度留後,此次行不恭手段將先生請來,實在也是迫於無奈!”
抬頭看了一眼,滄州新任節度留後大人見崔東籬依然是閉口不言,隻拿著一雙深淵般的眸子看向自己,心中頓感有一種挫敗感升起,原本的自信已是消失殆盡,他原本以為這人雖得天下大名,不過就是一能力出眾些的儒生而已,誰知這一相見,才知大錯特錯,此人雖然前後隻說了一句話,但唐明卻感覺在與他相對而立時,時時刻刻都能感覺到一種淡淡然而持久不絕的壓力,這股如流水般無所不至的壓力,不僅使他不自覺的隱藏了自己的油滑舉止,說話站立都是規規矩矩,更可怕的是潛移默化間使他自覺放棄了提前準備的許多下作手法。這感覺就象是一股持久而細密的春雨,雖然看似沒有疾雷狂風的天地之威,卻無時無刻不在衝刷著飄蕩的細垢與微塵。
“在下雖然忝居滄州節度留後一職,但於理政之上卻實在是措手無策,尤其是當前流民彙集之下,更怕因行政不謹而導致數十萬生民獲難,因而行此無狀之事,請東籬先生來此,還望先生能施以援手,接手滄州政事,如此則滄州幸甚!萬民幸甚!”終於將自己的目的說出,唐明心下長出一口氣,也不再做無用功夫饒舌相勸,隻靜侯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