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大體第一(1 / 1)

故稱,設官分職,君之體也;委任責成,君之體也;好謀無倦,君之體也;寬以得眾,君之體也;含垢藏疾,君之體也。君有君人之體,其臣畏而愛之,此帝王所以成業也。

譯文

所以說,設立官位,明確職責;委派任命官員,監督他們完成任務;喜歡運籌謀略而不知倦怠;有寬容大度的雅量,因而能獲得大眾的擁戴;能包容臣民的缺點錯誤。凡此種種,都是國家最高統治者必須掌握的治國之道。能做到這一點,文武百官就會對他既畏懼又愛戴,這是帝王成就大業的根本所在。

感悟人生

每當人們提到領導兩個字的時候,很多的人會將它與所謂的文韜武略、經天緯地的一些人聯係到一塊兒去,人們會認為領導就是那種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通才。世界上的每一個人都會受到客觀原因的限製,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是不可能的,包括領導者在內。古時候的人說:“做官的,以不能為能。”此話道出了為官的真諦,在現代這個大力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形勢下,古人的說法是很有借鑒意義的。

我們所說的“以不能為能”,也就是說領導者們要識大體,知大體,棄細務。一個人有所為有所不為,要把握好關鍵,舉綱帶目,而不必為一些小的事情斤斤計較,事事都要自己去做。如果不這樣的話,不僅會失去一個做領導的風度,而且還會給事業帶來很重的損失。

荀子說:“做帝王的,善於管理別人才算是有才能。”現代領導科學也明確地告訴我們,作為一個領導者的主要任務和才能就是要會選才和用人,能調兵遣將。令人遺憾的是,從古到今的很多領導者根本沒有領悟到為官執政的這一個基本原則,本末倒置,越位缺位,因此釀下了苦果。

古時候,在楚漢戰爭中,劉邦這一方中的張良主要負責製定國策和戰略思想;蕭何主要負責解決軍需;而韓信則是最高的軍事指揮,主要負責南征北戰。他們各盡所能,卻成就了劉邦的“無能”之功。而項羽這一方卻和他們相反,在謀略方麵他信不過範增;而帶兵打仗呢,他又信不過手下的很多大將,總是身先士卒衝鋒在前,他這樣做,總有一種與將士爭功的嫌疑。他雖然也會體恤士卒,但卻給人一個很吝嗇的感覺。他這樣做,最終卻落得個在烏江自殺的悲慘下場。

從上麵的經驗和教訓中我們可以看出來,作為一個領導者你不必事事都要精通,事事都要過問,你要做的就是掌握和網絡一大批人才,讓他們各盡其能,才盡其用,各自負責自己要做的事情,隻有這樣才能保證事業的長盛不衰。這正如漢高祖所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裏之外,我不如張良;定國安邦、安撫百姓我不如蕭何;統領百萬大軍,戰必勝、攻必克,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很出色的精英,我不如他們,但是我會使用他們,這就是我奪取天下的資本。”

要提倡以不能為能,需要領導者不但具有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敬業精神,而且具有能容天下英才的博大胸懷,還要有識才的慧眼,用才的氣魄,愛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從而統率千軍萬馬,開創千秋偉業。

當然,強調以不能為能,並不是要領導者當“甩手掌櫃”和“糊塗將軍”,相反,領導者還要給自己加壓,不斷地給自己充電,努力地使自己成為一個緊跟時代、知識淵博、精力充沛、能文能武的複合型現代領導者,從而更好地擔負起黨和人民交付的神聖使命,執好政,掌好權,把現代化建設不斷推向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