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2章 還師六四(1 / 2)

故雖破敵於外,立功於內,然而戰勝者,以喪禮處之。將軍縞素,請罪於君。君曰:“兵之所加,無道國也。擒敵致勝,將無咎殃。”乃尊其官,以奪其勢。故曰:“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亡者非喪其身,謂沈之於淵。沈之於淵者,謂奪其威,廢其權,封之於朝。極人臣之位,以顯其功;中州善國,以富其心。仁者之眾,可合而不可離;威權可樂,而難卒移。

譯文

所以說,雖然在外打敗了敵人,在內建立了功勳,然而作為勝利者,仍要像對待喪禮一樣,將軍身穿白色的喪服,向國君請罪。國君說:“在兵戎相加的危急時刻,那裏還顧得上提及國家的困難情況呢?擒獲敵人,奪取勝利,為將的沒有罪過。”於是讓他光榮退職,以去除他的威勢。高飛的鳥死了,精良的弓箭就該收藏起來;敵對的國家被滅亡了,謀臣也該是除掉的時候了。除掉並非是要殺掉他,而是把他沉在深淵之中。所謂沉在深淵之中,是指除去他的威勢,廢止他的權力,在朝廷中封賞他。讓他位極人臣,用以彰顯他的功勞;給他肥沃的土地和封邑,讓他享福,使他心滿意足。仁愛者的下屬,可以交合而不可離異;掌有威重之權是讓人高興的,但最難以轉移。

感悟人生

耗力、耗時、耗財的戰爭結束之後,班師回朝的將軍卻麵臨著去還是留的抉擇,聰明的做法是藏其威勢,主動要求離開政治中心。當年準陰侯韓信哀歎:“狡免死,走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不是至今令人感慨、發人深思嗎?

韓信是我國西漢初期一位著名的軍事家。劉邦之所以能夠得天下,軍事上全是依靠他的。他是個能夠統率百萬大軍,且戰必勝、攻必克的軍事天才。在楚漢之爭中,叱吒風雲的人物也就是韓信了。漢軍能得天下,韓信有很大的功勞。他是當時首先提出統一天下的重大決策之人。他幫助劉邦經營漢中,又平定關中地區;分兵往北擴張擒獲魏王,奪城掠地;擊敗趙國;向東進占齊地;向南挺進垓下滅項羽……但是可惜的是,如此一個戰功顯赫的漢朝開國元勳卻落個被荑三族的可悲下場,成了主子劉邦的刀下鬼。史書間記載,韓信被誅的原因是挑動和勾結陳豨謀反。可是這一說法頗讓人懷疑。不少人猜測這是劉邦和呂後一手造成的大冤案,也是他們為了殺害韓信找的一個借口。

其實,早在韓信平齊敗楚殺廣田等將時,項羽就曾派人遊說韓信,煽動他背叛劉邦,以“三分天下取其一”做誘餌,但卻遭到了韓信的拒絕。也有很多人多次暗示韓信,若背叛劉邦則“大貴”,但他卻毫不動心。辯士蒯徹在遊說韓信脫離劉邦時曾給過韓信一次有力的忠告,提出“勇略震主者身危”、“功蓋天下者不賞”,死死地追隨劉邦並不是件好事。韓信雖然內心也曾有過猶豫,但他卻偏偏念著劉邦對他的解衣推食的恩惠,以致“漢王待我甚厚”、“不忍背漢”,還自以為功高“漢終不虧我齊”,最終拒絕了蒯徹的建議。由此可見,韓信在有勢力有機會、自己能夠成就大業時都沒有想過背叛劉邦,更何況在劉邦建漢以後。再說,如果韓信有謀反的真憑實據,為什麼當初韓信被捕後不經過大堂審問,而是采取近似暗殺的手段,將一代軍事天才斬於鍾室之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