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說是“儒家學說”,經典是《達爾牧德》。

“儒家學說”已經深入到日本人的思想深處,表現在他們經營所貫徹的方針上;

《達爾牧德》則成功地使得猶太民族在二千多年的流浪生涯中仍保持其民族的共性,並在今天得以讓他們能夠支配著世界金融、貿易市場。

日本“養樂多”原料液製造公司的董事長代田先生曾這樣說:

“事業由資本家一個人把持,利潤也一個人獨得,這種做法與我的理想不合。集結大家的力量共同努力,使企業更加發展,所得的利益也該大家來分享才是。”

縱觀日本眾多成功的企業家,他們都是能夠把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其他人的智慧溶和在一起,從而達到自己目標的。他們的運行方式則即為建立“家庭式”的企業模式,當然,這是建立在他們思想中由來以久並根深蒂固的“儒家學說”的基礎之上。

特別是在二次大戰之後,日本的經濟騰飛相當程度取決於它的企業管理上的成功,它也即是立足本國企業管理的傳統經驗,兼收美歐現代化企業管理模式的優秀內核,形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以“人”為中心的合作型企業管理模式。

這種“家庭式”企業管理模式的成功是建築在四個基本支柱之上的:集體主義經營、終身雇傭製、年功序列工資製和企業工會。

其中集體主義經營是基本的管理哲學,終身雇傭製是基礎,年功序列工資製是保證終身雇傭製的經濟杠杆,企業工會則是三者的組織保證。四大支柱部緊密圍繞著“人”這個中心。

1、集體主義經營

日本式企業管理模式是以“和”作為其建立的指導思想。

日本民族的倫理觀的本質是“互助互讓”和“無私”。每個人均應把集體的“和”放在第一位,在這個集體中融合著個人的主張和個人的利益。這也可說成是“一體感”,或說是一種企業歸屬惑,基本點是企業職工與企業結成一個整體。

它的作用,是使企業所有人共同來實現企業目標。在這方麵,日本企業中的“團隊精神”似乎表現更有意義。由於企業實行的一體感活動,所以日本企業的全體職工能夠有較大程度獻身於自己隸屬的集體。

這個集體,可以從一個家庭擴大到一個村莊,然後擴大到一個企業,甚至擴大到國家。

日本企業認為,“企業是人”,“人是企業的主體”。日本企業主張,企業是有組織地追求盈利生活共同體,其內部的每個成員要共同地參與企業的各項經營決策。

在作出決策時,日本企業強調的是一致性,這種強調已浸入到企業管理的各個環節。同時,由於它使用企業的最大多數人參與決策、解決問題,也有了較長時間對各種問題進行周密的思考,加上決策人就是執行者,這樣,企業在決策管理的過程中不斷得到完善。

實質上,這種集體主義經營是從日本的“家族主義經營”為基礎之上進化而來的。但集體主義經營剔除了“家族主義經營”中的不合理部分,保留了其合理的內核。

集體主義經營用統一與和諧的“感情管理”代替美國式的以“合同管理”為基礎的企業內部員工間的聯係。

日本的企業家在一點上取得了相當程度上的共識,即當個人與企業的命運維係在一起時,這個企業的力量將是巨大的。

這種共識也在日企實行的終身雇傭製身上體現出來。

2、終身雇傭製

這種製度開始於19世紀明治時代,在二次大戰之後則得到全麵的推廣和應用。在目前,它已經作為日本的一種社會習慣而固定下來。

在日本人的觀念中,認為整個社會要保持穩定,構成社會的家庭必須是穩定的。為確保穩定,每個家庭都需要一套有關成員之間的關係準則。